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心,沪喀同行 ——疫情下上海师大人文学院和对外汉语学院师生团队智力援疆的故事

发布者:邵明杰发布时间:2022-03-16浏览次数:13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离上海5092公里,是离上海师范大学本部最远的附属学校。但是,距离并未阻隔大学部与上师附喀的联系。从2022年2月14日开始,根据上师附喀的实际需求,在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昌来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的支持下,人文学院单虹老师带领对外汉语学院六位研究生:姚舒淇、周文豪、吴优、武婷、魏文文、高明,量身定制课程:线上培训,教师授课+自学辅导,每天助教打卡督促、反馈,一周一次助教主持小组学习交流,包含31名少数民族教师的普通话培训班正式开班。

为期八周的培训课程刚过半,上海迎来了疫情。老师和同学们或被封控在家中,或被封控在校园内,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但是,疫情之下,培训班不受影响,这条跨越五千多公里的“空中走廊”依然畅通。


小区封控下单老师的坚守

这次普通话培训班的主讲教师是人文学院单虹老师,能感受到,她用心用情,把培训少数民族教师的普通话当成一项事业在做。

单老师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是普通话培训的专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2021年随专家团赴上师附喀综合指导后,非常关心上师附喀少数民族老师的普通话培训问题。她精心钻研、勇挑重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8周的培训课程,实质性地推动了上师附喀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项目的开展。

疫情之下,她的小区被封控,但她心中牵挂的仍然是31位老师的普通话学习情况。除了自己上课,每周6个小组助教的集体授课,她都会进去听;每周助教收集到的打卡录音,她也会听,并且对31位学员的情况分类记录;一周下来,还要组织助教老师反馈小组成员学习的情况,进行集体备课交流,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少数民族老师的普通话普遍存在音调问题。而且,开始几周分清楚了四声二声、三声二声,但字词放到说话练习后,又都乱了,反反复复,困难很多。

“少数民族老师不容易,能帮助她们我感到很高兴。封控在家,放平心态,再多拿出一些时间,琢磨教学,希望她们四月份的考试能取得好成绩。”这就是小区封控下单老师的坚守。


疫情下助教小老师们的坚持

这次普通话培训班的助教是对外汉语学院六位研究生:姚舒淇、周文豪、吴优、武婷、魏文文、高明。

助教小老师的工作:每天花两个小时左右反复听老师们的打卡录音,找出老师们的问题,并做好记录;有老师忘了打卡,要提醒;有老师打卡质量不高,也要提醒;老师有问题,会及时反馈交流;每周一次,一个半小时,针对老师们一周的打卡情况,进行集体授课和交流辅导。工作量不轻。

助教小老师里面,魏文文同学最先遇到了疫情的影响。3月3日她在实习学校(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遇到封控协查,做了两次核酸,睡了两天办公室,后回到学校继续健康观察。情况发生的很突然,在此过程中,魏文文同学克服困难,保持与上师附喀老师们的沟通联系,没有影响每日打卡等助教工作,体现了很强的责任心。

校园整体封控后,生活好像按下了暂停键,但助教小老师的工作没有受到影响。对于这些小老师来说,还有一份责任必须牵挂。所以,即使在等待核酸检测的时候,他们都不忘督促老师们打卡,回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小老师的真心付出,受到了上师附喀老师的好评:


 “在您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真的很有用。真心感谢您”

 “谢谢老师的认真点评和细心指导。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所以也要感谢老师!”

 “谢谢,很高兴我们拥有这么负责任的导师,谢谢”

 “你讲得很好,都是我们存在的问题”

 “谢谢老师,您辛苦了,知道怎么念了”

 “最近总是麻烦你不好意思”

 …

 助教小老师们努力工作的样子,是疫情下师大校园里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