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0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8-31浏览次数:871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0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18911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并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联合承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0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隆重召开。这是一个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仅海外代表就有90人),其对推动两校合作以及与国内外学界的学术交流和教学互惠,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本次年会会场分别设在上海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两处。本届年会的主题为: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围绕这一主题,大会设定了17个工作议题和圆桌会议议题,具体为:1、回归文学性:作为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2、中外比较诗学;3、中外文学关系;4、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5、世界文学经典的跨文化诠释;6、流散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7、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中国学;8、文学与宗教;9、文学人类学;10、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11、东亚文学关系研究;12、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13、新媒体与文学书写;14、城市:观念、历史与文学再现;15、文学期刊的作用与现状;16、古典学与比较文学;17、回顾与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三十年。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众多知名大学以及海外20余所高校的比较文学专家、学者共4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分别就以上议题展开了紧凑有序、热烈理性的讨论,其中不乏具有问题意识和独到思考的创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做到了与会代表人人发言、个个评议,有的还有争论交锋,充分体现了我们学会的“在求知面前人人平等”的学术民主传统。

二是17个专题和2个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讨论会,其课题广泛,并能回绕年会主题,相当深入地探讨了回归文学性、文学经典的跨文化诠释、重构比较文学理论方法、比较诗学的中国化思考、文学与宗教的比较文学独特性研究、比较文学与翻译、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中国学、东亚文学关系等。

三是对国内外学界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话题,作了比较到位的回应,在不尚空谈的实学性研究基础上,贡献了不乏富有自己反思和深究的创见新识。同时,也涌现了我们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探索,尤其在古典学与比较文学、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流散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比较文学教学的有效性、新媒体与文学书写、城市:观念、历史与文学在线、文学期刊的现状与作用等。

四是年长代表的学术报告是宝刀不老,而他们的发言是对学科执着深情,对学科未来和年轻学子都是满怀期望;而年青代表的学术发言是,思想敏锐富有创见,展示了我们的队伍是后继有人,尤其难得的是在读的国内外博士生,克服人云亦云、能以平等平常的学人心态,勇于并善于“拿来”为我所用。

此外,代表们的发言中,还提出了一些仍然有待继续研究和思考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为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拷问? 比较文学的华丽转身或叫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回归,回归文学的什么几点并又如何发挥比较文学的学科优长?何为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学理拷问和学理建构?以及年长的海外代表提出在与国际接轨时应根植中国文化并同西方学者平起平坐心态的问题等,均预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年会还就学会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选,并依据国际惯例,率先在国内学会中推行双会长制。经过会议选举,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开创者、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继续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同时增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为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孙景尧教授再次被推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刘耘华教授增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会上还决定要认真编辑出版一本里程碑式的年会论文集,以献给广大同行与读者,以告慰钱锺书、杨周翰、贾植芳和季羡林等前辈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