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以反复重读,致敬伟大的《红楼梦》

发布者:肖文鑫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次数:1035

 【编者按】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影响深远,享誉中外。“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提及《红楼梦》,并对当前的文艺创作提出殷切期望。

  “近年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纳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后,中学生这个读者群体的数量激增。此前,我在上海多所中学作讲座,与中学生有过初步交流,他们表达了阅读《红楼梦》时的一些困惑,使我了解到未曾注意的一些问题。这里,我把反复重读的体会分享给他们,也是我写这本论著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新近出版的《重读<红楼梦>》一书自序中,作者詹丹如是写道。詹丹,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等。

  2019年4月,詹丹教授成为光明网“名家评红楼”专栏作者。一年多来,先后发表《“后宝玉挨打”的精彩描写》《林黛玉为何不再谨言慎行》《猜谜式分析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等相关文章52篇,备受关注。《重读<红楼梦>》一书,从中遴选45篇,辅以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16篇文章,精心汇编而成,于今年8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甫一面世,反响热烈。读者中,既有大学教授、中学老师,也有著名作家、新闻记者,还有知名主播、热心网友。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以反复重读,致敬伟大的《红楼梦》


 读了《重读<红楼梦>》,很有收获。例如书中的《一本向平庸致敬的红学著作——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文,写得着实精彩。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文本读得真是细,深有心得,可以说是真正“解得此中味”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倪伟

  读罢《重读<红楼梦>》一书,颇有感触。作者的理论修养、审美感悟、学问根底和文字水平,可见一斑。詹丹教授长期关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红楼梦》阅读,通过出版学术论著、开设网络专栏,使红学成果面向大众和青少年,为经典普及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作者如林、学域如海的红学世界,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功夫是办不到的。

  一篇有份量的学术短文,其意义远超十篇平庸之作。而在《重读<红楼梦>》中,这样的短文琳琅满目。不少篇章,连我这样的老“红迷”也很受启发。学术研讨,是学术事业发展的动力。《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影响广泛,詹丹教授此番以“向平庸致敬”之警语论难,确实了不起,也很有必要。这种勇气和见识,令人十分敬佩。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刘上生

  《重读<红楼梦>》一书给我的启发,远不止作者詹丹教授的文本细读。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何以有如此惊人的文本细读能力。这固然与他所具有的良好的艺术感觉相关,而就整本书阅读而言,还与他近乎苛刻的文本求证意识,以及令人惊异的逻辑自洽能力相关。

  作者在文本的部分与部分之间,在文本的部分与整体之间,横向穿越,纵向游走,用文本的事实、公共的逻辑和个人的情怀,编织出一个严密而绚烂的红楼世界。这个世界是曹雪芹的,其实也是詹丹的。如果假定这本书的读者是广大中学师生,那么我要说,这一点更值得思考与借鉴,更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余党绪

  面对《重读<红楼梦>》,感到既亲切又敬畏。这两年,有幸跟着光明网“名家评红楼”专栏,品读詹丹老师的大作,重新认识、理解和品味《红楼梦》,成为一个真“红迷”。

  书中的系列文章很有说服力,常会列举某一焦点问题的各家争鸣,引导读者去关注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的不同观点。同时,又诚挚地铺展叙述自身的思辨过程,启发读者也用理性武装头脑去伪存真,探求文字背后的深意和作者的本意。

  很有意思的是,詹丹老师写作时,强调在历史的语境里思考,但总会挖掘出曹雪芹的伟大之处——作品中所具有的现代意识。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重读原著就成为一种必需。于是,忍不住再次恭恭敬敬地捧起《红楼梦》认认真真地读。

——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语文高级教师 苏治芳

  詹丹老师精研《红楼梦》数十年,在《重读<红楼梦>》一书中,不仅贡献了具体的知识,更提供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难能可贵。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蒋远桥

  《重读<红楼梦>》一书的文本分析,可谓严谨有新意,探幽深微,读起来舒服又过瘾。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教研员 刘侠

  对《红楼梦》原著中的很多情节,我不止模糊,简直忘得干净。拿到《重读<红楼梦>》一书后翻开,好像听着詹丹老师在讲坛上慢慢讲授。他讲得头头是道,我听得津津有味。很多篇目,兼具趣味性、实证性和思辨性,读起来特别过瘾。对我来说,读此书还有很享受的一点,是学习作者如何在文本内部发现、洞察和把握。书中文章的解析与说理,到位且自洽,有种让人心悦诚服的漂亮。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在作者这里都做到了,而且是同步完成。

  在集中火力分析之后,还有旁逸斜出,或者一点补白。书中这点,实属难得。这既是对前面所有分析的照应,有时又往回拽一点,更有文本知音之感。这让人意识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总有其复杂难解之处,也必定是难以穷尽的。而且,这一点,又不断在变化。 “读《红楼梦》应具有不拘于一时的宽阔视野,也是当代学人之必须。”詹丹老师此言,一针见血。我非学人,却也受益。

