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人文大讲堂 回顾 NO.541 | 张晓东:吉加·维尔托夫:电影漫游者

学术人文 学术人文
2020年11月13日 09:44

图片


图片




2020年11月9日下午,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知名影评人张晓东应邀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在文苑楼1405室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吉加·维尔托夫:电影漫游者”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田洪敏主持。


图片

张晓东


正如文学是十九世纪的一个高峰一样,图像成为了二十世纪的主流,而图像、影像对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张晓东认为,我们如今之所以要谈维尔托夫,是因为从其电影中传达出来的乌托邦理想,于我们认识今天是有益的。


张晓东老师首先介绍了维尔托夫其人。吉加·维尔托夫不仅是一个坚定的列宁主义者,还是一个未来主义者,他发现人在依赖机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机器获得解放。维尔托夫的本名叫作考夫曼(Kaufman),“维尔托夫(Vertov)”只是他给自己取的艺名,意为“一阵旋风”,考夫曼以此为艺名的用意可在其作品中有所觉察。


谈到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张晓东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的视角一旦超脱出肉身的范畴,所看到的世界和日常所见会有极大不同。维尔托夫在其作品中将一个人的一天和一个城市的一天重合在一起,并宣称是摄影机(机器的眼睛)观察到的一切,这令人十分费解,但张老师之后的讲述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应。


回顾讲座的标题,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何为漫游者?张晓东援引了本雅明的文章《浪荡游民》和《休闲逛街者》为大家解惑。在农业文明时期,人是依附于土地中的,而在工业革命之后,人和土地之间的联系被极大割裂了,人在城市中难以找寻到归属感。张晓东认为,漫游者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漫游者们通过藏匿在陌生人群中弥补密切关系的欠缺,他们是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获得自身的建构,张老师表示,虽然听起来有些许凄凉,但这是现代性的心理代价。


接下来张晓东老师还对维尔托夫电影的三个层面展开介绍,它表现为一条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线索,即摄影师拍摄电影——群众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电影本身。关于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如何实现“漫游”,张老师从摄影机、摄影师和摄影行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此外,维尔托夫的电影如何“冲浪”这个问题和“数据库”密不可分,他电影中的内容、技术等都可看作是不同类别的数据库。


在张晓东老师看来,吉加·维尔托夫的漫游具有目的性。此处涉及到“积极漫游”和“消极漫游”这两个概念,前者是关于现代性的未来的建构,而后者是对现代性的对抗。张晓东认为,二者只是相对而言,并非完全对立,这也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维尔托夫漫游的目的是通过肉眼可见的表象解码世界,他通过大量时间、空间的叠加来催生新的、现实不存在的影像,以此作为新制度的见证。


作为维尔托夫“积极漫游”的对照,张晓东老师还以回顾影史的方式来为大家展示世界电影中无目的性的漫游。从安东尼奥尼到雅克·塔蒂,从阿涅斯·瓦尔达到维姆·温德斯、考里斯马基,张老师的语言风趣优雅,层层深入。同时,他也对中国电影中漫游者的缺失表示遗憾。


图片


在讨论与提问环节,现场参与的同学们踊跃地向张老师提问,张晓东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细致回答,并对我院同学的专业水平表示肯定。讲座在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邬嘉琦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