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整理区域

《拿来主义》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确定
Research on Text Analysis and Teaching Value of The Principle of Copinism
 
 
专业学位类别: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        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郑桂华           
答辩日期:       2014年5月         

摘要
《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也是鲁迅杂文中论证逻辑严密、形象化说理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拿来主义》该教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教,非常值得研究。本文以沪教版、人教大纲本、人教课标本、苏教版、粤教版五版高中语文教材和24个《拿来主义》的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拿来主义》的文学解读和相关研究,对《拿来主义》的教学价值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学者、教材、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拿来主义”的内涵,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文章形象说理的写作特色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几方面上。笔者认为,《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应当放入杂文的大背景中,教师可以从品读语言的视角,去构建鲁迅经典杂文的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 《拿来主义》 文本解读 教学价值 核心教学价值 

占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孱头
怕被遗产污染而不敢继承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为表“清白”而不愿继承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
不加区别而全盘继承的投降主义者

对“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的理解有分歧,就我搜集的十几篇探究此问题的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说,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附录中也会以表格形式对比呈现。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吴国群、赵卓、曹蕾、陈根生、张焕金等学者、教师的研究论文为代表的解释:
表格2 继承外国文化遗产的方法分类(一)

继承外国文化遗产的方法

喻体
被喻体
“拿来主义”者的方法
使用       运用脑髓
存放       放出眼光   
毁灭       自己来拿
        (占有、挑选)
鱼翅
有益无害的/精华
鸦片
有毒却又有用的/精华糟粕的混合
烟枪烟灯、姨太太
有害无用的/糟粕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以及邓国保、许锋、庞秀卿、吴敏等学者、教师的研究论文为代表的解释:
 
 
 
 
 
 
表格3 继承外国文化遗产的方法分类(二)

继承外国文化遗产的方法

喻体
被喻体
“拿来主义”者的方法
 
使用       运用脑髓
存放       放出眼光   
毁灭       自己来拿
        (占有、挑选)
鱼翅
鸦片
有益无害的/精华
烟枪烟灯
有毒却又有用的/精华糟粕的混合
姨太太
有害无用的/糟粕

