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下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张仲谋先生,受邀来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带来了一场题为“从‘别是一家’到‘弱德之美’——关于词的艺术探索之回顾与思考”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夏平主持。张教授的讲座吸引了全国近200多名师生积极参与。
张仲谋教授
讲座围绕词体观念从“别是一家”到“弱德之美”的转变展开,共三部分。
讲座第一部分,张教授引出宋人对于词体特性的认识。北宋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李清照《词论》认为:“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由此可知宋人多关注词体的独立性,认为词与诗歌是两种各自独立存在的体裁。这种观念影响了宋以后的词学研究。他们从不同角度体认词“别是一家”的艺术特性。如王世贞提出词具有“香弱之美”,沈增植认为此说“可谓善于侔色揣称者矣”。云间词派重要成员宋征璧将词的特性概之为“惆怅自怜”。而文人书写“惆怅自怜”在晚唐诗歌中已有所体现,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五更惆怅回孤枕, 犹自残灯照落花”(司空图《华上》)等。《花间集》所录晚唐五代词亦多“惆怅自怜”,如“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温庭筠《更漏子》);“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韦庄《浣溪沙》);“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皇甫松《梦江南》)等。针对晚唐五代诗人和词人作品呈现的“惆怅自怜”特点,张教授总括为诗(词)人总是“瘦”的和“忧郁”的,是具有独特美感的,正如杨万里所言“诗癯誉更香。”黄药眠《诗人之梦》也认为:“一位清瘦的诗人穿着精致的花衣醉眠花坞,他醉后的迷离柔梦好似残春的烟雨模糊。”
讲座第二部分,张先生通过大量相关例证,细致阐述词体观念从“别是一家”向“弱德之美”的转变。如焦循《雕菰楼词话》提出词具有“柔气感发”的特性。刘熙载《艺概·词概》强调词的“绮怨之美”。张教授认为“绮怨”之“怨”,主要不是怨尤、怨刺、怨恨、怨愤之情,而是闺怨、宫苑、情怨、哀怨之怨,亦即这种怨不是基于外在的敌对心态,而是根于个人内心的忧伤。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词体与诗体的不同之处,在于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并据以概括词体“要眇宜修”的特点。缪钺则在《诗词散论·论词》中指出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不仅在外形之句调韵律,而尤在内质之情味意境。”而词“细美幽约”的特点是诗歌不足以达到的,若“勉强达之,而不能曲尽其妙。”郑骞《从诗到曲·词曲的性质》提出按照“性分”,词具有“阴柔之美”。这是因为在郑氏看来,词的全盛时代在南北两宋,而“宋朝的一切,都足以代表中国文化的阴柔一面,不只词之一端”。杨海明《唐宋词史》和《唐宋词美学》将唐宋词所提供的审美新感受概括为“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以悲为美”四个方面,并创造性地提出词体是一种“心绪文学”。这种观念可以理解为词人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细致、集中地刻画和抒写某种心情意绪。
接下来,张教授具体分析叶嘉莹先生对词体“弱德之美”的看法。叶先生词学的最大特点是融贯中西,能够将中国的比兴寄托与西方阐释学理论结合起来。她在评说冯正中、晏殊、欧阳修诸家词时,常说词中有一份深挚高远的追寻的情意,表现了人类千古共同的悲哀。这些看法都受到王国维文学批评方式的影响,而叶嘉莹接受王国维的影响,又是通过其老师顾随的讲贯熏陶而完成的。在这些影响之下,叶先生将词之特美归纳为“更为触及本质的美感共性”,也就是“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如此我们再反观前代词人之作,我们就会发现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回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原来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清词丛稿》)词作所蕴含的“弱德之美”,可以形容词中被压抑、被伤害的女性,亦可譬喻贤人君子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
讲座第三部分,张教授将上述诸种理论和观念总结为四个要点:其一,关于词的艺术个性,经过近千年的探索,至今仍在路上。其二,准确把握词的艺术个性,是词学研究之入门锁匙。其三,古今学者所提出的词“别是一家”与“诗词一理”应是统一关系,不是矛盾关系。但我们还是要看重词的文体特殊性。其四,在当代词学研究体系中,词的本体研究亟待加强。
吴夏平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张先生从词学发展史的角度,对前人关于词体特性认识的转变作了整体性考察。这对于词学和词学史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在提问互动环节,张教授就词体从“别是一家”到“弱德之美”认识转变发生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因、词与音乐的关系、词学研究入门路径和工具书的使用等问题,都一一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殷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