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人文读书会NO.6|特辑:桃李花开日,开卷五分钟

教学人文 2020年03月29日 11:59
图片
图片
图片


读诗使人灵秀,

读史使人明智,

三月我们与书香结缘,

盼望早日在文苑漫步。



图片


《经济史理论》

人文网上读书会


1

图片

李新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历史专业,国家公派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史和社会史。出版《国家与市场——英国重商主义时代的历史解读》、《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源》等著作,著作《但丁—意大利民族诗人之冠》曾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


点击音频,

让我们一起聆听老师的精彩分享!


图片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约翰·希克斯爵士的《经济史理论》,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是却值得大家反复阅读。大家知道,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历史上,只有两位经济学家是凭借经济史著作获奖的,其中一位就是约翰·希克斯,另一位就是道格拉斯·诺斯。约翰·希克斯是20 世纪顶尖的几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曾经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他在经济理论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各个章节。当年,萨谬尔森——就是那个后来写了一本教科书,书名就叫《经济学》,出了19版,风行全世界,被誉为“经济学圣经”的萨谬尔森——他曾苦苦思索,怎么样才能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当时古典的微观经济学传统融合在一起。当他读到约翰·希克斯的著作后,恍然大悟:正是他所要寻找的方法。后来,美国一批一批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年轻学子纷纷跨海来到英国,向他们心目中的前辈和导师致以敬意。希克斯老先生总是客客气气地同他们会面,和他们一起喝下午茶,但内心里却对这种来自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赞扬很不以为然,认为驴唇不对马嘴。到了1969 年,他写成了一本书,把自己的一些思想成果记录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而且他还随随便便地起了一个平淡无奇的书名,就叫《经济史理论》,但在后人看来,这本书却是用经济学研究制度演进的第一本书。希克斯本人对这本书也自许甚高。他在临终之前曾对另一位经济学教授说,《经济史理论》才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约翰·希克斯在这本书开宗明义,提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要讨论市场经济的起源。在约翰·希克斯看来,市场经济从隐隐约约出现到大兴于世,贯穿了整个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可以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具有一个可以认识的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那就是由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新石器时代和中世纪初期的村社经济都是由习俗支配运行的,酋长或国王只是传统本身的东西。命令经济常是由军事统治建立的,而由官僚制度完成,具有支配经济作用。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实际是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的混合。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全世界是渐进的、各地区不同步的、曲折乃至有反复的,但总是会要发生的。这种转变的起点是商业的专门化,专业商人的出现。他们要求保护财产权和维护合同,这是旧制度无能为力的。于是,重商主义时期在欧洲出现了城邦制度。城邦和商业竞争,导致殖民主义扩张,接下来就是“市场渗透”阶段。希克斯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四个条件,那就是第一、适应市场经济的货币制度、法律制度、信用制度的确立;第二、政府财政和行政管理的改造;第三、领主制破坏、货币地租和农业的商业化;第四、自由劳动代替奴隶劳动,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当这些条件具备以后,市场经济的过渡会逐渐完成,工业革命就会水到渠成。希克斯是在经济史理论史上第一位清晰全面地论述了传统社会怎么样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的经济学家,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起源提供了指南。



图片

图 书 简 介

本书196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本由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市场的兴起,货币、法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农业的商业化过程,劳工市场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历史等,核心思想是世界经济史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从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 书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理论和历史

第二章 习俗和指令

第三章 市场和兴起

第四章 城邦和殖民地

第五章 货币、法律和信用

第六章 君主的财源

第七章 农业的商业化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

第九章 工业革命

第十章 结论

附录: 李嘉图论机器

精 彩 短 评

@蕺水

★★★★★

作者从习俗经济和指令经济开始谈,讲诉市场如何兴起。

@卡拉马佐夫

★★★★★

希克斯认为自己阐述的方式不同于汤因比和斯宾格勒,而与马克思更有相近之处,我赞同这一点。

@sophianews2010

★★★★★

买这本书的时候写个一个纸条“希望这不是一本只有人名的书”,今日读完,写下“这本书很好,有思考”。



图片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人文网上读书会


2

图片

李尚君,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史系主任,世界史本科专业负责人。已出版专著《“演说舞台”上的雅典民主:德谟斯提尼的修辞表演与民众的政治认知》,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修辞学、雅典民主政治等,主要讲授课程为古希腊文化史、古典希腊语等。


点击音频,

让我们一起聆听老师的精彩分享!