可以看出,对“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这几个喻体理解的分歧就在于鸦片和烟枪烟灯如何归类。对于鸦片该如何归类,华东师范大学吴莹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苏教版、人教版<祝福><拿来主义>课后练习研究》中有一种说法:从《拿来主义》第九段可以看出,“‘鸦片’和‘鱼翅’一样,都不应该舍弃,都有它们各自的‘用途’。‘鸦片’可供治病之用;‘鱼翅’是养料。……鲁迅的原意是‘只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而不是‘当中摔在茅厕里’,可见,‘鸦片’完全可以‘全部’‘拿来使用’,怎么可以‘摔掉’呢?笔者认为,鲁迅的真正的含义应该是:一个事物是不是‘糟粕’,不是由事物本身性质、属性决定,而是由‘使用’的人决定的!如果拿来者把‘鸦片’做药使用,那么‘鸦片’就是完完全全,‘不含一丝糟粕’的‘精华’!”。对于烟枪烟灯的解释,陆精康在《<拿来主义>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中提出了一种观点:“《拿来主义》末端清晰总结了对从‘大宅子’中‘拿来’的事物采用的三种处置方式:‘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使用’,针对‘鱼翅’、‘鸦片’而言,‘存放’,针对‘烟枪和烟灯’而言;‘毁灭’则针对‘姨太太’而言。……既然‘烟灯和烟枪’要‘送一点进博物馆去’,即有其‘存放’必要,就不易轻率将其归入‘糟粕’一类。”二人的说法解释了第二种表格的分类原因。关于“烟枪烟灯”,徐晓岚在《<拿来主义>中的几个比喻》中对其与鲁迅所认为的“旧的形式”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烟枪烟灯不能被认为是鲁迅笔下的“旧的形式”,“它与旧形式的区别在于用与不用。旧形式是新形式的根蒂,‘采用’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送入博物馆束之高阁,也就没有现实的‘用’的意义,更遑论‘变革’了。”由这些研究论文来看,关于“大宅子”内部的几个比喻内涵的解释并不统一,就我搜集的研究《拿来主义》的论文来看,支持第二种观点的研究者在理由上更站的住脚。
(2)几个比喻的逻辑关系
北大的孔庆东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说:“鲁迅的文章逻辑性极强,使得论辩清楚而简单。”《拿来主义》极强的逻辑性也体现在文中几个比喻的关系上面,有一些学者、教师在这个层面有过探讨和研究。如徐晓岚的《<拿来主义>中的几个比喻》、庞秀卿吴敏的《小标点,大文章——谈<拿来主义>几处标点的运用》、许锋主编的《鲁迅作品教学释疑》中的《拿来主义》篇目等都从标点运用的不同看出了几个比喻之间不同的逻辑关系,我将他们的发现总结为两点:
第一点,是“孱头”、“昏蛋”、“废物”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孱头”与“昏蛋”之间是“;”、而“昏蛋”与“废物”之间是“。”。这表示“对‘大宅子’不敢接近的‘孱头’和‘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其实都是‘左’的表现,貌似‘革命’,排斥外来文化,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废物’则是‘右’的表现,‘兼收并蓄’的全盘西化”。另外一些研究者的解释是,鲁迅以分号和句号的不同功用,将其代表的三种思想的人分成“不敢‘采用’乃至否定拒绝与全盘接受两大类”。
第二点,是“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之间的逻辑关系。鲁迅在“鱼翅”和“鸦片”之间使用了分号,其余的全部用的句号。原文第十段清楚地表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研究者据此解释道,鲁迅是“从有用和有害的标准出发,用句号表明了‘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层次关系”。即“鱼翅和鸦片”是有用的,应“使用”;“烟枪和烟灯”,应当“存放”;“姨太太”百害无一利,自当“毁灭”。庞秀卿吴敏的《小标点,大文章——谈<拿来主义>几处标点的运用》还特别指出“鱼翅”与“鸦片”之间的分号是对两者“在有用一面的更小层级划分”,因为“‘鱼翅’是完全有用的文化遗产的精华”,“‘鸦片’是有用的,若使用不当,也会有害的”。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收录在《鲁迅杂文选讲》一书中的赵卓的论文《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拿来主义>赏析》,他认为《拿来主义》通篇都有形象的比喻,“闭关”、“送去”、“送来”、“拿来”等都是“封闭”、“奉送”、“入侵”、“吸收”的比喻。二是张焕金在《<拿来主义>语言赏析》中提到文章局部地方也广泛使用比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一句,“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揭示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致落后挨打,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耻辱事实,又如“尼采就自溺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就是在把“送去主义”者比作尼采,讥讽其盲目自命不凡、盲目狂妄自大的丑态。
20篇探究《拿来主义》语言特色的论文,分别从语言的简洁有力、近义词辨析、庄词俚用和俚词庄用、反语分析等几个方面来品读鲁迅杂文语言的犀利幽默。
如施文亮在《浅谈<拿来主义>中的“三美”》一文中,认为语言的简洁有力,一表现在“语言的思想容量之大.即以第一段而论,‘碰了一串钉子’,比喻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连串失败,蕴含着一部令人痛心疾首的百年国耻史。”二表现在“辞锋之犀利”,比如“发扬国光”、“摩登”等词能让读者联想到国民党媚外求荣的反动行径,这一论述是与反语分析重叠的。三表现为“比喻之精妙”。他的观点与上文中提到的“孱头”、“昏蛋”、“废物”的比喻观点是一致的。宋明镜在《<拿来主义>词语揣摩例谈》中提到的“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中的“‘礼品’、‘残羹冷炙’本来都是日常交往、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这里所表达的是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源、生活资源。”这也是语言简洁有力的一种表现。
关于近义词辨析,约有5篇论文有所涉及,都是对“送去”“抛来”“抛给”几个词语作一个辨析,去体会鲁迅寄寓在这些词中的对国民党反动行径的讽刺之情,如秦亢宗的《鲁迅作品教学问答》中关于《拿来主义》的分析文章,就重点辨析了这几个词,认为“抛来”是漫无目的地扔来,“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别人所给的嗟来之食,“一个‘抛’字有力地揭示了主子与走狗间的关系”。另外也是在涵咏之后,感受大师的用语精当,如陈根生也说道:“在‘来’呀‘去’的这些字眼上颠来倒去,前后翻腾。这决不是作者故作文字游戏,实在是一字之别,判然相反,一词之异,差 以千里。也就是说,通过这一阵比较、辨析,把‘拿来主义’的概念阐明得十分准 确、精密,并且与形形色色的误解划清了界限,充分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精微的观察和高度纯熟的文字修养。”
庄词俚用和俚词庄用的分析,研究者们喜欢选取以下几句作例:“我在这里并不想对于‘进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庄词俚用)“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太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俚词庄用)研究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去品读字词蕴藏的鲁迅对于“送去主义”的厌恶讽刺之情,并体会先生的独具匠心。
反语的分析是最受关注的,有9篇论文都专门作了分析,如何娟的《从<拿来主义>看鲁迅的幽默技巧》、宋明镜的《<拿来主义>词语揣摩例谈》、吴树仁的《鲁迅杂文教学浅见》等。他们选取的例句主要有“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叫作“发扬国光”;“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些句子又可分为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两类,不管分类如何,研究者都是想通过反语的分析展现鲁迅杂文语言讽刺有力、揭露深刻的特点。
从上文的综述和分析来看,在艺术特色方面,学者们对《拿来主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角度:文章的论证思路,文章所用比喻和文章的语言特色。关于论证思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文章采用了“破立结合”或“先破后立”的写法,即先“驳论”、再“立论”;对于比喻的研究可从 “大宅子”及其局部的比喻和其他地方的比喻两方面来看,“大宅子”内部的 “鸦片”、“烟枪”、“烟炮”、“姨太太”等内涵和几个比喻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有许多学者撰文分析;探究《拿来主义》语言特色的论文,则是从语言的简洁有力、近义词辨析、庄词俚用和俚词庄用、反语分析等几个方面来品读鲁迅杂文语言的犀利幽默。
2章 语文教材对《拿来主义》教学价值的设定
   2.1 五版教材中《拿来主义》的编撰情况分析
《拿来主义》在不同时期被多个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录,当前收录《拿来主义》的教材主要有沪教版、人教大纲本、人教课标本、苏教版、粤教版五版这些教材通过单元导语、课文阅读提示和思考训练题,赋予《拿来主义》以一定的教学价值,个别版本语文教材还将其教学价值体现在单元学习活动中。这些版本的价值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侧重点,本节以沪教版、人教大纲本、人教课标本、苏教版、粤教版五个版本为范围,从单元编排、课文提示和课后训练题两个方面,考察五版教材中《拿来主义》教学价值的异同。
2.1.1 从单元编排或课文提示看《拿来主义》教学价值的导向
沪教版的《拿来主义》放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第八课,单元导语是“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制约着人类。置身于世界多元的文化之中,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胸去解读它们,同时立足于本民族发展的需要,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进行新的创造。不断的文化创新过程也就是人类发展自身的过程。”并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葛兆光的《唐诗过后是宋词》以及于沛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放在同一单元。由单元导语和单元课文编排可看出,沪教版教材侧重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拿来主义》一文了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这一单元后的“单元学习活动”中三、四两题:“当很多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被现代建筑替代之时,我们是应该感到庆幸还是悲哀呢?搜集资料后,请在班上开一次辩论会”;“以“文化”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也是为实现该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拓展迁移。
苏教版的《拿来主义》放在高中必修三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中的拿来与接纳版块翁乃群的《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放在一起。单元导语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从中外学者有关文化的讨论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们分析与辩驳的智慧,面对复杂的论题,简单地赞成或反对并不能解决问题,它需要负责的态度、科学的观点、翔实的材料与有效的论说方法。”从单元名称、单元导语和课文编排可以看出,苏教版《拿来主义》同沪教版一样,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和文化创新精神,从“面对复杂的论题,……需要负责的态度、科学的观点、翔实的材料与有效的论说方法一句则能看出苏教版也将《拿来主义》视作议论文,教学价值在于文章本身的论证思路和“有效的论说方法”。
人教大纲本的《拿来主义》放在第二册的第二单元,单元导语是“杂文古已有之,到20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阅读杂文,要联系时代背景,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含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感受寓庄于谐的情趣,还要细心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从单元导语看,其教学重点放在品读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揣摩杂文语言的诙谐、犀利。
人教课标本的《拿来主义》放在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三单元。单元导语是“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方向。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教学重点相对之前变化较大,侧重于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学习如何使观点材料紧密结合的论说方法。
粤教版的《拿来主义》放在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议论文单元),单元导语是“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多姿多彩的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生动课堂。本单元的议论文,正是作者们在社会课堂中实践的收获,他们或思索日常生活蕴藏的丰富含义,或追问心灵迷惘的原因,或探究国家发展的方略,或找寻美的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构成的动态社会,牵动着作者敏感的神经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用理性的分析和热烈的情感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体察。议论文是人们用以发表见解的文体。优秀的议论文,是理性思维鲜丽的花朵。在这一单元,我们涉足议论文的领地,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在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的同时,掌握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 粤教版明确将其划分到议论文单元,并在单元导语中也强调对于议论文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方法的学习。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技巧。
从五版教材的单元编排和课文提示来看,沪教版和苏教版重内容,强调学习《拿来主义》的文化立场,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稍有不同的是,苏教版更侧重学习文本的“有效的论说方法”。人教和粤教版强调文章的文体特征,但人教大纲本将《拿来主义》作为杂文来教,粤教版则将其作为议论文的模板。这就决定了二者在教学价值上的不同导向,作为杂文来教,偏重于领会和感悟杂文针砭时弊的艺术理论和寓庄于谐的语言特点,作为议论文,则以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提高论说水平为教学目标。但四个版本均未把学习“如何阅读杂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
2.1.2 从课后训练题看《拿来主义》教学价值的选择
从沪教版的课后习题来看,第一题是将《拿来主义》作为议论文,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明确中心论点。第二题给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四个句子,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如第一句和第二句其实仍是在考察学生对于文章论证思路、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与后两句都是侧重于考察学生对于“拿来主义”是什么、怎样“拿来”两点内容的理解,即这篇议论文的论说方式和论证内容。
由此可见,第一、二题都是将《拿来主义》视作典型的议论文,教学价值侧重于理解文章的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第三题考察的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也是鲁迅杂文形象化说理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并作专题探究,是开放性的题目,教学价值着眼于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苏教版的问题探讨中,第一题要求完成一个表格
表格4 苏教版问题探讨第一题答案

