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6时,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多卷本《俄国戏剧史》编撰及重要资料翻译研究”首席专家董晓教授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大讲堂,在文苑楼的会议室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契诃夫与20世纪文学”的讲座,吸引了各方师生积极参与。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田洪敏老师主持。
今年恰是契诃夫诞辰160周年,对于这位作家,每个读者和研究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今天董晓教授就是希望将他过去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首先他谈到契诃夫作为创作者在俄罗斯作家中的特殊性,契诃夫作为剧作家和小说家的高度是一样的,这非常少见。同时,他在这两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创新。
董晓教授机敏而不失风趣地将契诃夫的小说、戏剧创作和其他作者的相对比。他表示,在小说创作上,其作品不同于19世纪经典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的精致、紧凑,而呈现出无结构、叙述平淡、结局未完成性强的特点。虽然没有传统短篇小说的故事性和贯通一气的脉络,但契诃夫叙事的平淡散漫之下,有着对现代人生活的荒诞感和孤独意识的洞悉。因此,他的作品广受20世纪小说家的喜爱。另外,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也有着和小说相似的气质。戏剧情节和舞台外部的冲突被淡化,人物的生活不再面临骤变的危险,而是在逐渐融化的冰面上平静地坍塌。这种静态化、去雕琢、去精巧化的戏剧艺术与易卜生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萧伯纳和奥尼尔在中后期都受到契诃夫这种戏剧艺术的影响,他们淡化了戏剧的事件冲突,将冲突转入内心。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早期喜欢易卜生,他的成名作《雷雨》情节紧张而富于冲突性,台词环环相扣,很有易卜生的味道;在契诃夫的影响下,曹禺的戏剧艺术发生了转型,并在《北京人》中最终成型、达到高峰,《北京人》的故事背景富于抒情性,情节日常化,人物的思想、情感都交由丰富的潜台词来表达,与《雷雨》已大不相同了。
董晓教授认为,潜藏在契诃夫独特创作艺术背后的、是他的喜剧精神。他最后的戏剧《樱桃园》被注成“四幕喜剧”,这可说是契诃夫留给我们的一个题材之谜,也是我们深入理解他喜剧精神的一个突破口。董晓教授由外而内地解释道,首先,契诃夫能够写喜剧,他有幽默的天性,从儿时起他就能不着痕迹地捉弄人,是个天生的幽默家。早期的诙谐短篇小说、独幕轻松喜剧,也同样佐证了契诃夫的幽默能力。而他后来的大型戏剧创作,不论是《樱桃园》、《三姊妹》,还是《万尼亚舅舅》,许多人物就是独幕轻松喜剧式的人物。不过董晓教授强调,这些幽默的因素都是契诃夫喜剧精神非常外在的体现,并不是契诃夫喜剧精神的本质内涵。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契诃夫的幽默与忧郁是水乳交融、合为一体的。“冷酷的幽默”才是对契诃夫喜剧精神的深层阐释。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他性格中忧郁的部分,契诃夫的童年并不幸福,家境穷困,而父亲是个虔诚的教徒,契诃夫每个星期天都被迫在教堂度过。这一点也可以解释契诃夫作品中的世俗性,东正教剥夺了他许多童年的快乐,但他喜爱聆听教堂的钟声,他对宗教的感情是复杂的,“徘徊于有信仰和无信仰的广大区域之内”。二十二岁那年,契诃夫得了肺痨,这给他接下来的人生都蒙上了阴翳,但他从来不把自己痛苦绝望的内心展现给谈话人,他永远是微笑面对苦难的。契诃夫的忧郁和幽默乃是一体两面,不能理解他的忧郁,就无法懂得他的幽默。他的忧郁使其幽默更加内敛、更带有一种冷酷性,这种冷酷的幽默都体现在他最好的作品中:《主教》、《新娘》、《在峡谷里》……从外显的幽默到内敛的幽默,契诃夫的喜剧精神得以升华、深化,从对事物表面的滑稽性的观照深化为对生活本质的喜剧式的观照。因为看透生活,所以冷酷,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事,也不会在作品里对生活作乌托邦式的阐述。
要透彻理解契诃夫的喜剧精神,除了外显的幽默和内敛的幽默之外,董晓教授又提出了第三点,就是观照立场。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一书中借用了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一句话:“人生者,自观之者言之,则为一喜剧;自感之者言之,则又为一悲剧也。”同一事物,若是带着情感去看,那便是一种悲剧的观照方式,而如果保持一定距离、以理性的眼光去看,我们就能去悲剧化、从而获得一种喜剧式的观照了。马克思也说:“理性的幽默高于理性的激情。”悲剧是激情的,而喜剧是冷酷的。席勒曾说:“使人从激情中解放出来,对自己的周围和自己的存在永远进行明晰和冷静的观察,这就是喜剧家的任务。”喜剧家一旦动情或是动怒,那么喜剧就成了悲剧。这样,我们就可以解惑《樱桃园》所标榜的“四幕喜剧”了,契诃夫在创作它们时并不动感情,他只客观写出庄园消逝的必然性。可见,事物本就内含喜剧性与悲剧性两种因素,只是创作者的关照方式不同,结果就天差地别。契诃夫已看透,事物的逝去本就是人生常态,所以他并不以此为悲。教授总结道,这种冷酷、绝望的喜剧为后来的悲喜剧发扬光大,到了20世纪50年代,荒诞派剧作家们在形式上把契诃夫这种忧郁的绝望发挥到极致,他们描绘人们无望的等待、人和人之间的隔阂、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力把控。只有在艺术上以冷酷的、喜剧的目光看待20世纪的灾难,人们才能从种种痛苦中抽离。
讲座的最后,董晓教授为同学们解答了一些难疑,虽然同学们都有意犹未尽之感,讲座还是在轻松的氛围里结束了。
撰稿:陆凡
搜索「」网络结果
暂无留言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当前内容可能存在未经审核的第三方商业营销信息,请确认是否继续访问。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使用完整服务
请选择补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