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人文学院主办的“孙逊先生与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同时召开。研讨会将追思主题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来自全国四十多个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以及上海文史馆、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等文化事业单位、出版机构、上海师范大学的各级领导等,以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共同探讨孙逊先生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领域留下的累累硕果和精神财富。
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上海师大原校长杨德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副主任、学部委员刘跃进,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张庆善等分别致辞,讲述了孙逊先生为人处事的胸襟和气度,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深细耕耘和在学科建设上高屋建瓴的视野。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在学术成就上,孙逊先生以其博学和才情、杰出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在红学界有口皆碑,是新时期红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红学家。在对后辈学人的培养上,孙逊先生秉承“名徒出高师”的理念,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培养出了一批小说研究的中坚力量,对学生的治学道路和人生选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规划学科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管理水平,也把他所领导的人文学院整体水平带到了一个令学界瞩目的高度。
北京大学教授、孙逊先生弟子潘建国作为学生代表致辞,从学者、导师、智者、文人四个层面,回忆了孙逊先生言传身教,如何让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达到平衡自洽的能力。孙先生智慧和思想的温暖光焰,必将让人铭记和永存。
开幕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刘赛代表《孙逊学术文集》的出版方,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一同为文集首发揭幕。
开幕式后,进行了两场大会发言和三场分组交流。
孙逊先生的宏阔气度和君子之风,是大家的共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充盈着与孙逊教授有关的温暖往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竺青代表《文学遗产》编辑部发言,称孙先生与《文学遗产》编辑部交往近40年,孙先生的文章选题研究视域开阔,既重视对经典的研究,也不忽视对其他作品的考查;既重视对作品文化价值的开掘,又重视对小说理论的探索;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微观的抉剔;既关注古代小说的国外传播,又关注域外汉文小说的创作;既有阐释性的研究,又有实证性的研究。他积极支持《文学遗产》编辑部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培养了多位优秀的青年作者。江苏社会科学院萧相恺先生饱含深情地谈及了与孙逊先生在学术论争和学生培养的几件琐事,勾勒出孙先生既注重原则又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首都师范大学的左东岭则从孙逊先生做学问给后学的启示方面,作出了形象而又深刻的阐释。此外,校内外专家齐裕焜、陈大康、卜键、詹福瑞、郭英德、胡亚敏、黄仕忠、杜桂萍、廖可斌、韩经太、马自力、张寅彭、周兴陆、曹立波、段江丽、罗书华、张云、李桂奎、魏崇新、纪德君、吴光正、张惠、胡胜、曹旭、苏智良、洪庆明等又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孙逊先生的学术研究开拓力、培养学生的高效力、管理方面的执行力和为人做事的亲和力,凡此,让人看到了孙逊先生一种特殊的渗透至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性能力,一种人格全面发展的特有魅力。
复旦大学的黄霖把他为《孙逊学术文集》所写的序言作为交流论文提供给大会,出版家王立翔、《文学评论》编辑部的王秀臣、李超等,从编书、审读文章角度,谈了与孙逊先生充满温情的交往。许多在高校任教的孙门弟子则以提交的论文和会议交流方式,向导师表达了他们的敬意。
上海文史馆副馆长沈飞德、华东师范大学的谭帆、刘晓军、北京大学的刘勇强、南京大学的苗怀明、本校的朱恒夫、钟翀等校内外中文、历史学科教师、研究生热情参与了大会
“情本”是孙逊先生眼中《红楼梦》的基点,亦是孙逊先生待人接物的重要准则。孙逊先生广结善缘、生活中充斥着诗情画意,不仅与美术大师刘旦宅先生有深厚情谊,而且与陈建鸣、刘大鸿等当代画家多有交往,“谦谦君子”和“书生气”是孙逊先生真诚为人的绝佳注脚。
作为会议主持和点评人,上海大学的董乃斌、北京大学的傅刚、浙江工业大学的梅新林、上海师范大学的宋莉华、复旦大学的陈维昭、罗剑波、安徽师范大学的俞晓红、浙江师范大学的葛永海、福建师范大学的涂秀虹和《红楼梦学刊》编辑部的李虹等结合自己发言,对孙逊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而又凝练的梳理。
大会闭幕式由我校社科处处长董丽敏主持,《红楼梦学刊》主编孙伟科、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代表一北一南的学界专家,对孙逊先生作为红学大家和古典小说名家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总结。在家属代表孙思渊先生简短感言后,主办方代表詹丹致闭幕词。詹丹表示,即使就办会一事言,我们难以企及孙逊先生包容而不失条理,理性而不失温情、宽广而不失精微的风格,但以真诚的心态共同缅怀,就是孙逊先生所带给我们温暖力量的启示。
孙逊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的道德文章无论在上海师范大学还是全国中文学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斯人虽去,风范长存;云水襟怀,念兹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