总喻

比照对象
对待遗产的方式
作者评价
 
 
  得了
一所
大宅子
孱头
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因“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
(懦弱无能)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为了“保存自己的清白”
(毫无判断力)
废物
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接受一切”(不加选择)
“拿来主义”者
“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并要求学生从表格中就可看出,苏教版认为“‘拿来主义’者”、“孱头”、“昏蛋”、“废物”等是都是作者“比照”的对象,让学生从文本中梳理出不同对象“对待遗产的方式”和文章中“作者评价”,目的在于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文章的论证思路,后面紧跟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深刻而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正如苏教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答案。其教学侧重点是对鲁迅杂文形象设喻、分类相比来论证说理的理解。第三题是开放性的题目,通过对比阅读和联系实际,让学生思考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关系,教学重点在对《拿来主义》主旨的理解和生发。积累与应用部分有三题:一、二两题都是在学生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迁移,第三题则体现了对议论文中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知识点的积累。
人教版的练习部分,旧版与新版共有的三道题目(旧版比新版多出第二题),第一题是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把握,教学重点在文章本身写了什么,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读懂鲁迅的文化主张。第二题明确告诉我们《拿来主义》是运用比喻形象说理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第三题的教学重点放在品读杂文辛辣、幽默、讽刺的特点上,“捧”、“挂”带有强烈的奚落之意,“算的显出一点进步”、“丰富”、“大度”等便是运用了反语,这些加点字词的品读能让学生很直接地感受到鲁迅杂文语言诙谐、犀利的特点。这一点教学目标与旧版人教版的单元导语是互相照应的,新版的导语则没有明确指出要有语言的咀嚼。
人教大纲本比人教课标本的课后练习多出一题:“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一题暗示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这正好与人教课标本的单元导语相互应和。课标本在联系部分新增了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联系实际,全班或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这要求学生在彻底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文化主张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会运用,懂得“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从人教版的课后训练题来看,它的教学重点有以下几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鲁迅论证的严密,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2.学习文章用比喻形象说理的方法。3.品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的特点。
粤教版《拿来主义》课后的“思考 探究 练习”有四道题目:第一题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去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第二题是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第三题通过品读重点句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文章语言的幽默、讽刺的特点;第四题是使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由此看出粤教版《拿来主义》的教学重点有:1.明确论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2.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3.品析文章语言的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4.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五版教材的课后训练题分析显示,沪教、苏教、粤教是明确把《拿来主义》当做“议论文”来教的(人教课标本虽未明确指出,但其教学价值也侧重于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论证的严密性上),主要教学内容无非是什么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怎样提出的,或是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怎样“拿来”等。“议论文”的分析套路主要就是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所以几版教材都在课后习题中设置了题目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如沪教“为什么开头部分却不谈‘拿来’,只谈‘送去’与‘送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苏教“联系鲁迅《拿来主义》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立场?”;人教课标本“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总体把握文章,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粤教“‘拿来主义’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分别采取怎样的态度?”)论证方法的考察方面,苏教版文后的积累与运用部分第三题“本专题收入的文章都是议论文,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让学生梳理文章中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人教版则有“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一题;粤教版认为“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说理”,要求学生品析其论证效果,并与写作学习结合起来,“试用比喻论证手法写一段议论的文字。”能看出,对于文章论证方法的教学,主要着眼于“大宅子”、“孱头”、“昏蛋”等精彩比喻上。但是王荣生在其《<拿来主义>教学内容综述》中认为,“‘大宅子’的设喻,以及此后的‘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都是为了形象地说明与‘孱头’、‘昏蛋’、‘废物’截然不同的‘拿来主义者’,它本身并不论证什么,因而也很难说它是‘比喻论证’。”所以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文章用比喻来形象说理的写作手法上是必要的,但究竟能否视其为比喻论证,这还有待商榷。
表格5 五版教材的教学价值汇总

教材版本

主要教学价值
沪教版
    了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创新意识;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苏教版
    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和文化创新精神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鲁迅杂文形象设喻、分类相比来论证说理的写作手法;对议论文中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知识点的积累。
人教大纲本
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品读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感受杂文感受寓庄于谐的情趣,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人教课标本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鲁迅论证的严密,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懂得“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学习文章用比喻形象说理的方法;品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的特点。 
粤教版
明确论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品析文章语言的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

