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人文大讲堂 回顾 NO.545 | 刘志基:古文字与当代社会

学术人文 学术人文
2020年11月20日 08:16

图片


图片


2020年11月18日晚6时30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志基教授受邀来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校内外师生做了题为“古文字与当代社会”的精彩讲座。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吸引力了近二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沈之杰博士主持。


刘志基教授首先对古文字学在当今中国社会、特别是文化教育界逐渐受到关注的现状做出说明,进而提出议题:古文字为什么会在今天从“冷门绝学”中探出头来,或者说古文字能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什么福利。随后,刘志基教授从三个角度对此展开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是“穿越时空隧道”。刘志基教授指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更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软实力在当今日益深化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然而,想要保有或增强这种文化软实力,重点是对自身历史的叙述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传世文献的梳理,二是出土文献的整理。王国维正是依此格局提出古史研究中“二重证据法”,现已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古文字学架构起了现代与上古时代连接的桥梁,借此能够填补、修正很多历史叙述中的错漏之处。刘志基教授在这里举出《史记·殷本纪》中对殷契与其母简狄、及其后代至成汤的相关记载,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曾对此产生过怀疑。不过,通过梳理出土甲骨中对殷商帝王世系的记载,可以发现其与《史记》中的相关记述刚好应和,这一研究使得质疑殷商信史的声音顿时哑火。刘志基教授认为,这便是甲骨文为史学研究打通的一条隧道,是古文字赐予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图片


紧接着,刘志基教授还通过对甲骨文中“為”“田”二字的解析,说明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带“多象”的环境特征,并提出古人大量的焚林捕猎、垦田无疑是改变地理环境的重要的因素。板块的最后,通过对古文字“灋”的分析,刘志基教授向大家讲述了古人的神判观念:“灋”的本义并非是“法”,在金文中“灋”多用作“廢”,有“法”义的“灋”始见于战国出土文献(郭店《缁衣》27:“唯作五虐刑曰灋”),在更早的语言中没有出现过“法”这一词。由此可知,在此出土文献之前的传世文献中“法”这一用词的真实断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此外“灋”中偏旁“廌”,最初也并非训为“獬豸”的神兽,而是一般的祭牲,后世逐渐赋予其灵异之性,使得“廌”成为断决讼案的神兽。从“廌”的“灋”或许也因此被解释为本义为“刑法”的字。


第二部分为“领略华夏智慧”。刘志基教授以诙谐的语调从当代网络热词“矮矬穷”引入,为大家细致阐述了三个字中的表意偏旁所影射的文化意义,向各位听众展示了古文字蕴含的表意智慧。同时,刘志基教授还通过出土文献中古文字书写“避复”现象的举例分析,对书法理论界中存在的“汉代之前无书法之自觉”说提出批评,进一步说明了汉字书写中刻意求美的思想意识或许可以上溯至更久远的时代。


图片

图片


第三部分为“复兴冷门绝学”。刘志基教授首先对古文字学为何遇冷这一问题简要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该学科研究难度大、周期长、投入产出难以成正比等观点,进而提出结合数字化手段进行古文字研究这一命题。随后,刘志基教授展示了他本人通过电脑转换制作古文字贺卡、logo等例子,并现场为大家演示了如何借助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的商周金文网络数据库识别古文字,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图片


在讨论与提问环节,与会成员围绕讲座主题积极与刘教授进行了交流,刘志基教授对这些提问一一予以细致解答。最后,主持人沈之杰博士宣布本次会议结束,讲座在一片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撰稿:赵云卓



图片

图片


修改于2020年11月23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