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云讲堂 回顾 NO.28 | 程章灿:读诗示例——以谢混《诫族子诗》为中心

发布者:肖文鑫发布时间:2020-05-18浏览次数:256

2020年5月8日上午9点半至11点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程章灿教授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师云讲堂”,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读诗示例:以谢混《诫族子诗》为中心”。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陈飞教授主持,李贵教授全程参与,并吸引了百余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线上聆听。


程章灿教授


讲座一开始程章灿教授便开宗明义,指出一首诗的意义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读法,因此借助东晋诗人谢混的《诫族子诗》想要谈一谈自己对“怎样读诗”这一问题的看法。同时通过品读这首诗有助于我们理解谢混其人、理解六朝政治与诗史的关系以及六朝诗歌形成的过程。


本次讲座从谢混其人、谢混之诗以及诗歌文本的产生过程三个方面展开。


在第一部分中,程章灿教授首先从古今词义区别的角度提示我们“谢混”之名所具有的气势与雅韵,又借“禁脔”的典故分析了谢混当时的地位,为我们清晰地还原了谢混的人物形象。程教授进而又指出谢混是继谢安之后家族的又一领袖人物,对于团结、勉励、引导谢家子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的诗歌也在晋宋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影响了山水诗的发展。通过比较谢混和谢灵运的政治命运、分析谢混《游西池》的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可以看出谢混是谢氏子弟在政治与文学上的“双重导师”。


在第二部分中,程章灿教授从六朝的文化的角度出发,指出《诫族子诗》的性质是题目之诗。“题”与“目”都是动词,指的是魏晋时流行的人物的品题与赏誉。在细致分析《后汉书》、《世说新语》等史料之后,便可了解到当时人物品藻活动在对偶、平仄、意象等方面的要求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进步。接着程教授又通过何长瑜的诗、袁宏的《东征赋》提示我们口头形式对题目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他认为《诫族子诗》可以算作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题目之诗。本诗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人物品题、九品中正制对六朝文学、文体产生的影响,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认识世家大族内部的文艺讨论、文学沙龙。同时本诗又引导我们对文学史进行思考:口头创作形式是在什么场合下产生的,又在文学创作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对于诗歌史乃至文学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有待我们挖掘。


在第三部分中,程章灿教授首先深入分析了《诫族子诗》对谢灵运、谢晦、谢曜、谢瞻、谢弘微五人的出场顺序安排、称谓亲疏、评语内容,认为这是一个拼凑出的五合一文本。接着他指出本诗的三个出处是《宋书·谢弘微传》、《南史·谢密传》和冯惟讷的《古诗纪》。诗中对传主弘微“独尽褒美”,但对其他四人“并有诫厉之言”的情况很可能源自史传的建构。此外本诗本无题目,《诫族子诗》之名首次出现于冯惟讷的《古诗纪》,虽然冯氏拟题可能是受到了六朝的诫体文学的影响,但他的代拟行为实际也是一种建构,代表了明代人的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文本时不可忽视史传、总集甚至类书对文本的建构。


最后程章灿教授总结到知人论世不易,我们在阅读诗歌、认识诗人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其背后的家族、集团、时代等背景。同时这首《诫族子诗》也提醒我们关注头口文学对于书面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口头文学与抄本时代中文本的流动性的问题。


在互动交流的环节,同学们踊跃参与,分别就“异文与文学文本生命力的关系”、“文学理论和文学的理论”等问题向程章灿教授请教,程教授也一一作了回答。最后陈飞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赞誉程教授的本次讲座犹如一道制作精细的“佳肴”,对诗作精读细考,为我们娓娓道来。陈飞教授认为以下几点对我们青年学子的学习具有启示意义,首先是程章灿教授入内出外的释读值得师法,对一篇作品精读之后,又能走出来,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作品,与文学史中的现象、问题相联系;其次是看待问题需要从文学、文献学、史学等多个领域出发;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讲座能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撰稿:赵元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