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城市的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10-14浏览次数:908

“上海:一座城市的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综述

 

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107,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历史学会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上海:一座城市的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各科研院校和相关单位共80余位学者、学生参加了会议。该会也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与会学者共提交论文11篇,主要从以下几个主题探讨了上海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一、上海社会与辛亥革命

上海作为近代最早开埠地区之一,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休戚相关,近代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上海,上海的变动也极大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对此,谢俊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略论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独特地位》中,从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角度,分析了上海在辛亥革命时期作为革命舆论宣传的重镇、革命斗争领导的中心、新生民主共和国诞生的摇篮的独特地位。丁凤麟(解放日报高级编辑)在《辛亥革命中的上海报业》中,从媒体舆论角度,分析了辛亥革命对上海报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并以《暂行报律》的夭折揭示了民初政局的复杂性以及革命派内部的矛盾纷争。苏智良(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与江文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合作的《上海:一座城市的辛亥革命》,通过梳理上海辛亥革命的过程,分析了近代绅商及革命党对革命的影响。以上文章角度各异,多面考察了上海辛亥革命的场景。正如沈渭滨(复旦大学教授)在《辛亥革命与晚清社会》中所指出,这场革命是一场精英与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并形成合力的革命,不但推翻了清政权,也极大影响了上海的发展。对此,廖大伟(东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在《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中,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全方位进步,如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和城市的迅速发展。

 

二、近代人物与辛亥革命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主角。本次会议上,学者们也提交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端方、袁世凯、李平书等在辛亥革命中活动进行了评述。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作了“辛亥革命中的袁世凯”讲话,他从新权威主义出发,指出袁世凯作为一名和旧体制有紧密联系、开明有现代化导向、具有事功精神的两栖性晚清关键人物,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过三次重要影响。并分析了由于清王朝没有把握好几次改革机会,继而引发了不成熟的革命,而革命在客观上为袁世凯创造了不受制约的空间。冯绍霆(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李平书》一文中,介绍了上海绅商李平书在上海自治、光复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此解释了为何上海人在城隍庙荷花池为其立铜像的原因。邵雍(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在《端方与晚清政局》中,分析了清末地方大员端方与晚清政局的关系,他根据档案资料,认为端方可以算是清末统治集团中的少数有识之士,有能力,也肯办事,对地方自治较为热心。但他坚持对抗革命,镇压革命,最后为清政府殉葬,正好从反面说明革命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三、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城乡与阶层

革命如何影响社会、影响上海?与会学者们同样注意到了辛亥革命对上海城乡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戴鞍钢(复旦大学教授)在《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城乡经济的变迁》中,通过个案介绍,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城郊农村发展差异,论述了辛亥革命在制度等层面对近代上海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张姚俊(上海市档案馆馆员)在《募饷捐输,功莫大焉——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档案看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民间的筹募活动》中,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工部局警务处档案为依托,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上海中低层市民种种不同方式的募捐活动,从一个侧面说明辛亥革命是顺应当时民心的。江文君(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上海参与辛亥革命浅议》中指出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和中国最近代化的工商业都市,集各种优势而实际成为了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心城市,并尝试论述了辛亥革命的绅商性与城市性。姚霏(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讲师、博士后)在《女子学堂与辛亥革命——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中,认为在晚清上海,女学、女权与“国民革命”交互影响,清末十年女子学堂的出现及其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为辛亥革命女界力量的展示奠定了基础,并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达到其制高点。她认为,在研究女性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时,不宜将女性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发挥过度,女性参加革命,更多受到女权意识的推动,可以说:辛亥革命在女性层面是一个较大的女权运动。

围绕上述观点,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沈祖炜(上海市文史馆馆长、教授)赞同沈渭滨教授对辛亥革命“合力论”分析,认为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应当注重对不同社会阶层所起作用的全面考察;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认为历史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学者在研究历史人物时不能采用脸谱化的方式;周育民(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教授)认为晚清政府实行新政是内外危机的结果,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不是新政,而是立宪,因为原本腐败的政权在推行新政的时候更显腐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急剧下降,因此辛亥革命之爆发是不可避免的;钱杭(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教授)针对目前学界一些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质疑,从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提出三点问题以供商榷:若清廷不启动新政,是否就不会灭亡?若新政取得成功,辛亥革命是否就失去了必要性?反对革命是否就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戴鞍钢(复旦大学教授)则提出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时限是否可延伸到二次革命,以便辛亥革命历史的复杂性有更深的了解?

 

大家一致认为,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关键之城,这不仅体现在革命爆发前,上海是新闻报刊最集中、影响力最大的城市,而且还是同盟会、光复会的国内指挥中心;上海的光复和支援杭州、苏州和南京的光复,使得国内革命力量大大提升,长江下游与中游的武汉联系加强,改变了国内的态势。此后在上海进行的南北议和则规划了共和国的雏形,上海可以说是共和国的摇篮。

本次会议,气氛热烈,讨论全面,反映了上海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研究的关注,与会学者提出的观点、思路和建议,有助于推动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当天晚上,上海电视台新闻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报道。1091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辛亥百年两天纪念节目中,播放了以上各位学者的发言和专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汪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