图片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大家好!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古希腊的历史著作,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对这本书稍有了解的人可能立即会想到,书中记载的公元前5世纪晚期的“雅典瘟疫”,可能是我之所以推荐它的理由。我的确有这方面的考虑,但也不全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这本书本身具有不可估量的整体价值。对于古典时代的那次雅典瘟疫,我们基本上无法确认那是一种什么病毒导致的瘟疫,所以它在医学上可能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那个时候的雅典,也没有现代的政府形式,几乎无法利用公共权力采取统一措施,应对疫情。所以,我们也不能从中获得所谓人类抗议的宝贵经验。

那么,修昔底德的记载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它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昭示给我们,作为一个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应该如何应对和理解疫情。我们最近看到许多新冠疫情亲历者的记述,从中引发出许多话题,被人们所热议。修昔底德也是那次雅典瘟疫的亲历者,而且是最最亲历的亲历者,因为他自己也被感染,侥幸活命。

他除了详细记载病情和病程,还提到瘟疫其他方面的信息,比如它的源发地可能不是雅典,但说法不一;比如它可能出于当时正与雅典为敌的斯巴达人的阴谋;比如它似乎印证了德尔菲关于雅典人命运的神谕。我想,这当中任何一条,如果放在今天都能成为网上的讨论热点。但是,修昔底德好像并不太关心这些。用今天的话说,他不想成为“意见领袖”,或者什么“流量明星”之类。他明确说过,他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吸引人和讨好人,他最关心的是更加根本的问题:人们在瘟疫面前的心态,特别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改变。因为,在他看来,这可能才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要素。

不仅是瘟疫的记载,在全书中,修昔底德对人类社会——或者具体说是城邦——根本问题的关注,使这本书显得十分枯燥。不仅它的希腊语原文非常晦涩,即便是译本,我们读起来也觉得太过严肃,有一种被拒千里之外的感觉。但是,哪一座高山在我们最终登上它之前不是给人这样的感觉呢?这种严肃正体现了它的成熟,既是修昔底德本人作为雅典公民的成熟,也标志着古希腊史学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我总是喜欢把修昔底德和中国的司马迁相比,他们都是历史的亲历者,都曾写下自己所亲历的历史,他们都相信自己的记载值得流传后世:司马迁要把《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修昔底德认为他的著作是“永恒的财富”。此外,两位历史学家也都曾受到自己所亲历的历史的伤害:瘟疫给修昔底德留下的后遗症,有可能无异于于司马迁遭受的刑罚。


图片

图 书 简 介

本书是古希腊经典史学著作,开创了西方史学的重要传统,它创造性地叙述了公元前431年主要发生于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历时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记载了诸多重要的军事及政治事件,描绘了相关政治人物的言论与行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当时希腊城邦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 书 目 录

译者序言

修昔底德著作版本目录
注释中所引作家及其作品的简单说明

第一卷:远古时代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前

第二卷: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到第三年

第三卷:战争的第四年到第六年

第四卷:战争的第七年到第九年

第五卷:战争的第十年到第十六年  

第六卷:战争的第十七年到第十八年 

第七卷:战争的第十八年到第十九年   

第八卷:战争的第十九年到第二十一年

附录   

精 彩 短 评

@黑心橘

★★★★★

真正意义上的著作,也许小小的希腊世界不够千乘万骑,可这就是修昔底德。

@xhxyfd

★★★★★

看着让人胆战心惊的书,为那些失误扼腕,为那些失败痛惜,为那些胜利喝彩,为那些人性而沉思。

@虾米 

★★★★★

这本书虽然写于两千年以前,但很现代,让人想起同样很现代的马基雅维利。



图片


《出租车: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社会史》

人文网上读书会


3

图片

李文硕,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上海市晨光学者,兼任民革上海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城市史、美国史研究。


点击音频,

让我们一起聆听老师的精彩分享!


图片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各位同学,这次我要推荐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出租车: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社会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从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纽约的出租车经历了哪些变化?在纽约从事出租车司机行业的都是什么人?纽约的出租车管理体制是怎样的?出租车司机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和发展?这本书的作者格雷厄姆·霍启思,是美国科尔盖特大学小乔治·朗顿历史与非洲裔和拉美裔美国人研究讲座教授。他曾经以福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在辽宁大学和北京大学访学,还有个中文名字叫郝吉思。郝吉思1973年在纽约市立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兼职开出租,了解出租车行业的规则,也了解出租车司机的生活,可以说是写一部出租车社会史的最佳人选。

