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晚上7点至9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我院师生及校外师友带来一场名为“言语--体势联动与直接引语结构‘VP道’”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宗守云教授主持,七十余位校内外硕博士及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唐正大研究员采用当下流行且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图片、动图等引出本文所讲内容:当我们说话的时候不可能没有表情、动作,即使是严肃的新闻播报或者并非直接的言谈现场(打电话、电影配音等),甚至是只有表情、动作。那么言语(道)与体势(VP)哪个更重要呢?
讲座共分七个部分:引言;“道”的性质及验证;“道”前“VP”的分类及语义--句法融合度像似性;言语体势联动与VP的伴随性;“VP道”的场景还原效应及其语义—句法后果;“道”后直接引语的标准化特征和“道”的弱标句词功能;结论。可以将讲座内容简单概括为“道”是什么?“道”与VP的关系;“道”为什么需要VP;“道”给引语带来了什么?
引言部分介绍了引语、直接引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论证“道”为现代汉语书面语附缀性直接引语标记,“道”为直接性引语标记表现为不涉及人称、时间转换,“道”的附缀性表现在黏着性强、宿主范畴非固定、韵律句法上不带体标记及排斥间接引语的特异性。第三部分分析“道”前VP分类及语义——句法融合度像似性。首先VP分为言说VP及非言说VP。言说VP内部细化为言语行为VP(质问等)与言说情貌VP(忿然等)、扩展言说VP(想等)。非言说VP又分为同时伴随VP(痛哭)、先时伴随VP(一拍大腿)。它们的语义融合度由先时伴随、共时伴随、言说情貌、言语行为、基本言说动词、言说附缀呈递增状态。第四部分讲述言语—体势联动与VP的伴随性。首先介绍言语—体势理论相关问题之后列举出VP符号性伴随、背景性伴随和偶发性伴随三种类型。并且“VP着”排斥自足行为,仅限于背景化效应的行为。第五部分讲述“VP道”的场景还原效应及其语义—句法后果。具体分述了伴言体势的直感性限制、言语与体势的现场即时性限制、言语行为与体势的事实性相关问题。第六部分认为“VP道”须遵循命题/行为完整性限制,是涉实基础上的涉言引语。其语义价值为引言者所用,有前景化功能。“道”在语义及话语功能层面上有了一定的弱标句词功能。第七部分总结全文重点信息。
讲座过程中,唐正大研究员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佐证文章观点,将抽象、深奥的语言学理论具象化、生动化。讲座结束后宗守云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文章将语言学研究立体化,运用正反例证、测试等多方面去证明文章观点。并且讲座理论性很强,依托语言理论为背景又对理论进行了再创造,是十分精彩并且难得的一场学术讲座”。互动环节,唐正大研究员对师生提出的问题都给予了细致、圆满的回答,再次扩充了讲座内容和价值,最后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撰稿:姚海斌
搜索「」网络结果
暂无留言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当前内容可能存在未经审核的第三方商业营销信息,请确认是否继续访问。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使用完整服务
请选择补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