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14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高玉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师云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上开展了一场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三种突破路径”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忠教授主持,董丽敏教授、朱军副教授等校内外一百四十多位师生参加。
高玉教授
讲座伊始,高玉教授开宗明义,阐明今天的讲座是围绕着研究者如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进行学术创新而展开。他认为,要在本学科取得新的学术突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材料上的突破。高教授指出,可供研究的史学材料主要包含以下三种:一是作家文集、全集的整理出版。例如《鲁迅全集》,它经过许多著名学者长时间的收集整理,已经非常完备,所以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与此相反,还有大批量的作家全集中存在着错误、遗漏。对于这些作家的材料整理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例如《胡适全集》、《老舍全集》等。一般人对于这些全集中的错误很难发现,这时候就需要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其中的错误,收集遗文;二是文学期刊、报纸等出版物,以及大量出不了全集但也同样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家。对这些著名作家进行单个研究,对思潮、流派、社团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都是十分具有价值的。可以说现当代文学的重大课题大多与资料整理有关;三是对原始档案、未出版手稿的整理。这些珍贵的文学史资料大量遗散在图书馆、作家后人、个人的手中,缺少系统的收集整理。
随后高教授就材料研究的重要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指出,文学研究是否能取得成就首先取决于材料工作做得怎么样,错误的片面的材料只会带来错误的结论。接着高教授指出新材料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新发现:一是新作家的发现。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穆旦等一大批作家的发现。但是他也坦言现代文学中可供发现的有价值的作家、诗人已经比较少了。在现代文学中想再发现一个与张爱玲,沈从文等具有同等分量的作家已经很困难了;二是新作品的发现。比如近年来张爱玲的《小团圆》的发现,比如一些手稿、档案、遗物等的发现——像近年来新发现的鲁迅写给胡适的信,就直接影响了对鲁迅与胡适关系的评价。三是新版本的发现,以及对原有版本修改校对上的错误的发现。现代作家由于时代原因在发表作品时偏爱使用笔名,所以在一些作品是否属实为作家本人创作的问题上大量存疑,查证这些作品究竟是不是其本人所写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其后,高教授给有志于从事材料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提出了一些建议。他指出,材料上的发现不需要很强的文学理论知识功底与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更需要的是丰富的文学史、版本、文献、出版学知识以及很好的记忆力。在文学材料方面进行研究,不要去做随着技术发展能够轻易解决的工作,而是要做科技无法取代的工作。他特别指出,现代文学在材料整理上留下的突破空间比较小,当代文学的空间则比较大,在当代文学中存在着大量已故作家未经整理的书信、日记、手稿。因此相较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资料整理工作相对更容易出成果。
其次是学科领域的突破,包括学科所涵盖的范围和对象的扩大。如港台文学、通俗文学、旧体诗研究的合法化,如对因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新现象、新对象的研究。等。新文学勃兴伊始,是依附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它的内容十分单薄。现代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以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标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出版后,中国现代文学史才第一次呈现出全面而系统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内容不断扩充,王瑶所编的文学史逐渐显得狭窄单薄——他编撰的这一新文学史不包括五四以来的旧文学,作家的选取标准主要以革命文学为主,不包括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一大批新时期被再发现的作家,时间也截止到1949年以前。而现在编著的现当代文学史不仅在时间上延续到了今天,而且增加了旧文学、通俗文学的内容。当然,也需要注意到。现当代文学容量上的拓展在扩大了研究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1980年代所编撰的文学史在现当代时间跨度还是基本平衡的,但是发展到了今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时间跨度差异越来越大,并且当代文学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割裂,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与当下的网络文学很难共用一套研究方法,当代文学的整体性已然不复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学界进一步的思考。
最后是理论上的突破。高教授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基本都与新的文学理论的引进有关。以鲁迅研究为例,鲁迅从一开始被视为革命家到后来的文学家到再后来的思想家,从现实主义的鲁迅到现代主义的鲁迅再到后现代主义的鲁迅的转型,对鲁迅研究的突破都是以研究理论的更新为支撑的。80年代文学研究的活跃与西方文学理论引入中国有很大关系,而当下当代文学研究的沉寂与对新理论的排斥不能说是没有关系的,没有理论基础就无法得出新的结论。其实不只是文学理论,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理论都可以对文学研究提供帮助。只有不断扩大视野才能得出新的结论。没有期待视野,看再多的材料都没有意义。
讲座结尾,高玉教授对在场的研究生提出了殷切的期待,希望他们在做学问时能够理智地思考自己的条件,找准自己的兴趣与长处,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随后,主持人刘忠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高玉教授的讲座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最后师生们踊跃地提出了各种问题,高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李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