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星期二 晴 1-10度
预感这里快要成网红打卡地了
苏晓是我的亲师弟,前同事,老朋友。
当然,他现在的头衔是柠萌影业的创始人和CEO。货真价实的业界大咖。
今天他是陪着公子过来考察温影的。苏公子爱好影视创作,大学专业就是影视编导,快三年了,没学够。根据苏总判断,我们的电影制作专业应该符合孩子的学习目标——入学即入行。“这一行不讲究文凭,在上海,能学制作的也就是这里了。”这是苏晓的原话。
今天他们花了将近一小时,由我的同事Rain带领,把四个楼面一一看过之后,小伙子肯定地点点头:嗯,就是我想象中的学校,很高端。
看着窗外的草坪上正在拍摄的学生,再听到这句话,足以把我一天中遇到的烦心事统统消解掉。
谢谢师弟推荐,谢谢苏公子的信任。
电影制作专业在学习自然采光
允许老人怀个旧。
当年,我是苏晓的师姐的师姐,我们仨都是上海师大中文系的硕士;他的师姐小杨是我的闺蜜。他们都在教育台新闻部的时候,我在上海电视台做新闻评论部主任,小杨把苏晓介绍给我认识,说,你们肯定有共同语言。
我第一次见他,大约是应邀去教育台讲课(也可能记错),话题是关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怎么做之类~~其实,我也不过是刚刚做了一两年的深度报道而已,居然也敢跑去指指点点。
那时候,做深度报道的人就像今天李子柒、丁真的推手那样,很受待见;而且我们都是不分昼夜的为选题而战,内心燃烧着熊熊的新闻理想。
那时候,苏晓很羡慕上视的专业性和平台影响力;我则感觉他很努力,很热爱电视,也很看好他。
后来我去办生活时尚频道的时候,他正好有意转会,很想入伙,我们一拍即合。但此事一波三折,最戏剧性的一幕是,苏晓交了辞职报告后,有一天,他把办公用品都搬来了,以示决心;结果,就在当天,竟然被台领导以组织的名义叫回去了。可见,教育台对他之器重。
首转失利。
第二年,他还是想来上视,我则继续大力支持,还自以为是地跑去和他的领导友好协商,结果,他领导说,我看你也不错,你到教育台来吧。
哈哈,我至今记得当年的尴尬场面。
后来,苏晓是怎么成功转会的,我记不清细节了(刚好省略几千字)。总之,他如愿来到了名噪一时的橙色标记的Channel Young,成为了我的同事。
我们在ChannelYoung的交集并不是很长时间,我就去了美国访学一年;同期,他在Channel Young 做得如鱼得水。后来又去了SMG的影视剧中心。
我们的第二段交集在东方卫视。这次是正式成了搭档。我们俩搭档的两年有点不巧,频道定位被频繁修改,我们为此白费了很多功夫,基本上创新无果。挺有成就感的也就是在汶川地震期间的24小时新闻报道版面,此举为东方卫视挣回了省级卫视中的新闻立台形象,颇受业界好评。那时,他就表现出了对剧情类制作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做一个独立制片人的强烈向往。
而我在卫视的后期,天天为日趋老化的电视受众群体瞎操心,暗自预测电视的未来很不乐观,渴望找到一个市场化的聚集年轻人的新媒体平台,探索新世界。
09年离开电视行业之后,我去了土豆网,我和苏晓也就此别过。在此之后的几年,他也转换跑道,专攻电视剧,并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并创办了柠萌影业,《小别离》、《小欢喜》、《三十而已》等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从他手中一一出品。
其实,我很少看电视,最近几年也并没有完整看过任何一部长剧。但我深知苏晓正在从事他热爱的事业、并且很成功;当然,也是很忙,基本上我们一年见不了两次。
所以,我今天在温影迎接他的到来,竟然有一种乡亲般的期待,感觉自己终于又可以为一个发达的老乡做些什么了。
此刻一边码字,一边还在想,也没跟他打招呼,就这么公开借用名人光环,是不是不合适啊?
再一想,反正他平日里叫我“阿姐”,这千把字也句句是实话,先发了再说吧。希望没有给他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