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师云讲堂”,在ZOOM云视频会议上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纳坦的智慧——莱辛如何思考文明冲突问题”的精彩讲座。本次视频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纪建勋副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百余人参加。
《智者纳坦》(Nathan der Weise, 1779)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的最后一部戏剧。张教授指出,这部戏剧与其说给出了解决宗教问题的答案,不如说抛出了“纳坦难题”(或“莱辛难题”)来启发世人的深入思考。
在讲座中,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戏剧《智者纳坦》的三层套圈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套圈结构的外圈交代了戏剧发生的背景,时间是在12世纪末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地点则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耶路撒冷。中圈反映了整个戏剧故事的脉络,伊斯兰教苏丹萨拉丁的兄长爱上一位基督教女信徒,获得一双儿女,后孩子失散、骨肉分离,几经辗转才最终兄妹相认、亲人团圆,完成了莱辛所谓的“纲领性的结局姿态”,即中国所谓的“大团圆结局”。而智者纳坦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本是富裕的犹太商人,在妻儿全部丧生火场后收养了曾经失散的萨拉丁兄长的女儿,还意外成为了伊斯兰教苏丹萨拉丁与基督教骑士(即萨拉丁兄长的儿子)之间矛盾的调解人。纳坦的言语和思想,特别是他讲述的“指环寓言”(Ring Parable),集中反映了莱辛对文明冲突问题的基本判断和独特思考,因此,“指环寓言”便处于整部戏剧结构的内圈,是全剧的核心。
张 辉 (视频会议截图)
于是,张教授着重分析了戏剧《智者纳坦》中的“指环寓言”。在莱辛之前,欧洲已存在三个版本的“指环寓言”:十四世纪的《罗马传奇》、1879年在莱比锡出版的指环故事以及薄伽丘《十日谈》中的第三个故事。前两个版本有着明显的宗教立场(基督教)和护教意图,无法解决莱辛所思考的“纳坦难题”,也即拥有具体而特别的思想和价值立场,以及可见的国家与宗教身份,却被要求对普遍性问题发言的人所必然面对的难题,因此,莱辛更多地借鉴了《十日谈》中的故事。
在《智者纳坦》中,萨拉丁向纳坦提出了一个他必须回答又无法回答的问题:伊斯兰教、犹太教以及基督教,哪一种是真正的宗教?为了做出回应,纳坦才讲述了“指环寓言”。张教授把“指环寓言”划分为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始于“你想必会容许我对你讲个小故事吧”,内容上与《十日谈》的第三个故事基本一致。但莱辛突出的是指环能使佩戴者取悦神与人,而《十日谈》则更强调指环的珍贵以及与家族继承权的联系。
第二部分看起来像是一个插入段。为了凸显段落感,在插入的部分前,纳坦故意说“我讲完了”,但实际意味未尽。这一部分演绎并扩展了《十日谈》中故事的结尾,还得出了结论:“真正的指环无从验证。——(为等待苏丹回答而终止片刻之后)差不多和我们现在一样——就像真正的信仰同样无法得到证明一样”。从苏丹萨拉丁的停顿中可以体会到,他原本并不认为三种宗教难以区分。纳坦当然也不否认诸如饮食、衣着等的差异,但这只是表面的不同,从根基上看三者却无法区分。莱辛借纳坦之口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无法在不同宗教之间做出真假的判断,并不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外在的明显差异,而是因为我们只能从自己出发去看所有的一切。在这一部分,莱辛对《十日谈》最明显的改写在于他把无法区分指环或真正宗教的根本原因由外在转向内在,即人自身,而非客观万物。
第三部分以“让我们回到我们的指环故事”再次开始,延续并发展了前面的故事,三兄弟为辨别指环的真伪上法院找法官裁决。法官判定三个儿子的指环都不是真正的指环,真正的指环想必早已遗失。但是,他又把最终的裁定权让渡给未来“比我更富智慧的人”,因此劝诫三兄弟都要效法自己的父亲用“纯洁的、不带偏见的爱”对待彼此,使自己指环上的钻石的力量展现出来,向未来证明自己的指环是真的。在莱辛的笔下,父亲的形象早已荡涤了之前版本中的宗教色彩,而这三枚指环却增添了新的现实寓意,即宗教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遭到了严重的怀疑,虽不能说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倾向,却是必须接受的现实。莱辛为“指环寓言”增设的结尾虽揭示了真指环遗失的残酷而可悲的历史真相,却又激励着我们相信爱和行动的力量,直面现实与未来。
最后,张教授总结指出,正因外圈严酷现实的存在,讲述中圈的团圆故事以及深入思考内圈的纳坦难题才是迫切而有可能的,宗教、文明的冲突应有其对照性存在,正如莱辛在《智者纳坦》的预告中所说现实的世界必须有自然的世界作为对照性存在。宗教抑或文明,真假与否,并不取决于其先验的意义,也不取决于“虔诚的狂热”信仰,而最终取决于行动,在实践中采取善的行动、追求真理。实践、行动、追求,也正是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刘耘华教授高度评价了本场讲座,还建议研究生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习、借鉴张教授文本细读的分析模式。而后,其他师生也积极互动、发言提问,张教授都逐一给予了认真详细的回答。本场讲座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