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会议回顾 | 第三届“中国礼仪之争与中外交流”前沿研究工作坊

上海师范大学 ChinaICL
2020年10月02日 00:30













图片


2020年9月25日14:00-17:00,由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ICL)编辑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三届“中国礼仪之争与中外交流”前沿工作坊在腾讯会议平台圆满举行。

此次工作坊有幸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欧洲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和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李天纲带来精彩的主旨演讲;在圆桌论坛环节,则邀请到了肇庆学院汪聂才博士、北京行政学院王玲玲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袁朝晖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蒋向艳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王定安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代国庆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王宏超副教授、中南大学谭杰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张洪彬副教授、复旦大学王启元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郭建斌博士等学者参加。工作坊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纪建勋主持,全国各地师生300余人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卓新平研究员


卓新平教授的主旨演讲以“基督教的神人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天人合一”为题,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卓新平教授通过翔实的文史典籍梳理并分析了中华核心信仰中的基本术语:鬼、神、帝、天、道。这些术语或从其最初含义中衍生出新的解释,或被额外赋予更多的蕴含。如“神”字原指社会地位较高者死后之鬼魂,后组成“天神”“神仙”“神道”等更为复杂的表达。同时,“帝”“天”“道”等术语的含义在中外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既有大相径庭之处,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帝”字在中国语境下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与西方Emperor之“帝”有着巨大的差别;而老子关于“道”与天地自然关系的探讨则与西方“共相”(universalia)探究十分相似。


图片


在第二部分,卓新平教授讨论了西方思想史上的“神”和基督教的神人关系。西方思想史上的“神”在多元中求相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基督教的上帝观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古希腊文化中理性思辨的上帝观念,二是希伯来文化中宗教信仰的上帝观念;前者使得上帝观念理性化、清晰化,后者承认上帝乃超越人的理性之外,指出理性之探的间接性和局限性。耶稣是神人之间的中介,是破解神人间无法沟通的解决办法,其神学意义集中体现在“上帝之道”和“基督教的十字架”上,包括神造人、神爱人等六个方面。在第三部分,卓新平教授梳理了中华信仰的核心价值“天人之合”,共有天生人、天爱民、天人感应、天关注人对其敬仰、天对人有奖惩、天人合一等六个意蕴。其中,卓教授着重分析了天人合一之说。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又是个体对群体的适应。卓教授在总结部分强调指出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或许能帮助中国人找到更为开明、升华、积极的宗教看法,消弭当下文化认知的迷惘。


图片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


李天纲教授的主旨演讲以“为儒家定义:中国礼仪之争与近代中西之争”为题,从历史的角度入手,主要讨论了早期汉学对明清儒道佛三教的定义、分流及影响,并提到了中华宗教的革命和现代性问题。首先,李天纲教授认为不能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过度区分,两者在基本形式上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宗教方面亦是如此。其次,李教授认为“宗教”一词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龙华民在《论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使用了Religion一词,但这个词在16、17世纪并未普及。接着,李教授谈到早期汉学对三教的定义问题。耶稣会士将教会(Church)、神学(Theology)、教士(Priest)等西方宗教概念引入中国,用以定义、区分中国宗教。耶稣会士认为儒家高于佛道,因为儒家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文教,有别于佛、道二教依附于下层信仰。利玛窦对于儒教(Sect of Learned, Sect of Literati)、佛教(Sect of Monk, Sect of Idols)、道教(Sect of Wizard)的翻译亦体现传教士“补儒易佛”的主张。儒家有经典,有经学,却没有一个成系统的教团组织,可以作为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的切入点;但是,儒家祭天、祭孔、祭祖以及事实上属于儒家宗教系统的民间神鬼祭祀,使得耶稣会士难以定义儒家的宗教性,成为“中国礼仪之争”的主要争论点。


图片


随后,李教授谈到其对儒家宗教性的独特看法。李教授认为需要将周孔之教和孔孟之道进行区分,周孔之教才是儒家的本来面目。而现在的趋势则是把儒家的祭祀性、仪式性忽略,着重突出儒家的内在超越,讲究其义理性。最后,李教授讨论了宗教现代性的问题。新教批评天主教中残留的多神性,希望建立一种严格的一神论宗教,用一个理性的态度规定现实生活。儒家在清末曾尝试走上一神教的道路,却误入歧途;佛教和道教亦逐渐重组成现代教会,实现了自我转型。当代中国宗教想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教义化、教会化、教主化,必须用“信仰自由”“政教分离”的现代社会原则加以管理。


图片

上海师范大学纪建勋教授

图片

克莱蒙特学院学者

图片

现场学者提问


在两场主旨演讲结束后,纪建勋教授进行了简明扼要地总结。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在线参与论坛的十余位师生踊跃地向两位教授提问,内容涉及天人合一与神人关系、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宗教与信仰的先后关系、基督教本土化与宗教现代性的共识和冲突等多个方面,两位教授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细致的回答。本次论坛契合新冠疫情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时事热点,学术氛围浓郁,为全体与会师生在云端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代国庆副教授

图片

上海师范大学张洪彬副教授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蒋向艳副教授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可下载论坛录音,提取码2zax)


图片

主持:纪建勋  责编:陈嫣然

监审:刘耘华 姚申

图片

中文投稿邮箱:chinaicl@163.com

英文投稿邮箱:icl2018@163.com

版权所有 | 欢迎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未命名账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