——江苏省兴化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冷玉斌

  中学语文老师教《红楼梦》,面临两大难题。第一,读《红楼梦》的困难。全书本身庞大复杂的思想内容、高级精妙的表现手法,以及在历史解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对于不是专门研究《红楼梦》小说的语文老师来说,是有困难的。第二,教《红楼梦》的困难。之前是选段进教材,本质上与单篇教学还是非常接近的,但现在是整本书进教材,相应的教学时间只有9课时,这就涉及怎样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课程构建的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连成一体,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读写活动,高中生读《红楼梦》要读到怎样的程度……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回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詹丹教授的《重读<红楼梦>》一书是非常及时、非常实用的。说“及时”,是指在中学语文老师普遍对《红楼梦》教学感到困难和迷茫的时候,有一本“非常友好”的红学著作作为参考,不仅在学术上进行支持,也在心理上给予安慰;说“实用”,则是指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内容全面。其中既有涉及《红楼梦》全书的大问题分析,比如“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又有切口很细的小问题解读,比如“从第八回看林黛玉的口才”;既有立足文本的人物情节分析,也有侧重专题的风物品鉴和《红楼梦》接受研究;既有我们熟悉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的分析,又有我们比较陌生的人物与情节的分析,而且前者虽熟悉,作者却能指引我们看到陌生的风景。比如,刘姥姥固然为我们所熟知,但“‘母蝗虫’为何出现在回目里”这样的问题却是陌生的。《红楼梦》教学中的重要话题,几乎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对应的文章。

  第二,短小平易。书中大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小文章。说其“小”,既指篇幅,也指语言风格。红学之博大精深,研究论文之卷帙浩繁,让人心生畏惧。读詹老师此书,完全没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全书论述角度常常别开生面,内容分析也很扎实详尽,但绝不是学术腔的论文,而更像是阅尽红楼风景的长者引领着你,一路欣赏,娓娓道出其中妙处。

  第三,立足文本。不是所有的学术著作都能转化为教学,而詹老师这本书与教学非常贴合,因为书中的所有分析都来自文本,而不是某个理论或者观念。事实上,詹老师的文章简直就是文本分析的示范。比如,关于贾宝玉的几篇文章,合起来就可以是一个专题教学设计。另外,立足的文本又不是某一段或者某一节,而是整本书,前后勾连,上下贯通,可谓“整本书教学”的示范。比如,《“送宫花”的一路精彩》虽然写的是一个情节,其分析却是全书背景。

  第四,论述公允。对《红楼梦》人物之爱憎当然是读者的自由,但作为教学或研究的对象,则需要忠实于文本。比如,赵姨娘的确可厌,但只此一词恐怕有失公允;再加上赵姨娘作为性格相对扁平的人物,在众多性格复杂的人物中也容易被忽视。詹老师的《赵姨娘的过去和文学描写的空缺》一文不仅分析了赵姨娘,还指出“性格单一”以及“人物历史呈现一种黑暗不清的状态”的人物同样是小说吸引我们的原因之一。这样的结论,当然更客观。

  未来,希望有更多机会听到詹老师在高中课堂里讲授“红楼课”。我想,红学专家进课堂,应该会对《红楼梦》教学有更直观的启发,而在这一过程中,詹老师可能也会发现中学师生的更多需求,写出新的“重读”!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谢澹

  詹丹教授说:“《红楼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值得重新读、反复读。”读他新近出版的《重读<红楼梦>》,我的心得就是:这是一本我要“常读常新”“重新读、反复读”的书。开本和印刷都很舒服,准备做整本书阅读的伙伴们不妨屯粮。

——广东省深圳市高中语文教研员 陈霞

  阅读《重读<红楼梦>》一书,很受触动。《芒种、端午和扇子》之类的小文章,看似信笔写来,其实腾挪之间足可见作者用心之深。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研员 何娟

  詹丹教授的《重读〈红楼梦〉》一书,虽然是相关评论文章的结集,并非以既定学术架构撰著的专论,但在通读之后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文章背后,有一个结构扎实、排布细密的红学学术架构。而这,源自作者多年的研究与思考。

  书中,作者既可以从宏观上以“色”“情”“空”等三种观念,来析解小说的三个叙事意义上的开头,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女性群像的互相烘托、分层与个性细化;又可以就类似手帕、扇子的叙事功能,贾宝玉打趣说要拿墨涂芳官的脸之心理动机等问题,深入小说片段肌理来展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红楼梦》进中学的持续关注,以及就教材选文、阅读教学等给出的专业分析与意见。身为中文学科的专业学者,詹丹教授重视为义务教育学段提供优质普及教材与相关理念指导。用心良苦,令人感佩!

——澎湃新闻记者 方晓燕

  《重读<红楼梦>》一书充满意趣,可从整体观、辩证观和变化观等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该书对经典认知与探讨的广度,以及对深度和细节的关注程度,都和以往的许多品评书籍不同,可谓深入浅出、笔触细腻。

  其次,《红楼梦》博大精深,很多人都会对书中的人、事、物带着强烈的个人感受,将美丑净垢按自己的认知感受加以品评。但詹老师的品评基本是互为辩证、客观公允的。

  最后,人生在不同阶段,往往会对经典有不同感悟。所谓“色”“情”“空”等观念,随着年龄推移而产生。詹老师在此书中,将三个维度融合一体,又怎能不解其中味呢?

——网友 晴子

  读得很快,大概两天读完。个人认为,不如作者之前那本《<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让人惊艳,但好处是相对平易的表述。如果《重读<红楼梦>》一书能够推广开,对中学语文教学真可谓功德一件。毕竟“再阐释”那本虽然精彩丰沛,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重读<红楼梦>》最大的好处仍然是专业读者/批评家意识,涤清了各式各样或庸俗或自恋的解读错误。

——豆瓣网友 red_back



http://share.gmw.cn/wenyi/2020-08/31/content_34137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