   2.2 五版教材中《拿来主义》的编撰情况述评
五版教材通过单元导语、课文阅读提示和思考训练题,赋予《拿来主义》不同的教学价值,他们对《拿来主义》的教学价值的导向和选择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笔者希望通过分析五版教材的编撰情况,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通过上文对《拿来主义》在五版教材中编撰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旨方面类的教学目标中:除苏教版之外的四版教材皆关注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除人教大纲本之外的四版教材都注意使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艺术特色类的教学目标中:除粤教版之外的四版教材皆着重于《拿来主义》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除沪教版之外的四版教材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学习文章用比喻来形象说理的写作手法(或是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同时,除苏教版之外的四版教材都注重品析鲁迅杂文幽默、犀利、讽刺的语言艺术特色。
由此可以总结道,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五版教材主旨方面共同的教学侧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学习文章用比喻来形象说理的写作手法、品析杂文幽默、犀利、讽刺的语言艺术特色则是五版教材艺术特色方面共同的教学侧重点。
五版教材中,沪教版和苏教版都在单元导语中对“文化”作了表述,可看出两版教材都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意识,但沪教版的课后训练题并没有设置题目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苏教版则在课后训练题中比较《拿来主义》与单元板块中的另一篇文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以期使学生思考“外来文明对中国固有文明的冲击以及所引发的反响及变化”。人教大纲本和人教课标本都是将《拿来主义》定位为杂文的,重点要让学生品读鲁迅杂文“匕首”、“投枪”般的力量。不同的是,大纲本的教学重点放在品读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揣摩杂文语言的诙谐、犀利上;课标本则侧重于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学习如何使观点材料紧密结合的论说方法,同时也有训练题来实现学习文章用比喻形象说理的方法,品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的特点等教学目标。粤教版则是把《拿来主义》作为议论文来教,关注文章的论点、论据,侧重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章《拿来主义》教学实录的教学目标综述
《拿来主义》作为一篇战斗性强、同时也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杂文,自选入教材以来,就被反映“难教、难学、难懂”。本章搜集了近年来在互联网、杂志上发表的24个课例(包括教学设计、备课参考、课堂实录),以期对《拿来主义》“实际在教什么”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述评。
   3.1 《拿来主义》教学实录在主旨方面的教学目标
24个课例中,有16个课例都设定了主旨方面的教学目标,包括两点:一是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二是接受并学习鲁迅的文化主张,懂得“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对于第一个教学目标,16个课例对于“拿来主义”内涵的解读的分歧不出于上文中学者的观点分歧,基本采用“外国文化”说和“文化遗产”说两种:(1)认为“拿来主义”要“拿来”的是“外国文化”的有5个课例;(2)认为要“拿来”的是“文化遗产”的有9个课例。稍有例外的第三种就是王荣生教授和丁立新老师的课例,他们在课堂中提出讨论,并未给出标准答案。
王荣生教授在《<拿来主义>教学内容综述》中阐述了他对《拿来主义》教学价值的看法,并在文后附上《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第二环节“整合与建构”中,设定教学目标为“明确杂文所针砭的事实”、“把握杂文的主要观点”。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讲述文本提到的两件典型事件(第一句“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第二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了解杂文的具体创作背景,再对文章谈论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文艺)”还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主旨进行讨论。丁立新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过搭建问题台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来思考“拿来主义”的真正内涵。在这一环节,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对文中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的学习,并体会其推理的逻辑性。所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会在下一节“艺术特色方面的教学目标”综述中详细展开。
沈健、段生亮、刘晓红、刘俊、李玉山五位老师在其教学设计、实录或备课札记中都明确“拿来主义”要“拿来”的对象是“外国文化”,但只有徐燕老师和李玉山老师是将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作为教学目标,其他几位老师主旨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并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立场和方法,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李玉山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切入到对于“拿来主义”内涵的思考上,再通过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答案。活动过程中,学生先是依据教学参考书认为“拿来主义”谈的是“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后有学生依据文章内容反驳,认为文章的前半部分是在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而且这些“送”都是用于讨好外国人,鲁迅认为这种“送”是遗害子孙的,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另一学生依据文章末段的“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认为鲁迅卒章显志,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由实录可见,这个教学环节重在学生的生成,且在学生提出观点之后,教师没有进行生发,即得出结论:要“拿来”的是外国文化,说服力不够。
于漪、胡明孝、王伟、邱之宁、余逊云、朴吉善、卢廷顺、徐燕、魏立艳9位老师认为杂文的写作对象是文化遗产,后四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稍有不同,强调“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其中,仅有胡明孝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表述为“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于漪、王伟、邱之宁、余逊云四位老师关于“拿来主义”内涵的教学目标是在其教案或实录中呈现出来的;卢廷顺老师和徐燕老师是将“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朴吉善、魏立艳两位老师则是在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在对应的教学活动中:
(1)于漪老师结合写作的历史背景,采用朗读法和讲授法逐段讲析,使学生理解“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呢?”两个问题。
(2)胡明孝老师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从结构思路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共2课时)。教学活动是从朗读理解入手,同时给出要求:“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朗读第5段);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朗读1—4段)。”接下来是以对比分析的方式,区分出“驳论”和“立论”两个概念,最后概括总结道“鲁迅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王伟老师的学案采用传统的分段及概括各段段意的方式,将文章分为四部分:1~2段;3~5段;6~7段;8~10段,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后,重点研习几个问题:“1.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2.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第6段的‘送来’‘拿来’有什么区别?”“3.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怎样理解?”以使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4)邱之宁老师通过速读文章和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文中具体阐述“拿来主义”主张的段落上,通过圈划段落中“所以”、“譬如”、“总之”等标志性词语,梳理出论述“拿来主义”的具体思路:第7段提出,第8、9段论述,第10段总结。再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拿来”的对象“大宅子”代表的是文化遗产。接下来采用朗读和分析几个喻体的方式,总结出“拿来”的实质和具体做法,为第二课时探讨“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铺平道路。
(5)余逊云老师通过朗读和逐段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大宅子”是用来比喻文化遗产。在学生无法回应的时候,便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段中“学艺”的含义,从而得出“大宅子”是文化遗产的结论。引导略显单薄。
(6)卢廷顺老师采用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和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卢老师在方案A中将此问题分解成五个小问题:“①拿来主义的内涵是什么?②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③拿来主义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④拿来主义者不应有的做法是什么?⑤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与意义?”最后归纳整理,总结成板书。在方案B中,是在学生速读文章,理解写作思路后,通过五个小问题来分析“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做法有哪几种?②“拿来”之后怎么办?③“拿来”有何作用?④拿来主义者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何在?”同时在此环节中穿插对于“大宅子”等比喻含义的探究。
(7)徐燕老师将“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这一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并在三次课堂中分别采用不同方式来实现此目标。第一稿设计中,徐燕老师将课堂分割为四个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本研习,理解内容;揣摩欣赏论证艺术和语言艺术。第三教学环节通过研习文本中的几个比喻,着重研讨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来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第二稿设计最大的变动是,问题从学生中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记录困惑点形成问题,教师再对问题进行统计归类。徐老师的课堂上着重解决统计出的三大问题分别是:提倡“拿来主义”的缘由;怎样提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问“为什么要写”、“怎么写的”、“写了什么”。从学生提问的角度出发,去研读文本,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第三稿在该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没有太多改进,着重改善的的是对于鲁迅杂文高妙之处的解读和教学语言的精简。
第二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我所搜集的课例中11位教师有所提及。段生亮、朴吉善、卢廷顺、徐燕、刘俊、魏立艳等六位老师都是将目标表述为理解并学习鲁迅的文化主张,树立对待文化遗产/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王荣生、丁立新、刘晓红、胡明孝、沈健等五位老师是将侧重点放在“认识‘拿来主义’在今天的意义”上。
在对应的教学活动中:
段生亮老师并没有设计具体的活动来实现这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是在全部课堂活动中穿插朗读活动(听录音朗诵、自由朗读、个别学生朗读),来让学生“理解和把握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拿来主义的科学方法”。对于目标是否实现也没有检测。朴吉善老师在导入环节即展示西方节日的火热和中国传统节日淡化现状的对比,奠定了整个设计“树立正确文化观”的基调。最后通过布置作业“谈谈本文‘拿来主义’的思想,对多元文化的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对目标进行检测。卢廷顺老师的两个教学方案都是在拓展环节通过问题探讨的方法实现该教学目标,方案A中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并要求记录成短文。在方案B中,给学生提供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个春节”?》,引发学生对“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不断淡化”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去对待洋节和传统节日,最后写成短文。同卢廷顺老师一样,徐燕老师在其三个教学方案中,都在拓展环节即徐燕老师的思考与写作环节,设置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记录。不同于前者的是,徐燕老师的第一稿设计中,思考与写作环节和导入环节的问题是前后呼应的,都是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材逐步剔除鲁迅作品和小沈阳火爆全国现象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第二稿中变动很大,导入部分改成“鲁迅与杂文”,与情感目标关系不大;思考与写作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精神,任选一种现象进行点评。(①引进的日本动漫并非都是精品;②不少外国品牌选用中国名字,而中国制造却偏偏喜好挂上洋名)”刘俊老师也是在其设计的“讨论与延伸”环节设置了五个参考讨论话题,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看待今天的文化继承与交流”,并依据课堂讨论,通过个人独立创作或分组合作等方式创作一篇研究性小论文。魏立艳老师同前几位老师设计的活动相似,也是给出一个“关于圆明园保留现状与需要重建”现象的争论,要求学生“借鉴鲁迅的文化考量,运用质疑思维对以下事件运用破立结合的方式作文”。
