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办首届“上海:党的诞生地”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樊霞发布时间:2017-06-26浏览次数:515

2017625日,由教育部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历史学会主办的,首届“上海:党的诞生地”学术研讨会在西部会议中心2号报告厅举行。

本次会议共有学者、研究员及媒体代表40余人参会,除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上海市党史研究会会长忻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以及郭绪印、廖大伟、徐光寿、高红霞等知名史学专家外,作为中共“一大”研究“双壁”的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和嘉兴“红船精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吸引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新闻网、东方网、上海广播电台等十几家国内媒体进行报道。

会议分为开幕式、主题报告会以及学者的研究报告会。苏智良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熊月之教授、忻平教授致辞,苏智良教授介绍了最新学术成果《中共上海建党革命遗址分布图》。熊月之、齐卫平、张玉菡、蒋杰等学者分别做主题报告。在下午举行的两场报告会上,共有12名学者向与会代表分享自己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会议举行了圆桌讨论会,与会学者就“如何进一步拓展建党史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围绕“上海:党的诞生地”这一主题,讨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基础、中共建党与上海城市空间的关系。与会代表们从宏观角度强调了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建立在六个基础上: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重要内涵的信息传播系统、以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为重要成分的社会基础、联系国际与国内重要城市的水路交通系统、发达的邮政通讯系统、具有现代政党社团活动传统的社会组织系统、维持政党社团正常活动的安全系数。而在近代中国,唯有上海具备上述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是上海城市发展、文化多元生长、人才聚合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此外,与会学者还特别从微观角度解释了中共创建过程中的空间因素,总结出中共建党过程中各类组织机构、事件发生地点的分布特点。与会代表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城市,特别是新规划建成的法租界中区,其街区生成、建筑形式和权力结构,确实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会议现场还发布了由我校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带领的团队考证、绘制而成的《中共上海建党革命遗址分布图》,地图以1920年的《最近实测上海新地图》为底图,重点突出了70个与中共建党相关联的历史要素,不仅涵盖为公众所熟知的中共“一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新青年》编辑部等中共机构、人物旧居、社团组织、事件发生地,还呈现了一些以往研究中较少提及的地点和一些传统认知的盲点。地图中细致地标注每一个历史空间的名称、时间、位置等要素,还以彩色照片标注了目前可以寻访的部分中共建党活动地点。该地图由我校师生共同考证、制作,共历时四个多月,地图中所附的文字、照片注释均经过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的严格考证。

本次研讨会是“上海:党的诞生地”系列会议的第一届,该系列会议将聚焦中共建党史上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一年一个主题的方式拓展建党史研究,迎接2021年中共建党一百周年纪念。

本次会议的举办得到了校党委、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领导的关怀与支持。由于时近“七一建党节”,校党委及院党委领导决定,将会议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活动,通过与会学者分享研究成果,追溯上海与中共建党的历史、地理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