“中外文学与文化差异高层论坛”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5-05-09浏览次数:402

201558上午,“中外文学与文化差异高层论坛”在我校文苑楼708室举行。论坛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刘耘华教授主持。刘晓敏副校长和苏智良院长分别代表学校及人文与传播学院向与会学者致欢迎辞。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首先作“国学,汉学,比较文学:学科差异与方法整合”的报告,教授回忆了自己与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渊源,并详细分疏了国学、汉学和比较文学的学科差异,并将之喻为同场竞技、同床异梦的“三岔口”;第二位发言的是欧洲科学院院士、教育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他在“‘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的出路及中国学者的选择”的发言中结合自身的研究历程,深刻辨析“理论已死”说法的荒谬性,给参会者很大启发。第三位发言的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教授叶舒宪。教授的报告“从玉石之路到佛像之路:文化线路的原型与衍变”,通过玉石与佛像的器物研究,指出当前“一带一路”大发展策略实际上是“丝绸之路”的延续与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负责人杨乃乔教授,在“汉字思维与汉字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与文化语言学研究之间的增值性交集”发言中,指出一些国外汉学家的名字其实是有着强烈的汉语文字学的隐喻价值,并以宇文所安、史景迁、柯马丁等著名汉学家为例对此进行了阐发说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以几个文学与理论文本的译解为例”,他通过一系列丰富生动的例子,如“庆丰包子铺”的翻译及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对比,指出翻译及理解的语境化问题。之后,《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做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学术史可能”发言,让参会者深切感受到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之学术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刘耘华教授在最后总结时指出,此次论坛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与会者皆是当今比较文学界的领军人物,本次论坛的圆满举行势必引起学界对于中外文学与文化差异的重视与讨论,从而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全面而深入的拓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