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良:1978年在最美的乡村,我搭拖拉机、坐长途车参加高考

发布者:樊霞发布时间:2017-06-08浏览次数:561

苏智良:1978年在最美的乡村,我搭拖拉机、坐长途车参加高考

2006年苏智良重返插队的婺源县秋口公社黄源村,在知青宿舍前与老支书李灶焰合影

1978年7月,我是在插队落户的江西省婺源县参加高考的。那里,现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但在饥饿和贫困的年代,与其他农村别无二致。

苏智良:1978年在最美的乡村,我搭拖拉机、坐长途车参加高考

江西婺源

对我和许多希望进入大学的知青而言,渴求学习知识,提升自己,进而为社会做些贡献。而在当时的农村,几乎无书可读,我们读得最多的,除了《毛泽东选集》、鲁迅的著作,便是《朝霞》和《学习与批判》杂志。高考的准备,只有上海亲戚寄来的几册油印的复习资料,数月之间,白天干农活,晚上就着油灯看历史、地理、政治、数学资料,这些复习资料后来几乎翻烂,可以背诵了。

苏智良:1978年在最美的乡村,我搭拖拉机、坐长途车参加高考

《朝霞》(左)和《学习与批判》(右)

从我所在的秋口公社到县城,足足有50公里地。记得当时先搭了一程拖拉机赶到公社,然后再坐长途汽车赶到县城参加高考。考试结束后,自己犒劳自己进了一个小饭店,吃了一碗美味的粉蒸肉,记得价格是4角5分,那可是插队5年中难得的、奢侈的享受了。

今天看来有些荒唐的是,当年我高考的志愿是这样填写的:第一志愿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志愿复旦大学,第三志愿北京大学。这种违反常识、常理的倒填志愿的初衷,就是想确保能进入大学。后来如愿进入了华东师大历史系。

令人遗憾的是,1978年的春天,在海量的知识青年、尤其是“老三届”中,不少人思想还没有转弯,他们还坚持着“改天换地”的理想,而没有报名参加高考。78级可以说是共和国高教史上大学生年龄最大的一届学生,像我们班级,1946年出生的老大哥就有好几位,有的大学生父亲和小学生儿子一起欢度寒暑假。由于没有赶上高考,不少老知青后来在1979年的返城风中回沪,顶替老迈的父母进入工厂。其中有不少人后来又下岗、提前退休,人生极其坎坷。其实,他们之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非常优秀、完全可以考上大学的。

回到上海,进入中山西路华东师大后不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苏智良:1978年在最美的乡村,我搭拖拉机、坐长途车参加高考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西路校区

记得2012年在我们本科毕业30年庆典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老系主任王斯德教授讲过一段精辟的话语,他说:“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两座丰碑,一座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抗战内迁的大学教育,一座是恢复高考的77、78级大学生。”

是的,在日本侵略中国的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东部的百所大学千里迢迢,奔赴西部。有的大学在日军的轰炸下,损失惨重,但仍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办学,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等一代杰出的人才。而在文革十年浩劫后,百废待兴,各行业急缺人才之际,77、78包括79级,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富有底层社会生活的宝贵体验和现代专业知识,从而为中国延续至今的改革开放时代,注入新的活力,至今仍活跃在高教、卫生、司法、工商、行政等领域,施展才华,贡献人生,他们是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事业的主力军之一。此不仅是吾辈之幸,实乃中国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