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人文大讲堂 回顾 NO.534 | 董秀芳:汉语评价性形态成分的历史来源与演变

学术人文 学术人文
2020年11月04日 08:39

图片


图片


2020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董秀芳教授应邀莅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校内外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汉语评价性形态成分的历史来源与演变”的云讲座。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红妮主持。本次讲座吸引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共计360多名师生。


图片


讲座人董秀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等奖项。2013年入选。2016年入选教育者。董秀芳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句法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出版《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和《汉语的词库与词法》等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


讲座伊始,董秀芳教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评价性形态”及“评价性形态”的特点。继而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分别介绍了名词上的评价性形态、形容词上的评价性形态和动词上的评价性形态的不同表现。接着董秀芳教授分别以“形容词ABB式词法模式的形成”和“前缀‘阿’的来源与演变”两类具体个案详细讲解了评价性形态成分的历时来源和演变过程。在探讨“形容词ABB式词法模式的形成”时,董秀芳教授指出“ABB”式复合词首先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此时“ABB”形式中间可以插入并列连词,在“名词+叠音词”和“形容词+叠音词”两种结构当中,由于形容词是描述性状的,与叠音摹状词语义上结合紧密,所以有更大的成词可能。到了唐代以后,ABB式词开始繁荣,ABB成了派生词。重叠形式从独立的实词变为词缀,发生了“词法化”。在探讨“前缀‘阿’的来源与演变”时,董秀芳教授详细阐述了“阿”在汉语中的演变,认为“阿”在汉语中的演变可能经历了以下词法化和词汇化相继的历时演变过程:第一人称代词+亲属称谓(短语)>词缀+亲属称谓>词缀+亲属称谓、指人专名、排行和代词>不可分析的词汇成分。


图片


讲座持续了两小时有余,聆听完讲座之后,不少师生意犹未尽,与董秀芳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线上互动。交流之后,刘红妮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



图片

图片


修改于2022年06月07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