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报道,我校深入研究江南文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发布者:邵明杰发布时间:2020-01-09浏览次数:405

近年来,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社办与学校的支持下,上海师范大学整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都市文化与文学创新团队等相关研究力量,形成了一支以唐力行、朱恒夫、钱杭、徐茂明、洪煜、查清华、张剑光、詹丹、严明等教授组成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共同聚焦江南文化,通过加强基础性研究、组织系列高端学术会议、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报送决策咨询专报、提供社会服务等形式,取得了一系列崭新的学术成果,为推动江南文化研究走向深入以及上海发展乃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一、夯实研究基础,推进江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推进江南文化研究,必须植根于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长期以来,上海师范大学以人文学院为主体,致力于江南文化资源的开掘和传承工作,先后出版了《江南区域研究论著目录(1900-2000年)》《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明清徽商资料选编》《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上海卷)》《“江南丝竹”工尺谱本集成》《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光前裕后——百个评弹人的口述历史》等大型文献资料集,为夯实江南文化的文献基础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如对作为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评弹展开了抢救性研究。由江南社会文化史研究专家唐力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于2019年11月出版了《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该书记录并保存了苏州评弹的艺术样态,研究采访了100多位评弹行业的相关人员,为考察江南地区的文化变迁提供了最为切实有效的依据。


作为江南文化研究的基础性、标志性成果,由唐力行教授主编的《江南文化百科全书》已于2019年7月启动编纂,将于今年正式出版。该书围绕1500条江南文化关键词展开,力图以点带面,涵盖传统江南地区,以及更为广泛的长三角一带,在廓清江南文化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之上,旨在把握江南文化的基本特点、归纳江南文化的内在演变规律以及探寻江南文化在国内外传播的有效路径。


二、组织跨学科研究,提升江南文化的创新活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直以来强调江南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通过将江南文化置于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建筑学、城市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域之下,从多个维度提升江南文化研究的创新能力,力图以新视角、新理论重审江南文化,为实现江南文化的当代转型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为推动江南文化的跨学科研究,进一步夯实“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社办与上海师范大学于2019年7月9日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青年论坛。来自各个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的青年学者,以及多家媒体单位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江南文化与传播创新、江南文化与城市品牌塑造、多学科视野中的江南文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为进一步把握江南文化研究的前沿动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社办与上海师范大学又于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召开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并发表学术报告。本次会议议题丰富而多样,围绕“江南文化与中华源流”、“全球化视野下的江南区域”、“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框架进行了诸多的研讨,就“江南经济”、“地方文献与士人雅集”、“科举与教育”、“水利与城市”、“民间信仰”、“戏曲与园林”、“宗教与地域”、“艺术与消费”、“文化与传媒”、“区域互动”、“徽学研究”和“传说与记忆”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既深入探讨了江南文化的地方性与历史性,又重视探索江南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境遇与发展潜力,显示了江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准。



为更好地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在地域的差异与交融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吉林大学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松花江上望江南——第六届江南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从文化、文献、文学诸层面围绕江南文脉的传承发展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论坛以塞北和江南的地域差异及文化关联为切入点,祖国各地尤其是东北、西北、华南的学者的共同参与,显示出“江南”的概念从空间、地方到文化的拓展过程,彰显了文化江南的辽阔疆域,壮大了江南文化的研究队伍。



三、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是用心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以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抓手,为上海的发展、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建设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中心每年召集一次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前沿论坛,迄今已连续举办十三届,所办论坛已成为国内外学术同行定期交流的重要平台。其次,坚持每年出版一期《江南社会历史评论》学术专刊,所办刊物在江南社会史学界已形成良好的学术声誉;与此同时,有计划地推出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先后出版了“江南社会历史研究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专著15种、“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商务印书馆)专著13种、《江南社会历史评论》学术集刊(已出版至第13期)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协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开展江南文化研究的良性互动。2019年6月10日,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江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晓明教授开设题为“古典江南启示录”的讲座,围绕艺术内涵、地理特色、历史经验和文化底蕴四个部分深入解析江南以及江南文化。


胡晓明教授


“光启通识课程”特邀胡教授在奉贤校区给本科生开讲“江南情诗:别样的缠绵与风流”,阐释文学上的江南概念对于重构今天中国人的精神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历史系张海英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邱澎生教授也应邀作了题为《“计然之术”走向大众——以明清商书为中心的对话》的讲座。


张海英教授与邱澎生教授


在立足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本土研究的同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坚持全球化的视野,重视加强海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日本、美国等海外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的关系,并多次合作举办专题国际学术会议。日本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滨岛敦俊应邀做客“江南社会文化史”学术前沿论坛,作《怎样精读历史资料——以洪武元年一件上谕为材料》学术演讲。类似这样一些学术活动为江南文化“走出去”,探寻新的文化研究范式,扩展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滨岛敦俊


四、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推动江南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多措并举,开设了多场文化普及讲座,努力推动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下基层、入社区、进讲堂,为江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提供了一流的学术服务。



2019年,唐力行教授在上海博物馆、嘉定分别作了《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苏州评弹,江南地域的文化符号》、《超越地域的疆界:江南文化为长三角腾飞插上翅膀》等学术报告;徐茂明教授在上海博物馆作《“邦之桢干、里之仪型”——清代文化世族潘氏与苏州地方社会》;以及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第六季作《江南文化的历史分期与特征》学术演讲。这些学术活动,让更多的市民深入了解江南文化,进而认识到江南文化之于上海城市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


徐茂明教授


詹丹教授的江南文化系列讲座深受欢迎。作为“最‘艺’江南·文化十讲”第七讲的主讲嘉宾,詹丹教授作了《红楼梦与江南文化》的讲座,就江南的城市风貌、江南的园林风格、江南岁时情调、江南的生活习惯、江南的饮食物品、江南的人物形象以及江南的戏曲语言等开展讲解。在上海书展“七天七堂课”系列国学讲座上,他再次开讲,讲座视频入选“学习强国”平台,文字版“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之大成”发表于2019年7月25日《文汇报》。



《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在上海博物馆开展《诗性江南与江南诗歌》学术讲座。他从古典诗歌出发,指出对生命本真的重视,对清正人格的坚守,对审美自由的追寻,是江南诗歌的独特意味,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



宣传思想工作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要有特点和特色。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将致力于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深入研究江南文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