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研讨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

发布者:樊霞发布时间:2017-11-03浏览次数:527

2017112日,由《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高峰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和全国各高校的编辑、学者40余人出席了论坛。




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詹丹教授主持,《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杨海英在致辞中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理论和产生理论的新时代,期盼学者们写出有理论建树和深度阐发的独创性学术成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陈恒教授在致辞中提出文学创作如果脱离历史意识,就难以产生具有伟大意义的经典作品。吉林大学教授张福贵代表与会学者致辞,他认为文学经典化是文学史的点的思考,该问题研讨的意义不仅在今天,更在于未来。

在学术研讨中,学者们就文学史观、经典化标准、经典化方式、文学批评途径、研究者责任、文学语言等角度展开研讨。张福贵提出经典必须具有人类性和审美性,杨剑龙从文学经典化角度回眸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李继凯从文化建设角度理解文学的经典化,汤哲声谈论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经典的认定与批评标准的建构,郝雨分析文学经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联,张中良从抗战文学史重写与经典文本的确认及阐释,栾梅健提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经典化期待,殷国明认为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应该为经典的产生营造氛围、为创造经典开路,张全之考察文学研究者在文学经典化中的作用,李洪华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角度谈论经典建构,文贵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谈论经典,董丽敏谈论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陈海英从陌生化语言风格探求角度谈论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的小说创作,陈蘅瑾探究刘震云小说的反讽特征。刘忠、钱文亮、喻大翔、汪娟、陈彦、刘畅、满建、吴智斌、蒋进国、陈蘅瑾、王童等,也参加了研讨。

        20世纪中国文学承担着中国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我们今天如何将20世纪文学进一步经典化,我们如何面对21世纪正在发生与进行着文学的经典化途径,这仍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切实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