王荣生教授在设计中,是想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是否有警示的意义,从而认识鲁迅杂文“超越时空的意义”。所以严格来说,“认识‘拿来主义’在今天的意义”是他的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标。丁立新老师在其备课札记中,明确将“联系时代,深刻认识并自觉坚守‘拿来主义’这个文化立场”作为教学目标,该教学环节分为“关于‘送来’与‘拿来’的当代思路”与“关于‘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现实思考”两大块。刘晓红老师的教学活动是对“如何拿来”进行讨论,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和改革开放后的“送去”与“拿来”,以理解“拿来”与“送去”在广阔空间意义上的内涵。沈健老师在其备课札记中,分两步走实现“让学生深刻认识并自觉坚守‘拿来主义’这个文化立场”的教学目标。在实现该目标的教学环节,分为“关于‘送去’与‘拿来’的当代思考”和“关于‘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现实思考”两个部分。
   3.2 《拿来主义》教学实录在艺术特色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师们在艺术特色方面的教学目标也吸纳了上文综述中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分为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语言艺术三方面。13位老师将“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17位老师将教学侧重点放在文章的论证方法上,有的老师表述为“掌握鲁迅杂文形象推理的艺术特点”;15位老师将“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论证思路方面,于漪、杨协成、沈健等8位老师都认为文章的论证思路是先破后立,胡明孝、李玉山老师虽然未直接表述,但李玉山老师的实录中,也认为文章前面是在反面分析,后面是正面说理,胡明孝老师定义为先驳论、后立论。胡根林、刘祖平、段成素、万向群几位老师则是通过形式逻辑中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运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于漪: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于漪老师采用讲读法和朗读法(或指定学生读,或齐读,或自读)进行教学,通过逐句分析带领学生研读1~4段,第5段,第6、7段,第8、9段,第10段五个部分,解决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提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明白文章是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来论证的。解决问题后于漪老师作了总结:“文章第一部分先批‘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立得就鲜明,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破什么呢?——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杨协成:中师二年级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擅长死记硬背却缺乏独立分析文本的能力。所以杨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逐层深入法,通过抓主线(“闭关—送去—送来—拿来—创新”)和联系时代资料读文章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沈健:他认为解读文本的第一步是整体阅读,若想感受文本严密的逻辑论证力量,必须首先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论证思路。所以在其备课札记中,沈健老师详细分析了文章是怎样通过批判“送去”提出“拿来”,即怎样“先破后立”的。
朴吉善:同于漪老师一样,朴吉善老师也采用分段法,使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有较为清晰地认识。不同在于分段方式:“1~6节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7~9节论述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10节总结全文。”贯穿课堂的四个大问题是“拿来主义”提出的缘由、“拿来主义”是什么、怎样“拿来”、实施“拿来主义”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明确“拿来主义”提出的缘由时,带领学生感受文本所采用的“因果论证、破例结合”的说理方式的好处:“以‘送去’的危害,突出‘拿来’的必要,‘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的才牢靠。”
陶健:同样是划分段落(文章分为两大块:第5段是过渡段落,前面论述“送去”,后面论述“拿来”。再分为四小块:“送去”的表现;“送去”的危害;“拿来”的主张;“拿来”的意义)。陶健老师的特色在于他采用问题探究法,即“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模式来完成教学。统领课堂的大问题是“请用原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文本第5段,再依次给文章划分层次,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立时就清晰起来。
魏立艳:魏老师是将“了解鲁迅杂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和“领会鲁迅的思维方式”作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的。在初读课文阶段,通过问题“请以鲁迅‘破什么、立什么’为思考点,将文章分为两部分”把握中心论点。精读研讨教学环节中,通过朗读法和讨论法,明确鲁迅怎样“破”、“破”什么和怎样“立”、“立”什么,最后教师总结鲁迅之“破”与“立”的内涵:“是鲁迅杂文的一种方式……是其杂文具有匕首、投枪之力的重要因素;思维后更重要的是鲁迅对国人精神、中国文化的关怀。”最后通过拓展阅读《论睁了眼看》,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破立结合写作手法的力量。
上虞丰惠中学高一(1)班 的《拿来主义》教学实录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梳理出文章共写了几种主义,解决问题:为什么要写拿来主义之外的两个主义?从而得出先破后立论证思路的结论。
胡明孝、李玉山老师都是以“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送去主义写起”这样的问题进入文本,虽未直接得出“先破后立”的结论,但是都引导学生明确了文章前四段内容是在反面分析(驳论),第五段后是在正面说理(立论)。
胡根林、刘祖平、段成素、万向群几位老师则是通过形式逻辑中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运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胡根林的教学活动是做两个口头推理小游戏,使学生将游戏中涉及的推理思维过程迁移到课文中来,“认识和理解鲁迅在文章中构造的两个选言推理(为什么要‘拿来’论题;怎样才是‘拿来’论题)”。刘祖平、段成素老师的教学实录片段中,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非A;非B;非C——————— 所以D。再对应到文本中,“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王向群老师也是同样的做法,通过演绎推理,小结:“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会导致国家的亡国灭种。我们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论证方法方面,除了杨协成老师的教学目标表述为“掌握文章形象说理的写法”外,其他14位老师都侧重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其中,于漪、胡根林、李玉山等11位老师都强调了要“学习并掌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或是表述为“领会运用比喻阐明道理的写作方法”。丁立新老师提出“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丁萍老师提出“学习本文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写作方法”;朴吉善老师提出“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段生亮老师的教学目标表述为:“掌握鲁迅杂文形象推理的艺术特点”,设计中有专门的教学活动来达成目标。王荣生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开放式的表述,他设置了课堂讨论环节,辨析《拿来主义》是否运用了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杨协成老师将目标定位“掌握文章形象说理的写法”,针对的是学生无法区分杂文中的形象说理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刻画的学情,所以他采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将《拿来主义》改写成一篇一般的议论文,再通过比较,认识“形象说理”与“抽象论证”的不同特点以及效果。
于漪、万向群、刘俊等为实现“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对文章第九段的品读,于漪老师采用朗读法和讲读法,先让思考“拿来”之后如何“挑选”,梳理出四种情况,再集中探讨分别比喻的是文化遗产中的什么,最后于漪老师总结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万向群老师将四种情况总结为鱼翅代表文化中的精华;鸦片代表精华与糟粕并存;烟枪和烟灯代表有点价值的,但大部分是糟粕;姨太太代表糟粕。刘俊老师采用图示法,划出简单图形,以帮助学生理解怎样“拿来”,明确鲁迅设喻的目的是“阐述自己对文化继承的观点”。
李玉山、胡根林、卢廷顺、王伟、邱之宁、丁立新、丁萍等老师引导学生在八、九两段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胡根林老师采用朗读法(朗读要求:清楚响亮;严肃中有俏皮;轻笑)和口头仿词活动:“W+主义”。两位老师都总结出三种态度“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和四个“挑选”的对象。卢廷顺老师更在探讨中强调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即“好的比喻论证是形象性与严密性的统一”。王伟老师要求学生在两段文字中找出用比喻阐明道理的典型语例,按照“喻体”“本体”“表达效果”三栏列表呈现出来。上虞丰惠中学高一(1)班的教学实录中,教师采用朗读法教学,学生依据第八段开头的“譬如吧”三个字,读出鲁迅运用了比喻论证。刘祖平、段成素老师在此教学活动中,融“论证思路”和“形象化说理”两个重点于一炉,试图“在引导学生在逐一弄清楚一系列比喻内涵基础上,让学生模仿1——7段的分析方法,归纳其论证思路”。丁立新老师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的教学目标。先搭建知识台阶:介绍比喻论证的概念;类比启发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分析8~9段的论证方法;再使学生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与类比论证的区别,以加深学生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最后设置不同层次的训练题进行巩固。
丁立新和丁萍老师都强调学习文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丁立新老师的教学活动是搭建知识台阶使学生思维上路,立足文本,设置有阶梯性、逻辑性的问题。具体教学中,是由“果”入手,即先思考“拿来主义”的内容,在探寻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在寻找“为什么”的过程中设置三阶梯度的问题。丁萍老师先让学生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再由思考“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三者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得出因果论证的结论。朴吉善和段生亮老师都欲实现“学习文章比喻等论证方法”的教学目标。两位老师都在设计中分析了“送去”、“送来”等主义与“拿来主义”的对比,朴吉善老师认为在鲁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语言艺术方面,王荣生、丁立新、朴吉善、胡明孝等11位老师都将“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表述在教学目标中,胡根林、卢廷顺老师虽未在目标中直接指出杂文语言的“犀利、幽默”,但也都将品析杂文的语言风格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杨协成和余逊云老师在教学中更侧重学习文中运用反语的写作手法。
王荣生老师在其教案的“应用与拓展”环节,布置学习任务:“联系读过的鲁迅杂文,鉴赏《拿来主义》的讽刺笔法”。段生亮、余诗明采用朗读法,段生亮以文中一、三段为例进行分析,体会鲁迅用反语,将批判寄寓于幽默讽刺之中的语言特点;余诗明巧妙地发挥了绍兴方言的作用,让学生用绍兴方言朗读,更能读出鲁迅的冷峻幽默。朴吉善、胡明孝、王伟、卢廷顺采用引导研读法,抓住关键词句,来鉴赏文章语言亦庄亦谐、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品词:辨析“抛来”、“抛给”、“送来”;体会第一段中“挂”、“捧”、“送”几个动词的准确;品评第十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等词的精当等;赏句:“活人替代了古董,……一点进步了”等句运用反语,极力讽刺;造句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读来气势恢宏、抑扬顿挫。刘俊、徐燕老师的比较教学法,即让学生还原文本中“反话正说”、“正话反说”、“夸大其辞”等句子的原意,比较原句和译句的区别,从而感受到杂文语言的讽刺效果;徐燕还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推敲第一段几个动词的精妙之处。丁萍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任选一个自然段感受杂文的语言魅力。胡根林安排了“仿句练习”的活动,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句子,并根据给出的原意仿例句进行口头练习,例句有“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通过仿句练习体会这种“漫画取像”手法的表达效果。丁立新老师确定了“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这个教学目标,但并没有安排教学活动来实现该目标。