人们去纽约,一定会留意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中央公园和时代广场这些地标,其实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出租车也是纽约不可或缺的、流动的风景。在狭小的出租车里,司机与乘客演绎着人生百态。出租车是一个世界性的行业,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出租车行业都由政府控制,政府要知道哪些人在开出租、开什么样的出租车,还有出租车的费用。也许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与出租车司机相遇,但他们却常常被忽略。郝吉思的这本书涉及到与出租车有关的三个维度:作为交通工具的出租车、出租车管理制度以及出租车司机。郝吉思的出租车故事从1907年纽约市引入使用汽油的出租汽车开始,他发现很快出租车就成了城市里中产阶级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出租车司机上了战场,女性取代他们开起了出租车。开出租车曾经是很多家庭实现小康的路径,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境况变得艰难。与当时的很多社会群体一样,出租车司机也更加激进地发起抗议活动。

从20世纪初开始,出租车司机尝试了很多次组成工会,但是每次工会的存在时间都不长,成果也不多,出租车司机工会组织的各类罢工几乎都失败了。1960年出租车司机曾组成工会,但不到十年就瓦解了。纽约市政府也尝试更好地管理这个行业。作者指出,有两部法律对纽约市出租车司机影响最大。第一个是1937年的《哈斯法》,限制了出租车牌照的数量,结果就是牌照价格水涨船高,到60年代一个牌照已经超过2万美金,90年代甚至高达25万美金。另一个是1979年的《租车法》,允许公司将车出租给司机本人,可以按日计价,也可以按月收费。承租人独自负担各项开支。出租车司机的形象历来不算正面,美国社会常用“妄想者”(luftmensch)来指称出租车司机,认为他们自负、孤独、缺乏技术、与社会脱节。电影里、报纸杂志上的出租车司机往往自私自利,面对乘客喋喋不休。而郝吉思则刻画了一个受尽委屈、孤独沧桑的出租车司机形象,纽约市数万司机,他们默默忍受着孤独,独自穿行在繁华大都市的街头,小心翼翼地提防抢劫者。他们要经常面对令人难堪的问题,应对形形色色的乘客,但收入却没有保障,也没有退休金。在郝吉思笔下,这是一个危险而令人心碎的行业。

这本书的中文版只有270页,但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作者利用原始文献、当时的新闻报道、好莱坞电影、学术界的研究和出租车司机自身的讲述,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历史,也揭开了纽约这座繁华大都市的历史一角。



图片

图 书 简 介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纽约市出租车司机和他们所构成的群体的论著,它从出租车司机的劳工动乱、种族纠纷到无情竞争和政治图谋都有所论及,驾轻就熟地论述了这个群体——大多数是下层阶级移民——以及他们为实现美国梦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作者通过原始文献、当时的新闻报道、好莱坞电影、学术界的研究和出租车司机自身的讲述,展示了他们的历史。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 书 目 录

鸣谢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出租车司机的产生
第二章:爵士乐时代的出租车司机
第三章:大萧条时期寻求秩序
第四章:战时繁荣
第五章:经典出租车司机的形成
第六章:组建工会的努力与困境
第七章:承租司机和无产阶级
后记
附录
注释
推荐阅读书目
索引   

精 彩 短 评

@伊戈爾王

★★★★★

早年的出租车司机们或者是数学家,或者是音乐鉴赏家,或者是自由撰稿人,又或者可以和剑桥荣誉教授探讨哲学问题。

@游艺

★★★★★

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已经不再是一个通往成功的上升阶梯,而只是一种维持基本生存的手段了。

@荷猪 

★★★★★

尽管细节众多,很多材料来自电影和小说,但把出租车司机这个人群百年史梳理得很清晰。



图片


《中世纪的秋天》

人文网上读书会


4

图片

李腾,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助理研究员,利物浦大学哲学(中世纪研究)博士,主要学术兴趣是欧洲中世纪史,尤其是12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点击音频,

让我们一起聆听老师的精彩分享!


图片
图片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向上滑动阅览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人文学院世界史系的李腾。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晚年幸福。

对于我们学历史的来说,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荷兰文化史家赫伊津哈所著的《中世纪的秋天》。赫伊津哈1872年出生于格罗宁根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对语言学和中世纪历史非常感兴趣,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古代印度戏剧中的小丑角色,但在三十岁前后的时候又转回到欧洲历史的研究。如果大家对赫伊津哈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2017年所写的一篇小文章《赫伊津哈:一个“游戏的人”的怅惘与忧愁》,在澎湃·私家历史栏目中。

《中世纪的秋天》出版于1919年,距今已经一百零一年了。这部书不仅是赫伊津哈本人的成名作,同时也是20世纪文化史研究的基石之一。在这部书中,赫伊津哈以14世纪和15世纪的法国与荷兰为核心,勾勒了当时人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不仅文笔清丽,更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被翻译为多种语言,直到2008年由何道宽先生将全本翻译为中文。

