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读书会NO.4 | 特辑:网上读书会——人文三剑客,开卷五分钟

教学人文 2020年02月20日 12:00


图片

知识是春风,能吹散心头的雾霾;

知识是氧气,能解救心房的窒息;

知识更是火花,能点亮我们的希望。


在这个特殊时期,人文学院将开展“开卷五分钟”网上读书会活动,本期推出人文学院三位老师的原声音频,分别为大家倾情推荐一本好书。


朗朗书声,

泽润心灵;

勤学不怠,

共渡难关。


人文网上读书会

苏轼十讲



图片




教师简介

李贵,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大阪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等。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曾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大阪大学特任准教授,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教育部优秀人文社科著作三等奖、上海市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集体)、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申万宏源奖教金优秀奖,连续七届被上海财经大学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图片


    如鸿风飞   流落四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音频,

让我们一起聆听李老师的精彩分享!

图片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各位同学,大家好。在这个非常时期,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朱刚教授写的《苏轼十讲》,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出版。中国人从小到大,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苏轼,一提起苏东坡,都自然地会心一笑。那么苏轼是谁?他的作品应该怎样去阅读理解?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这三个问题都可以在《苏轼十讲》里找到发人深省的参考答案。

作者朱刚教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国内外著名的苏轼研究专家,在复旦大学讲授“苏轼精读”课程,已经10多年。本书选取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片段,分为十个专题来讲授:雪泥鸿爪,贤良进卷,乌台诗案,三咏赤壁,庐山访禅,王苏关系,东坡居士的“家”,元祐党争,唱和《千秋岁》,个体诗史,一共十讲。全书结合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全面展示了苏轼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深入阐述了他深邃的人生思考、多样的文化性格、多元的自由思想、深切的人道关怀和高超的文艺成就,内容丰富,见解新颖,语言流畅中有顿挫,思想深刻中显平易,融合了朱刚教授多年的研究心得,和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对普通读者极其有用,对专业学者也大有启发。

比如,读完《苏轼十讲》后,我们对“苏轼是谁”这个问题会有新的认识。

苏轼担任安徽颍州知州的时候,有一天,在河面上泛舟,他曾问自己:“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看着水中的倒影,问你是谁,就是在问,我是谁。随后河水泛起涟漪:“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涟漪过处,一个东坡的影像,到处散发开去,变为成百上千个东坡,顷刻间水波散尽,又恢复为一个。苏轼在诸多领域都成就非凡,每个人都有心目中的东坡形象,的确可以说,一个东坡化身成了千百个东坡。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考中进士,三年后又在制科考试中一起获得好成绩。随后,他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然而,26岁的苏轼已经把人生看得很透。请看他这时候写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成语“雪泥鸿爪”就出自这诗里的比喻。人呐,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所留下的痕迹也很短暂,今日不再是昨日,今天不知道明天。人生是偶然的、短暂的,也是虚幻的。苏轼看得透彻,但并不消沉。朱刚教授提醒读者,注意结尾两句,苏轼问弟弟苏辙,你还记得咱们当日一起进京赶考的崎岖历程吗?道路漫长,人困驴瘸,驴在嘶叫。往事虽然如烟,人间真情永在。是的,尽管人生偶然、短暂、虚幻,但只要我们的记忆还在,只要保存这份记忆的人还在,人生就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坚定乐观地活下去。由此看来,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是记忆。记忆界定了人性,建构起我们是谁。

像这样精彩深刻的分析,书中随处可见。读完这本《苏轼十讲》,你就成了苏轼专家,可以直接与苏轼对话。如果有人质疑你对苏轼的解读,你就给他来个“灵魂之问”:“你,读过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了吗?”

谢谢大家!



苏轼十讲

朱刚/著

图片

本书简介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图片

书目


第一讲 雪泥鸿爪
第二讲 贤良进卷
第三讲 乌台诗案
第四讲 三咏赤


 第五讲 庐山访禅
 第六讲 王苏关系
 第七讲 东坡居士的“家”
 第八讲 元祐党争
 第九讲 唱和《千秋岁》
 第十讲 个体诗史


 第八讲 元祐党争
 第九讲 唱和《千秋岁》
 第十讲 个体诗史

图片

精彩短评

@小城鱼太郎

★★★★★

只有弄明白一个时代和一群人,才可能较好的了解某一个人,这本书是很好的范例。

@Scalaether 

★★★★★

朱老师文字真合“平淡绚烂”,娓娓洗心,所谓润物细无声也。

@如梦令

★★★★★

少年读诗不自知,如今历经人世沧桑,才发现达然豪放的东坡诗词一直是心头好。朱刚老师的框架搭建、文字功夫也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人文网上读书会

读郭嵩焘


图片




教师简介

王宏超,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学理论、巫术与中国审美文化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音频,

让我们一起聆听王老师的精彩分享!