杨协成、余逊云着重品析了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例句,让学生揣摩文章“用词灵活”的特点,从设计和实录中可看出,语言艺术的品析不是两位老师的教学重点。
通过以上对《拿来主义》教学目标中主旨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统计,可看出:
主旨方面,教师侧重于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理解并学习鲁迅的文化主张,树立对待文化遗产/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分别采用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式、启发式等。但是“拿来”的对象为何,在教师中间是有意见分歧的,主要分为“外国文化”和“文化遗产”两种,这与上文中学者教师对《拿来主义》文本解读的结果是相同的。
艺术特色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细分为三方面:“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将论证思路的学习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教师,都是将《拿来主义》作为一篇议论文来看待,大多都认为文章的论证思路是先破后立。论证方法方面,大多教师侧重学习文章八、九两段的比喻论证方法,也有个别教师提出要学习文章的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他论证方法。在完成体会杂文语言的犀利幽默这个教学目标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最为多样,有朗读式、引导研读式、品读式、口头练习仿句式、比较教学法等。
(教学实录中主旨和艺术手法分类汇总见附录表格6)
4《拿来主义》教学内容建议与教学价值开发
以上从学术界、语文教材、教学课例三个方面对《拿来主义》教学内容的梳理,对我们提取《拿来主义》的教学价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学者、教材、教师对《拿来主义》的解读有许多的重合之处,如他们都关注文章的论证思路、形象说理的写作特色和讽刺、幽默的语言特点,教材和教师同时强调使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的精神。也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如《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是“文化遗产”、“外国文化”还是“物质与文化”,观点不一;怎样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是否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先破后立”;再如文章形象说理的部分,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笔者将在本节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1.1 要“拿来”的是“外国文化”
 “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从文本本身来说,就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时要“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从学者和教师的研究论文来看,“拿来”的对象是“文化遗产”这种说法是传统观点中最受欢迎的:起初人们根据“大宅子”这一经典设喻,自然地将主题理解为继承本国文化遗产,后来又发现开头的“闭关”、“送去”等都是针对外国来说的,便提出是借鉴外国文化的说法,却还是无法兼顾到“大宅子”和“送去主义”,于是自然地将主题扩大,笼统地认为是“文化遗产”。其中,提出“外国文化”说的一般都会先对“文化遗产”说进行质疑。语文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把握和逻辑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外国文化”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究竟谁是“拿来”的对象,必须确定。结合鲁迅“全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比喻意义来看,我认为,“外国文化”说应当是最恰当的。
从写作背景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文章开头意在指出中国一向未能摆正位置,未学会和“别人”交往,鲁迅对清政府的“闭关主义”政策极为痛恶,对其造成的中国落户于人、遭人欺凌的事实又深感痛心。到了国民政府时,统治者一方面“送去”,媚外求荣:“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另一方面又放任“别人”“送来”,这种“送来”实质上就是经济、文化的侵略,于是“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我们”单单不知道,“送去”“送来”之外,还应当有“拿来”!鲁迅于是大声疾呼“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所以“拿来主义”的提出,应该是鲁迅痛感于历代政府和民众在对待外国文化、外来东西态度上的极多弊端,尤其在二三十年代,民众在效仿、积极引进外来事物的热潮中发现了许多不可接受的弊端,再加上国民政府软弱腐败而加速了帝国主义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侵略,这些导致中国人在对外问题上产生了畏惧、恐怖的心理和矛盾、混乱的认识。鲁迅作为一个清晰理智又勇敢无畏的智者和勇者,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从文章本身的逻辑关系来看,文章前面提到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从具体论述和所举事例看,都是在讲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既然如此,在这些铺垫下提出的与之对照的“拿来主义”应该也是在讲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即“拿来之手是中国伸向外国的”,可见,文章是从中外关系的角度提出主张的。文章在最后落脚到了“文艺”上,所以“拿来”的应该是“外国文化”。如循“文化遗产”说,文章前面谈“外来文化”未待完结,又另辟一半来谈“文化遗产”,毫无提示与过度,极显突兀,不合文章大师笔法。
从比喻的意义上看,认为“大宅子”喻指“文化遗产”的支持者们,主要理由有三点:(1)藉由文章所述的大宅子的所有者和来源来谈,原文中说“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便被“文化遗产”说的支持者们解读为大宅子是“合法继承”而来的。其实,“祖上的阴功”是鲁迅的戏谑之语,大意与“祖上积德”、“泽被后世”等词意思相差不大,先生还说宅子的来源不必去深究,“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所以从种种列举的情况看,“继承”也只是其中一种,因此把“大宅子”定为是继承物是不合理的。鲁迅想要强调的并不是大宅子是怎么来的,而是大宅子于“穷青年”来说是外来之物,那么“大宅子”应是比喻一切外来的事物、外来的文化。(2)从喻体本身看,“鲁迅用‘大宅子’为喻,众所周知,‘宅子’是不动产,它不可以搬来搬去”,由此被断定为比喻“文化遗产”。(3)从宅子里的各种物件,“文化遗产”说支持者认为“鱼翅、鸦片、烟枪烟灯”等都极具中国特色,因而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遗产之类。然而,“鱼翅”是哪一国的呢?“鸦片”又分明是自清初以来,英国输入中国的。我认为,选取这些物件作喻体,应是由于他们对于当时的中国民众来说极其熟悉,以此作比,最有说服力,而借此作为“文化遗产”说的理由未免太多草率。弄清“拿来主义”的内涵是教学《拿来主义》一课不可避免的问题,综合比较了各家文本解读和老师们课例之后,再对文章本身作了解读,发现“拿来主义”应当是鲁迅针对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提出的主张。
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文本的独特性进行挖掘和探究的过程,最后确定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在已选择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在教材中教学价值的设定和学生的学情再做取舍。
我们搜集的五版教材中,每个教材对于《拿来主义》教学价值设定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所不同。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当揣摩教材中该文的单元设置和课后训练题的教学价值导向,以便更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前文在对五版教材《拿来主义》的教学价值比较中发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层面上,沪教版和苏教版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人教两版和粤教版更侧重于让学生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文化主张,并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其实是将文章作为例子,不局限于文章本身“拿来”的含义。沪教版和苏教版都在文后设置了单元学习活动,如开一个关于文化更替主题的辩论会,或是做一个有关社会文化的问卷调查。教师如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即可参考这种形式,布置类似的学习任务如“文化交流”主题征文比赛、广告语设计、摄影作品展等,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将《拿来主义》中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意识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对于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设置教学活动侧重使学生能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具体的教学活动可放在学生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之后,教师可提供社会上的相关事例也可让学生课下搜集,再采用辩论赛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或写的激情,真正能将“拿来主义”的精神代入到当今的社会生活当中,进一步体会到鲁迅文章“超越时空的意义”。
无论是学者、教师的文本解读,教材的教学价值设定,还是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备课札记等等,大多数都脱不了对于文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分析,这是因为教师们普遍地把《拿来主义》作为典型的议论文来教,采用分析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分析套路。并未有许多老师从杂文的角度入手,有些提到杂文的也只是简单品析一下文章语言幽默、讽刺的特点。
从我们搜集的研究论文和教师课例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在教学中采用了《拿来主义》是“先破(驳论)后立(立论)”的论证思路的说法,正如王荣生、李娜在《<拿来主义>教学内容综述》中所总结的:“教师们一致认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来主义’,均是驳论点,先批判这些谬论,指出其危害的实质,然后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我们要拿来’。”提出并支持这一观点的教师应该是这样对文本进行分析的:文中第一次提出“拿来”的主张是判断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再次提出更为具体,是肯定判断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再破是与“送来”作对照,“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最后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四个阶段下来,“拿来主义”的内涵一次比一次明确具体,也让读者心服口服,破与立结合得天衣无缝。
但上述这个思路的前提是对“破”与“立”、“驳论”与“立论”概念的准确把握,驳论分为批驳论点、批驳论证、批驳论据三种,即总要有批驳的对象驳论才能成立,在《拿来主义》中,支持“先破后立”的老师和研究者们一般都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视为鲁迅批判的论敌的论点,实际上它们都是鲁迅自己对于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概括,是一种对于事实的揭露和批判,所以简单地将文章的论证思路概括为“先破后立”是不严谨的。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一点教学内容归类到论证方法中去,认为文章用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或是通过形式逻辑中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运用,认为文章的思路是“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但早就有研究者提出过质疑,如胡恩全质疑道:“如果这种‘因果论证’说成立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议论文都可归于因果论证了。因为对于中心论点的这个‘果’而言,几乎所有的分论点、论据都是‘因’。”文章思路既不能说是“先破后立”,又无法肯定其用了因果论证的手法,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鲁迅杂文的思路呢?我认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论点、论题、立论、驳论等议论文相关概念,让学生自己来辨析,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文章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明确“拿来主义”所针砭的事实,学习鲁迅提倡的主张。另外,与其说文章前后是因果论证,还不如说是采用了对比法更贴切,对比是将“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予以肯定”(摘自1994年高中语文第三册第65页关于“对比法”的说明文字)。那么既然认可文章是在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那么通过对文章前六段所述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七到十段所述的“拿来主义”的特点、具体主张和它们造成的后果进行对比,很容易就能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提出的必要性和它的具体内涵(见附录表格7)