这本书的写作模式带有非常浓厚的文学色彩,开始的两章就以“生活的激情”和“渴望更美好的生活”为题,勾勒出时代的大背景。在之后的章节中,赫伊津哈又分别讨论了中世纪晚期人们所理解的骑士英雄们梦、爱情的形式、死亡的幻象。赫伊津哈特别重视天主教信仰和教会组织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三章的篇幅描写了宗教生活、虔诚的人格以及宗教中的激情与幻想。由于他在文学和绘画上的浓厚兴趣,在后面的章节中赫伊津哈则以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为核心,探讨修辞手法的变化、新的文学与艺术形式等,大大拓宽了理解中世纪思想世界的材料来源。

这部作品的节选本早年曾被翻译为《中世纪的衰落》,其实是丧失了赫伊津哈的本意。虽然赫伊津哈也认为,中世纪末期生活的基调是极端的失望,那个时代的记录里留下的更多是苦难而非幸福的痕迹。但他同时更强调,每一个时代都渴望更美好的生活,越是对当下的混乱感到绝望与压抑,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也就越强烈。赫伊津哈认为,中世纪晚期的人们有三条道路来展现他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渴望,其一是引导人们避世,放弃享受,追求彼岸世界;其二是通向现世的改善和完美;其三是构建一个梦幻之乡。他说,“自古以来的文学都建立在两个主题之上:英雄主义和田园牧歌。中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和19世纪的成就都是这首古老颂歌的新的变异形式,仅此而已”。在这个方面,大家有兴趣的还可以阅读下另一位荷兰学者赫尔曼·普莱所写的《安乐乡:中世纪人类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虽然14-15世纪的欧洲在赫伊津哈笔下已经来到了时代剧变的临界点,但并非是一片萧索气象,而是整个中世纪时期积累的文化成果,都在这个时期丰收了。因此,这个秋天不是寒冷的预兆,而是收获的季节。这尤其体现在他对于12世纪的推崇上。他在书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12世纪和13世纪那样,将对学问的理想和对女人的爱恋如此亲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中世纪的思想世界中,爱情观和经院神学都是试图理解全部生活的方式。赫伊津哈虽然也热爱古典文化,但并不认为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是人类文化史上唯一的高峰。比如他在对爱情的描绘中说,古代的爱情故事,问题之所在是曾经得到满足的爱情突然以戏剧性的死亡而告终,因此古代爱情的痛苦来自于悲惨的命运,而在中世纪的典雅爱情中,爱情的挫折本身才成为了焦虑的根源所在。

在赫伊津哈的娓娓道来中,有商人、有圣徒、有淳朴男女温馨的交谈、有神秘主义的黑夜独坐,一副中世纪晚期的斑斓画卷就这样徐徐展开了。赫伊津哈说,中世纪晚期思想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事无巨细地描绘到细枝末节”,“无穷无尽的象征体系塞满了中世纪的人的脑子”。我们看他的这部书,也会为其中的细节描绘和充满才情与诗意的分析所折服,至少我是特别享受这部作品的阅读过程。另外,我推荐大家在阅读时候的背景音乐可以听听A Medieval Christmas, Songs from the Netherlands from 15th and 16th century manuscripts,因为读书本就是生命中得以穿越历史的乐事,不必过于正襟危坐。



图片

图 书 简 介

本书研究的是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描绘了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自我更新。本书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文学与艺术等,将论辩置入事实的陈述和作品的分析中,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并非黑白分明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中萌芽,中世纪孕育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 书 目 录

第一章 生活的激情
第二章 渴望更美好的生活
第三章 骑士的英雄梦
第四章 爱情的形式
第五章 死亡的幻象
第六章 宗教生活描写
第七章 虔诚的人格
第八章 宗教激情与宗教幻想
第九章 象征手法的式微
第十章 想象力的衰竭
第十一章 实践中的思想形式
第十二章 生活中的艺术
第十三章 美术与文学
第十四章 新形式的来临
参考文献
索引

精 彩 短 评

@违天择

★★★★★

尽可能还原中世纪人的目光,并努力给出一个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平滑过渡,值得称道。

@印奥采

★★★★★

历史学并无偏爱,中世纪和现代离得一样近。

@安提戈涅 

★★★★★

赫伊津哈呈现了完整的中世纪的生活化诗学,由生到死、由盛到衰,他如丹纳般把大量资料自动呈现出来而几乎不加评判——那是巴赫金与黑格尔的任务。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不会停息

——艾米莉·狄金森

图片


图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教学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