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教授新译作发布 专家学者研讨法国文学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5-04-07浏览次数:731

    4月2日下午,《爱情小说史》新书发布会暨法国文学研究论坛在我校会议中心2号报告厅召开。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筹)•光启编译馆和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全国16所高校及上海翻译家协会的45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文汇读书周报》、上海教育电视台、豆瓣网等多家国内媒体的记者与会采访。来自上海多所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旁听了会议。


       新书发布会由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主持。会上,校长朱自强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向到会的各位兄弟院校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各家媒体的记者表达了诚挚谢意。他赞扬了郑克鲁教授身上“不服老,天天活跃在学术第一线”治学精神,并指出上海师范大学有郑先生这样的学者,不仅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对全校师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此次郑先生翻译的《爱情小说史》这部著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过程,而是凝聚了郑克鲁先生的心血,反映了他对法国文学方面独到的见解。此外,朱自强还透露,上海师大正在筹办的“光启国际学术中心”将是一个打破体制的、只讲学术、不讲年龄和出身的一个高端学术平台。这一学术平台不仅将吸纳本校的一流学者,还将接纳国内外的优秀专家和学者来校开展学术合作研究。

       人文与传播学院孙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郑克鲁教授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退而不休,他比退休之前更专注、更潜心于翻译工作。2012年因翻译波伏瓦的《第二性》获得了第4届傅雷翻译奖。2014年又翻译了《爱情小说史》,基本上保持了两到三年就翻译一本著作的工作节奏。此外,孙逊还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还具有特殊的含义,以往教师退休后,很快便淡出了学校的视野范围,但今天的会议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学校在人才价值观念上将会更加尊重知识和人才。同时,他表示自己会向郑克鲁先生学习,同时也呼吁师大的退休教师,能向郑克鲁先生一样,继续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发布会上,郑克鲁教授介绍了新书《爱情小说史》的翻译情况。他谈到之所以会选择翻译这部小说的原因:世界文学中的爱情小说很多,但这类爱情小说史之前从来没见到过。据他了解,从古到今,还没有人写过爱情小说史,法国作家皮埃尔•勒帕普是触及这一领域的第一人。这本书的优点是把从古到今东西方文学中的爱情小说发展的历史描写出来了,涉及到86部世界著名爱情小说,并一一做了解读。这部小说史不仅对研究法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同行们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中国的作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随后,郑克鲁教授谈到了该书翻译过程中的困难与甘苦:例如,这本著作涉及的国别、作家和作品太多,其中很多是法国之外的作品,他之前没碰过。日本一些当代作家的名字甚至都没听说过,国内现有的日本文学史中也找不到他们的名字。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查阅这些作品,有时还要向其他同行讨教。最后,郑克鲁教授也客观地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一个不足:这位法国作家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存在偏见与误读,如《红楼梦》没能被收录其中,多少是个遗憾。

       商务印书馆的鲍静静编审介绍了本书的编辑情况。《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等媒体的记者,就中法文化交流等问题,与郑克鲁进行了互动交流。

       发布会结束后,举行了法国文学研究论坛。论坛由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刘耘华教授主持。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多位知名学者先后进行了发言。南京大学钱林森教授认为:在法国文学翻译上,郑克鲁可以说是一位功勋翻译家。法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他基本上都翻译了,而且涉及了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他的翻译对国内学者研究法国文学帮助颇多。在研究领域,与其他人编写的法国文学史相比,郑克鲁编写的小说史、诗歌史的想法、观点,直到今天也不过时。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蒋承勇教授则主要阐述了郑克鲁教授主编的《外国文学史》(高教版)的学术意义与影响。他认为这是郑克鲁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编写这样一部外国文学史,不仅对解放以后国内高等院校,特别是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材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这种影响仍会延续很长时间。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建军教授则谈到:郑克鲁先生选择翻译《爱情小说史》,恰恰反映了他的学术敏感性。爱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可是有关爱情的小说史确实之前没见到过。通常见到的都是作品史、作家史等。估计在郑老师的带动下,以后会出现一批人写爱情文学史、研究爱情小说专题。这是对国内学术界的一种引领。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则指出:郑克鲁先生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尤其是把学术研究和文学翻译,还有文学组织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是基于丰厚的翻译实践为基础的。这样的学术研究做得非常扎实、非常深厚、非常具有信息量,也非常得令人信服。他还特别推崇郑克鲁在翻译过程中能坚守经典意识。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谈到:目前文学翻译在整个翻译界逐步被边缘化的背景下,像郑克鲁这样执著的追求,无私贡献,特别值得肯定。他能咬定了文学翻译的价值,把国外的文学经典、有意义的作品传达进来,这是一种崇高的文学使命、文化使命,这样的翻译家不是很多。这彰显出郑克鲁的学术品格,文学翻译家的品格。《爱情小说史》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意味着郑克鲁在翻译道路上的一个转折,从以经典文学作品翻译为主,向学术著作的翻译在过渡。学术著作翻译的难度要高于文学作品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要付出的精力会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复旦大学袁莉教授也分别就郑克鲁的治学态度与风格、翻译观,以及《爱情小说史》的学术价值等方面做了精彩发言。上海大学朱振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张介明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姜小卫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李先国副教授等郑克鲁昔日的弟子们也各自从郑先生的人格魅力、学术影响力、对学生的培养理念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发言。上海翻译家协会副秘书长梁珺霞女士也在发言中,代表上海翻译家协会向郑克鲁教授新作的出版表达了祝贺。


       论坛最后,郑克鲁教授与参会的各位同行交流了自己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与领悟: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翻译选择标准;文学翻译在语言表达上如何力求优美、丰富与现代气息等具体问题。
整个研究论坛历时四个小时,气氛轻松、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