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文中的几种不同的主张(“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其中“送来主义”可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第4段和第6段,从而得出结论),再采用圈画法让学生圈画出不同主义在鲁迅笔下的具体主张为何,学生自然能发现鲁迅对“闭关主义”的定义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是“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送来主义”是“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拿来主义”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通过研读这些句子归纳出不同主义的特点和后果,通过前三个主义所导致的后果(分别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媚外求荣,贻害子孙;文化堕落,主权丧尽,为帝国主义鲸吞蚕食)和“拿来主义会取得的成果(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相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前面那么多看似与文题无关的内容,其实都是在反衬“拿来主义”实施的必要性,在这种对比之中,也自然地能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是要“占有”、“挑选”和创新。
4.1.4 学习文章比喻说理的写作手法
综观所有《拿来主义》相关的研究论文、教材和课例,几乎没有避开它的形象说理的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的,但是有的教材、教师并未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对于这两点教学目标,教师们在设计时往往是分开来的,通常是先分析文章是怎样形象说理的(多数都将重点落在比喻论证上),在下一个教学环节挑选几个句子品析一下杂文的语言艺术。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鲁迅所划分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不同态度和“大宅子”中的几件事物是否有其本体,是否都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比喻论证,是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要说明的道理。刘钝文在《<拿来主义>的题旨及其他》中说过:“议论文的比喻是为了阐释论题服务的,不可能单独构成论题。鲁迅在设喻时,用了‘祖上的阴功’、‘合法继承’等字句,是为了捎带给某些人以讽刺,不是为了转换论题。”所以“孱头”、“昏蛋”、“废物”以及“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喻论证,是鲁迅用比喻说理的方式来说明“拿来主义”这个论题的,不必去深究每一个到底喻指的是什么人或事物,教师可以参照苏教版教材文后的训练题,以表格形式梳理出“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者”等不同类人对待遗产的方式和作者对他们的评价。至于“大宅子”内部的物件,不应把某一个拿出来单独研究,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者”对待他们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做法,即重点探究“吃掉”、“送到药房”、“送一点进博物馆”、“请她们各自走散”等做法背后蕴藏的深层含义,“拿来主义”的真正内涵也就自然能够体味到了。
通过对于学者研究论文和教材编撰情况的分析,我们梳理出的教学内容有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接受并学习鲁迅的文化主张,认识“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主旨方面);严密的论证思路,说理形象,犀利幽默的语言(艺术特色方面)。那么《拿来主义》中最值得教的内容,即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为何呢?我的建议是重点品味杂文语言特点,构建杂文个性化阅读。
目前收录《拿来主义》的五版教材,除苏教版之外,其他都在课后设置了习题,选择几个经典的句子或加点词,帮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在我搜集的55篇论文中,有18篇是专门对文章的语言作了探究,其他文章中多数也会涉及到对语言的分析。24篇课例中,也有14位老师把语言的品味表述在教学目标中。由此可见,《拿来主义》语言的品味是被多数学者和教师认可的。但是,目前来看,教师在设计品味语言的活动时,有两个特点:一是分裂,与文本内容的分析分裂开来,通常是在理解文章主旨后再来单独品味语言;二是杂乱,看似有条理,分别从语言的简洁有力、近义词辨析、庄词俚用和俚词庄用、反语分析等几个方面来品读(并不是每一个课例都涉及到了这些方面),实际上句与句的品读,句与文的联系是被割裂了的。
我们在这里建议,对《拿来主义》语言特色的品读,要放到鲁迅杂文的大背景下去,从品读语言的视角,去构建《拿来主义》作为鲁迅经典杂文的个性化阅读,这种个性化不仅是一种“以小见大”的阅读方式,即通过《拿来主义》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更重要的是以品味文本语言为切入点,感受鲁迅杂文“超越时空的意义”,因为鲁迅杂文的意义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评价的:“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紧张思考着现实的针对性,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人类学的层面,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的体验”。
杂文是“时文”,鲁迅的杂文更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是大环境斗争生活的反映,是“思想斗争的历史”,所以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时代感、历史感,如《拿来主义》中,“几位‘大师’们”、“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做了女婿换来的”等字眼都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针对性。因此,若要从杂文的角度去解读文本,那么首先教师得对文章的背景资料有充足的了解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同讲解其他文学作品的背景资料一样,将搜集到的资料一股脑地倒给学生。当前教学中,教师多是采取学生自己预习、老师提供背景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但这种老旧的方式对于这篇文章来说略显“生拉硬扯”,杂文所涉及到的相关社会背景资料,其实都隐含在文本之中,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不应是被加进去的,而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杂文中挖出来,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回到历史的现场中去。对于背景的挖掘和理解都是为了更好品味杂文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所服务的。
鲁迅杂文一向被公认为擅长漫画取像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地说明道理,部分批判意味较强的杂文通过夸张、反语等手段极尽讽刺之能事,又幽默风趣、读来忍俊不禁,同时蕴藏着鲁迅先生成熟的理智思考和浓郁的感情色彩,让人读罢掩卷深思。《拿来主义》作为鲁迅杂文中的经典,必然具备这些要素,但若零散地让学生选几句话来品读一番,恐怕只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及鲁迅只会讥讽嘲笑别人的印象。语和文的教学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因此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是学生能在语言的品味当中,体会鲁迅杂文“匕首、投枪”般的力量、分析杂文批判和主张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探究杂文的主旨深意(见附录表格8)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要通过朗读让学生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研读某些讽刺意味强烈的句子,体会文章的“反语”这一幽默手段在鲁迅笔下产生的匕首、投枪般的力量,如第一段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第九段的“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等句子,以反语的幽默手段绵里藏针地讽刺了当局媚外求荣的丑态,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必然能感受到鲁迅杂文语言的力量。在此基础上,进入教学的第二、第三环节,采用圈画法找出能体现闭关主义者、送去主义者、拿来主义者等具体主张的句子,感受作者赋予其中的人物情感。如闭关主义者的“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鲁迅用“不许”二字写出了当时国力衰微,已经无法与外国接轨,却嘴硬“不许来”的尴尬形态,刻画出了闭关主义者可怜又可恨的囧态。再如送去主义者所做的丑事:“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挂”等刻画出了送去主义者毕恭毕敬的奴才嘴脸。拿来主义者对待事物则是“看见鱼翅,……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从与闭关主义者、送去主义者的比较中,更能看出作者对拿来主义者不自私、会分享、有礼有节、宽容有度量等优秀品质的支持和赞美。在刻画与拿来主义者相反形象的“孱头”、“昏蛋”等人物时,也具体描写了他们的行动:“徘徊不敢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徘徊”刻画出了“孱头”的懦弱胆小,“放一把火烧光”写出“昏蛋”不辨是非的莽撞和蠢态,从“欣欣然”能看出“废物”心里的自鸣得意,“蹩”字能看出“废物”怕自己得来的东西被人觊觎,猥琐心虚的样子。在分析杂文中人物形象的同时,学生就能体悟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即对于“送去主义”的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对于送来主义者阴险用心的警惕、憎恶,以及对于“拿来主义者”这些特质的高度赞扬,以及对“拿来主义”的提倡。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四次直接提出“拿来”的句子(第2段、第5段、第7段、第10段),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实施的必要和紧迫,“拿来”的内涵是要有长远的目光,对事物要思考甄别,主动拿来。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到“拿来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这一层面。
这样的一节课就是以品味语言为基础,试图通过初步感知文章语言力量,再读分析杂文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住鲁迅寄寓在文本中的情感倾向,最后探究鲁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深层内涵这样四个环节来学习这一鲁迅经典杂文。
结论
通过分析学者研究成果、教材编制意图和教师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学者和教师尤其关注的是“拿来主义”的内涵,结合鲁迅“全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比喻意义来看,我认为,“外国文化”说应当是最恰当的。
其次,无论是学者、教师的文本解读,教材的教学价值设定,还是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备课札记等等,大多数都脱不了对于文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分析,这是因为教师们普遍地把《拿来主义》作为典型的议论文来教,采用分析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分析套路。并未有许多老师从杂文的角度入手,有些提到杂文的也只是简单品析一下文章语言幽默、讽刺的特点。关于“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的说法,我并不认同,我的建议是通过对文章前六段所述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七到十段所述的“拿来主义”的特点、具体主张和它们造成的后果进行对比,很容易就能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提出的必要性和它的具体内涵。
最后,学者、教师、教材尤其关注的是文章形象说理的写作特色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所以我所建议的《拿来主义》的核心教学价值是重点品味杂文语言特点,构建杂文个性化阅读。即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初步体会出鲁迅杂文“匕首、投枪”般的力量;并在体会中分析出杂文批判和主张的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探究杂文的主旨深意。
参考文献
[1]王宝明.《拿来主义》的逻辑缺陷[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2]张焕金.《拿来主义》语言赏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12.
[3]徐晓岚.《拿来主义》中的几个比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8,12.
[4]徐松.《拿来主义》主题的再探讨[J].中学语文教学,2005,10.
[5]杨蓉蓉.不妨为《拿来主义》做点减法[J].语文学习,2012,7.
[6]何娟.从《拿来主义》看鲁迅的幽默技巧[J].语文教学之友,2010,10.
[7]陈根生.从《拿来主义》看鲁迅杂文的语言美[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8]宫明辉.《拿来主义》看鲁迅对外来文化的态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9]苏剑锋.从品味语言视角构建杂文个性化阅读——《拿来主义》教学例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4.
[10]吕英利.奋笔疾书为民智——浅析“拿来主义”的“选择性”价值[J].科学教育,2010,6.
[11]武永久.鲁迅与“拿来主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12]张炜.“拿来主义”:多元视角下的使用祈相[J].文艺评论,2004,6.
[13]李汝中.“拿来主义”要“拿来”的是什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8.
[14]许梅春.设置探究支点激发思维火花——《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J].中国教师,2010,24.
[15]曹振国.“投枪”或者“暗器”:《拿来主义》的讽刺方式[J].新高考,2010,5. 

