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人文大讲堂 回顾 NO.535 | 郭锐:比字句中还的语义作用

学术人文 学术人文
2020年11月04日 08:39

图片


图片


图片
10月30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郭锐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借助网络平台腾讯会议给校内外师友带来了一场“比字句中还的语义作用”的精彩讲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守云主持了此次讲座,200余位校内外语法专业师友参加了此次讲座。

图片


图片


讲座伊始,郭锐教授抛出了以往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即以往把“比”中的“还”看作程度副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无法说明为何作为程度副词的“还”只能用于“比”字句,一旦脱离“比”字句,“还”的程度增强用法就消失。2.“还”和“更”有时能替换,但有时不能替换。3.无法解释为何带“还”的“比”字句有特殊的预设:比较对象具有高程度性质。而“更”不一定有这种预设。郭锐教授指出,近期的一些学者从主观性角度出发,指出“还”的“比”字句表示反预期,这是看到了把“还”看作程度副词的不足,但“还”的反预期性是如何产生的,“还”本身的语义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本次讲座要解决的问题。郭锐教授同时指出,我们此次讨论的是比较对象重读的“还”,比较对象非重读的“还”不在此次讨论范围内。

图片

在对现代汉语语料分析的基础上,郭锐教授首先指出“比”字句中的“还”并不是表程度增强的“更加”义,而是表示“高难事态”义,与“都2”相当,用“更加”、“尚且”来解释“还”的语义都不准确,实际上是“高难事态”义用于差比句而产生的综合义和用于递进语境产生的综合义,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时要注意虚词的核心义与综合义的区别,即不要把语境带来的综合意义判定为虚词的核心语义。通过对带“还”的“比”字句和“连”字句的对比分析,郭锐教授认为带“还”的“比”字句其实是一个以“比”字句为基础的“连”字句,带“还”的“比”字句的几个特点,如比较对象重读、高程度预设、反预期性、比较对象排斥全称成分等特点可以从“连”字句的特点得到解释。同时,郭锐教授认为带“还”的“比”字句不能出现“连”,是因为“连”与介词有相互排斥的倾向。而比较标记“比”是一个介词,与“连”相排斥。

在互动环节中,郭锐教授和师友进行了良好且激烈的交流,细致、耐心的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最后,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图片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