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云讲堂 回顾 NO.1 | 李伟昉: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发布者:肖文鑫发布时间:2020-03-25浏览次数:138

3月22日晚8时,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伟昉教授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师云讲堂”,在钉钉视频平台上带来了一场题为“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振武教授主持,其别开生面的讲座形式、深入浅出的讲座内容吸引了185位研究生与青年教师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李伟昉教授开门见山,从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说起,引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讲座主要围绕论文的写作与修改,投稿的相关注意事项两大方面,结合他个人的创作学习经验,细化深入至标题、摘要、关键词、开头、结尾等多方面的写作过程,进而对完成论文后的润饰、投稿等工作进行细致地分析与梳理。


讲座前半部分,李教授主要分析了论文的生成过程。写论文,首先要确立问题意识,这就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发现问题,记录心得,并大致梳理作家作品的相关文献。他指出,文献梳理工作极为重要,写作者要通过文献梳理的路径直接进入文本深处,验证自己的观点。问题意识最为重要的价值判断便是写作者对于具体文本的熟悉程度,掌握了这一判断标准,就能够发现属于自己的新问题。此外,关键词至关重要,写论文时,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围绕关键词进行研究工作,重要的关键词要在标题中予以体现。由关键词生发而出的摘要则是论文观点的精华,写作者应将论文各个部分最为核心的观点提炼为摘要,每一句都应当蕴含一种思想,形成前后贯通的逻辑整体。李教授还对论文各个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开头部分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以简洁的方式提出问题;结尾则应呼应开头,对全文做出细致的总结;中间各部分要环环相扣,一般要写3至4个标题,标题之间能够产生严谨的逻辑关系,深化到对于主题的挖掘和论证。


讲座后半部分,李伟昉教授深入分析论文完成后出现的问题、修改过程,以及投稿的注意事项,并结合自身经历言传身教。许多初学者的论文往往叙述性问题偏多,并没有触及问题,提出观点。因而在写作时,要时刻注意压缩叙述性语言,强化凝练的学术性语言。在分析论证时,引用经典著作的名家名言必不可少,但过多引用会使论文显得赘余,牵强附会则使文章容易变成“两张皮”。为此,李教授认为,引用是为了让我们把名家的话语变成自己的思想前导,写作者应在引用前人著述的同时,提升名家的思想,深化自己的思路,使文章更具思辨色彩。关于投稿问题,他指出,期刊所要求的学术文章,其字数一般在万字左右,且修改过程很重要。从初稿到最终稿,自己往往要保留每一遍修改稿,每次修改都要出声念稿,纠正错误。即使在文章发表之后,也要回过头来重新审阅。最后,李教授以剑桥大学的学风为例,建议写作者在写作时不要局限在研究对象的小范围之中,要扩大视野,用比较思维、创新思维看问题,树立全局性的学术史观。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李教授对各位学子的问题给出了深入浅出的回答。讲座结尾,朱振武教授进行了总结,认为李教授的演讲结合自身经历,集中从严谨的学风、创新的习惯、问题的意识、宽广的视角、比较的思维五大方面入手,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实属难能可贵。朱振武教授当场赋诗一首,赠予李教授:“人间三月正芬芳,春色满园桃李香。但得嫩叶成新柳,聊发少狂又何妨!”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徐立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