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举行“读懂中国”专题访谈暨“老西藏精神”分享会

发布者:肖文鑫发布时间:2024-05-20浏览次数:10


为充分发挥“五老”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优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挖掘、记录、展示、宣传“五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感人事迹和人生体验,近日,人文学院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了“读懂中国”专题访谈暨“老西藏精神”分享会。我校第一批援藏毕业生、中文系1958级校友吕熊麟、罗树芬应邀参加活动。



1962年,全市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在自愿报名、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经组织“优中选优”遴选出立志“教育建藏”,誓将青春奉献给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108将”。上海师范大学(时名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豪情纷纷报名,最后有19名毕业生通过选拔进藏。



吕熊麟曾是1962年上海援藏教师领队之一,在援藏期间曾担任自治区农垦厅政治部宣教科长。吕熊麟向青年学生深情讲述了19628月援藏学生出发以及进藏时的场景。从814日晚出发到92日下午,十几天里当年的毕业生们辗转铁路、公路、山路等,途径兰州、戈壁滩、沱沱河、唐古拉山、安多等地,终于抵达拉萨。面对“气候关、饮食关、语言关”等接踵而至的困难,吕熊麟和他的同事们始终以工作为先,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致力于当地文教建设事业。返沪后,他担任西藏驻沪办事处副主任、西藏联谊会副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继续为两地的教育事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罗树芬曾在西藏日喀则中学(现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任教。罗树芬在访谈中回忆道,刚到西藏的时候因为“高反”时常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同时由于住宿环境的恶劣、对青稞等食物的无法适应,她一度暴瘦到了只有70多斤。此外,为了更好提升教学质量,她还需要在工作之余学习藏语。这些困难都没有让她退缩,她努力把岗位当阵地坚守、把教育支援当事业追求,只为“给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援藏期间教学过的同学们如今都陆续成长为了西藏的骨干教师和校长。返沪后,她参与策划、组织编撰了三册《情在西藏》回忆录专辑。

 “西藏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访谈中,两位校友以“老学长、老学姐”的身份,寄语与会的青年同学们。吕熊麟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五方面介绍了“老西藏精神”的内涵,他号召当代青年们要确立初心、坚强信心,要胸怀建设祖国的情怀、怀揣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气概,去迎接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困难。罗树芬希望同学们能保有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精神,无论毕业后去到何处、在何岗位,都要相信通过奋斗拼搏,任何困难险阻都是可以改变的,要积极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唯有如此回望人生才会看见青春的价值闪闪发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1958级中文系的19名朝气蓬勃的师大年轻人,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世界屋脊贡献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师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今年是上海师范大学校庆70周年,中文系历史系系庆70周年,人文学院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发挥“五老”作用,挖掘校友中的感人事迹优秀事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