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到‘二战’: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日期: 2020-01-07 作者: 浏览次数: 178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8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与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2019824日至25日,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了“从‘抗战’到‘二战’——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以及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联合主办,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协办。来自中、美、日、韩以及台湾地区的近50多位专家学者与博硕士生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余子道先生首先进行了题为《苏联出兵东北对日参战再评析》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从历史的视野来观察,苏联出兵东北对日参战,其动因和作用具有多重性质,其后果和影响也可以说是正负互见的。既要看到苏联出兵东北,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对日作战的第三战场,敦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到来;但是也不能忘记苏联远东战略背后的政治目的和军事野心。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作了题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饶家驹与难民救助的“上海模式”》的主旨报告,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饶家驹其人其事。饶家驹出生于法国,是耶稣会的教士,1913年来到上海。1937119号,他成立了上海南市安全区。1940630日,受欧战影响,法国天主教会召唤饶家驹返回法国救助法国和欧洲的难民,他离开上海仅仅半月,安全区就因缺乏主持人宣告解散。据统计,在这2年多的时间里,至少有30万难民被救助,避免了被屠杀的命运。此外,他还在汉口和广州等地建立了安全区。饶家驹的救助难民的理念促成了《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订立,迄今共有196个国家加入了该公约。苏教授还提及,他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打算就二战时期上海的两个安全区(犹太安全区和南市安全区)打包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针对目前抗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做好抗日战争研究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抗战史的学术研究与资料挖掘工作;第二,广泛、深入地收集国内外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史料,注重外文资料的收集和国内档案的整理、出版;第三,建立抗日战争研究学术共同体,坚持学术活动的常态化,避免“扎堆研究”和“起哄研究”;第四,改变大众传播媒介和互联网上“学者不在现场”的状况,鼓励发挥学术成果的“溢出效应”,让学者走到前台,做好纠偏、正名、批谬等工作,向国人进行基本的抗战知识普及,扭转抗日神剧大行其道的局面。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军进行了题为《1939年欧战爆发的中国意义》的主旨报告。他认为“19399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点”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难以被轻易撼动。在他看来,中国抗战以弱抵强,坚决不投降,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令人敬佩。但也必须看到,当时的中国毕竟还是一个非工业化国家,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主要盟国和欧洲战场的权重关系,必须予以忠实、准确的估计,切不可因为现今中国国力的提高,而予以历史诠释的“现代化”。


此外,研讨会还设置了“抗战中的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与中国”、“抗战专题研究”、“战时科技与变化”、“战争与都市”、“战争与乡村”、“战后问题”、“历史书写”、“战争记忆”等九个分论坛,研讨会期间,学者们将会从各主题、各角度对抗战史与二战史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