图片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后果之一,即是“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最早代表中国去和英国进行外交接触的,就是郭嵩焘。

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的翻译马嘉理(A. R. Margary)在云南被杀,引起英方不满,清廷派人赴英“通好谢罪”,最后慈禧决定派郭嵩焘为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郭嵩焘提倡学习西方,在当时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处境艰难。有前辈好友在他出使前给他卜了一卦,结果是“大凶”。(郭嵩焘著,钟叔河、杨坚整理:《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2008年,第2页)但他在“浩叹”之后还是毅然前行了。

郭嵩焘去英国路上花了五十天,他把这五十天的日记整理好钞寄给总理衙门,后以《使西纪程》为名刻板印行。但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日记,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最终朝廷下令毁板。

后来郭嵩焘就不再上报日记,但他把在国外的见闻,尤其是有助于中国学习的方面,事无巨细都记录了下来。他在英国一共两年,共写了五十多万字日记。

从细节上说,郭嵩焘记录了在英国的种种生活趣闻,看马戏、看幻灯片、参加舞会、听音乐会等,留下了许多的惊叹和感慨。他在日记使用中文标注英语,比如说舍色斯毕尔(即Shakespeare莎士比亚)、阿思服(Oxford牛津)、铿博德基(Cambridge剑桥)、盘喀阿甫英兰(Bank of England英格兰银行)、明拍阿甫拍来森科非尔敏得(Member of present government现任政府官员),这些词语有成百上千个,若不是编校者做了注释,恐怕我们现在很难读懂。

我的关注点之一是他对于西方艺术的观感,他记录了许多对于西方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照相及美术教育等方面的见闻和看法,这对于我们研究中西艺术交流,很有参照价值。有趣的是,和他同时出使并担任副使的刘锡鸿,恰恰是攻击郭嵩焘最厉害的人,他曾经举报郭嵩焘在英国有三大罪状,其中之一是“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所为”(《驻美使馆档案·陈兰彬任》光绪四年十一月初六日《郭嵩焘来咨副;附粘片》,转自钟叔河:《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就是说郭嵩焘在白金瀚宫听音乐会,屡次取阅音乐会的节目单来看,效仿洋人,有失尊严。且不说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郭嵩焘对于西方艺术的关切。

郭嵩焘在日记中记录了英国的民主制度、经济思想、科学技术、风土人情等,更为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英国以及西方强大的根基在于教育和人才。他受理雅各之邀去牛津大学参观两天,就记录了四千多字的日记。他痛感中国无好的政治制度,无人才,社会中弥漫着排外的民族主义,不图自强。

日记的整理者钟叔河先生称郭嵩焘为“从中国到欧洲系统考察西方文化历史的第一人,也是对中西哲学思想和政治伦理观念进行比较研究的第一人”(钟叔河:《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日记整理本第39页),也是“首倡学习西方的士大夫”(日记整理本第65页)。这些评价都当之无愧。

郭嵩焘辞掉驻英使臣归国后,仍旧受到排斥,他回到老家湖南,地方官竟然不让他坐船,士绅攻击他“勾通洋人”。但郭嵩焘也是有知音的,他在英国时,在使馆接见了几位清廷所派的留学生,交往之中,发现与一位青年的谈话“最畅”,认为“其言多可听者”,后来他和这位青年经常交流,“往往日夜不休”。这位青年就是严复。

文化间的理解,受到本文化的“前理解”的影响,“前理解”包含了文化传统、政治利益、大众认知等诸多因素。在主流观念之外,寻求独立的观点,是十分难得的,正是这些独立和清醒的头脑,保持自由的思考,独立的人格,才能推动社会整体的观念转型。在号称全球化时代的今日,重读郭嵩焘,也是会给我们很多启示的。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伦敦与巴黎日记

郭嵩焘/著

图片

本书简介


郭嵩焘(1818~1891),字筠仙,湖南湘阴人。1847年中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1856年任南书房行走,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1891年病逝。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

