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人文大讲堂 回顾 NO.546 | Dr. Jacob Emery:在小说与生理学之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医学术语

学术人文 学术人文
2020年11月26日 08:20

图片


图片


2020年11月16日19:00,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斯拉夫语系与比较文学系副教授、斯拉夫语系研究生主任Dr. Jacob Emery应高水平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邀请,在Zoom线上会议举办了“人文大讲堂”讲座:“在小说与生理学之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医学术语”(Between Fiction and Physiology: Dostoyevsky and Medical Terminology)。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吴采奕主持。此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田洪敏、讲师熊莺、夏天,及国内相关学者、硕博士生出席讲座。


图片


讲座伊始,Emery博士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nervnaia goriachka”一词的翻译入手,探讨了该词在经过来自英语语境的译者Constance Garnett的“文化过滤”后译成“brain fever”(脑膜炎),褪去了原词在俄文语境中的医学术语意义,而刻意迎合了英语感伤小说中将生理现象与心理相结合的文学俗套的现象。


Emery博士通过援引巴赫金和本雅明的理论指出,Garnett的“大众化”翻译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更能被英语语境读者认同的同时,更能“疗愈”不同小说题材中的多元文化标准和语言特色带来的分裂感,也不影响读者深入体会陀氏期待表现的罪与罚问题在世俗与宗教、小说与生理学之间所展现的不同层面。


Emery 博士通过梳理医学术语“brain fever”(脑膜炎)在英语与俄语、医学与文学、物质与精神、小说与生理学中的关系,解释了医学术语在陀氏作品中的功能和定位,在于反思和挑战宗教神秘主义的权威,是对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关系的诗性思考。


Emery博士最后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医学术语的使用是刻意的,并就相关问题咨询过专业医师。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氏使用“nervnaia goriachka”(brain fever,脑膜炎)与“belaia goriachka” (delirium, 谵妄症)进行对照,突出了小说要表现的核心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理性与宗教的对抗、启蒙主义与神秘主义的交锋。


Emery博士的讲座糅合了文学、历史、翻译学、宗教学、生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其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文本的分析鞭辟入里,讲解深入浅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田洪敏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和评议,她指出俄语和英语来自不同的语系,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另外,科学与俄国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19世纪俄国的科技水平十分落后,但文学中不乏有对科技的深刻思考。


问答时间,聆听讲座的老师和同学积极提问,Emery博士给予耐心的回答,讲座最后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高贤明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