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字呈现上海人文历史空间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上海卷》出版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6-27浏览次数:1028

 

早报记者 梁佳   发表于2013-06-26 02:08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上海卷》正式面市,其出版研讨会昨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行。

■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上海卷》出版

曾经位于外滩的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纪念铜像。

 

清末静安古寺外景

 

1910年的杏花楼菜单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上海卷》(以下简称《上海卷》)正式面市,其出版研讨会昨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教授,以及上海文史馆馆员邹逸麟教授、王家范教授、卢辅圣编审、赵昌平编审、熊月之研究员等专家对此书进行了讨论。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编撰的大型丛书,全书共34卷。《上海卷》上起远古时代,下讫1919年辛亥革命,共计50万字,由孙逊、吴孟庆、沈祖炜担任主编。

 

注重新材料的发掘

  “由于上海此前已有《上海通史》、《上海文化通史》两部作品,所以此书在材料发掘和观点创新上下工夫。”孙逊介绍,“如上编明至清中叶的文学创作一节,突出了张南庄的《何典》,为它单独立了一个目,论述其在小说史上的独特价值,并将其和晚清郭友松的《玄空经》联系起来,梳理出上海地区方言讽刺幽默小说一脉,后者是小说史研究所忽略的,而将两者联系起来论述更是没有过的,是我们的新发掘。再如,在讲‘西学东渐激活上海出版业’的同时,又单独立了‘中学西传与上海早期英文出版’一个目,这也是新挖掘的亮点。”

  与会学者认为,“中西交融”的特点尤以上海为最典型和最突出。所以,除文字外,此书的配图也值得一看,比如清末静安古寺外景、清末豫园、清末外侨在外滩公园欣赏音乐的照片、清末上海京剧戏班演出剧照、民国年间的大世界招贴画、1910年的杏花楼菜单、1887年格致书院夏季课题等,涵盖了人文艺术到都市空间的各个方面。

 

突出上海文化特色

  从篇章结构来看,此书注重在文化艺术及都市空间方面的梳理,这与上海作为“近代都市文化先行者”的定位有关,“比如晚明以后,上海在书画领域的发展就处于领先地位,以董其昌等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对之后300年的美术创作都有影响,可以说海派美术的发展引领了中国美术近现代的进程。”美术家卢辅圣说。除了海派艺术,有关上海的早期电影、西洋乐的引入、以外滩为代表的城市公共建筑、私家花园与公共花园、公馆会所与地方戏曲、旧上海的帮会组织等篇章小节的可读性较高,突出了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它的“唯一性”。

  熊月之认为,“此前已出版的‘地域文化史’类书籍,在古代、近代的着墨比例一般为1∶12,此书则为1∶2,这是打通古今的写法。另外,其梳理方式,将地方志与历史博物馆的传统结构相结合,但更注重历史名人比如黄道婆、徐光启等上海先贤的辑录,体现了人文合一、点面兼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