本书是郭嵩焘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时所做,收入了他于1876~1879年出任西欧国家时的日记,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今据通行本整理。

图片

书目


卷一 出国之前(节录)

卷二 出国途中(附:使西纪程)
卷三 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九日起)
卷四 光绪三年正月


 卷五 光绪三年二月
 卷六 光绪三年三月
 ……


 卷廿七 光绪四年十二月

 卷廿八 光绪五年正月(二十日止)

 卷廿九 归国途中

 卷三十 归国之后(节录)

图片


精彩短评

@云雀飞鸣

★★★★★

世人欲杀定为才,迂拙频遭反噬来。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傲慢疏慵不失真,唯余老态托传神,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Timingkiller  

★★★★★

郭氏才高而量小,作言而不能起行。空有报国之心,终为自身和时代所限。郭氏的悲剧,不仅是自身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整个中国的悲剧。

@寒寒寒蛩 

★★★★★

写得太细,基本上凡所见之物、所遇之人、所行之地、所考察之制度、所思考之现象,无一不写。其中还颇多个人牢骚、感慨,以及对他人之评价,确是十分率真。



人文网上读书会

人类简史



图片




教师简介

 刘畅,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专著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电影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音频,

让我们一起聆听刘老师的精彩分享!

图片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次我想给大家推荐的是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出版,林俊宏翻译。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历史著作,作者赫拉利是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所以他也用年轻人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人类从原始人阶段逐渐走向现代的漫长历程。和很多读者的看法一样,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有趣”。作者用趣味盎然的语言和生动的想象,向我们讲述人类的历史。举一个例子,他讲到现代人的祖先——智人在经历“认知革命”后语言系统发达起来,能够交流复杂的信息,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现代人喜欢讲别人的是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八卦理论,认为7万年前,智人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让他们能够八卦达数小时之久,于是他们就能明确地了解部落里的情况,部落的规模能够扩大,智人也能发展出更复杂的合作形式。用这种方式来解释人类社会的诞生,当然会让读者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除了有趣之外,这本书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将生物学、人类学、文化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融化在他对基本史实的叙述中,并常常穿插我们所熟悉的当代社会的相关事件、案例,形成相互对照,由此形成的很多看法都富有启发性。他谈到古代国家、城邦的建立和维系,都依赖于虚构的神话故事;通过这一事实,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在集体想象中建构起来的,人们相信某种秩序,是因为相信它可以打造更美好的社会。他又进一步地谈到这种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埃及法老建造金字塔、现代人出国旅游,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被想象建构起来的生活秩序。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显示出作者对人类社会一系列问题的密切关注,而这也是《人类简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比如,作者在书中一再流露出对人类命运的隐忧。他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基因工程对人类的改良,认为这种改造是极为危险的,既有可能成为小部分人的“专利”而加剧社会分化,又会带来人类本质的改变,宣告智人历史的终结。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在这本书里,作者表达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通过考古学证据,他发现生物物种第一波的灭绝浪潮是由于人类采集食物而造成的扩张,第二波灭绝浪潮则来自人类的农业革命,而第三波灭绝浪潮是由工业活动所造成的物种灭绝。所以,作者向读者发出了这样的警示:“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智人就是造成最多动植物绝种的元凶,人类可以说坐上了生物学有史以来最致命物种的宝座。……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已经害死了多少物种,就会更积极地保护那些现在还幸存的物种。”我想,在现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这段话应该是更能引起我们反思的。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著

图片

本书简介


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尤瓦尔·赫拉利的一部重磅作品。本书是一部讲述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著作。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本书旨在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图片

书目


推荐序 高毅

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统一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后记:变成神的这种动物


 参考书目

图片

精彩短评

@Eve|Classified

★★★★★

宏观的视角不仅联系起生物物理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等各学科,更超越了人类中心观念。

@meiya

★★★★★

作者视野开阔,逻辑清楚,文字风格异常生动有趣,译者文笔流畅如行云,全书都很吸引读者。推荐给对历史和考古感兴趣的朋友。

@不勒个二

★★★★★

看《三体》的同时看的这本书,不经意间发现两本书形成了某种互文。实际上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生三大问题的解释,然而解释完之后只会让人感到无助和虚空。



图片

人文三剑客,

开卷五分钟。

但识书中义,

何须云外逢。

让我们用阅读与思考充实自我,

一起期待春暖花开。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教学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