[16]庞秀卿,吴敏.《小标点 大文章——谈<拿来主义>几处标点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8,6.
[17]潘慧群.《拿来主义》的言说智慧——行走在“刀”笔和“笑”笔间[J].语文学刊,2010,12.
[18]赵兰芳.也谈“大宅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9.
[19]胡恩泉.对《拿来主义》教材分析的两点质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20]王正萍、王保林.读鲁迅的八篇杂文——为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而作[J].1987,1.
[21]吕桂樵.鲁迅两篇杂文的思路和结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3.
[22]郑元清.鲁迅杂文的理趣美[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3]方艳.议论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几种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2,9.
[24]范华.《拿来主义》的美学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10.
[25]夏清.《拿来主义》学什么——一则杂文教学案例[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1,2.
[26]徐江,周宗富.教:在学生“自主”之上必须有作为——以《拿来主义》教学为镜子[J]. 中学语文教学,2012,7.
[27]丁成华.谈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以《拿来主义》为例[J].语文天地,2012,12.
[28]周梅.走近鲁迅--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审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J].语文学习,2005,6. 
[29]马刚.《拿来主义》的思路浅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0]邓国保.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8.
[31]郑可莱.从《拿来主义》“拿来”论证方法[J].科海故事博览•作文素材,2012,2.
[32]汪治华.浅谈《拿来主义》对议论文写作的五点启示[J].新课程•中学,2012,2.
[33]宋光辉.《拿来主义》中的引号卑语[J].大家谈论坛
[34]王正萍.读鲁迅的八篇杂文——为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而作[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7,1.
[35]王嘉良.鲁迅杂文的喜剧美[J].江西社会科学,1987,2.
[36]章玉安.中学语文课鲁迅杂文教学三题[J].绍兴师专学报(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专号),1986,3.
[37]宋明镜《拿来主义》词语揣摩例谈[J].现代语文(高中读写),2004,4.
[38]马刚.《拿来主义》的思路浅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9]张鄂增.敢拿来,善分析,勇创新——纪念《拿来主义》发表七十周年[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4,3(4).
[40]陈剑锋.简析鲁迅“拿来主义”的辩证法[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4).
[41]施文亮.浅谈《拿来主义》中的“三美”[J].成功(教育版),2007,10.
[42]魏喜平.也谈《拿来主义》与文艺大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2.
[43]李再红.《拿来主义》逻辑研究[J]大家,2010,4.
[44]李梦清.谈鲁迅杂文与中学语文教学——以《拿来主义》为例[J].教育科学,2013,1.
[45]杨道麟.鲁迅杂文的辩驳美[J].焦作大学学报,2008,1.
[46]吴树仁.鲁迅杂文教学浅见.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47]李倩敏.鲁迅作品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3.
[48]谢连芳.《拿来主义》教学一课谈[J].电化教育,1995,4.  
[49]王汴生.《拿来主义》简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2,1.
[50]文继炬.充沛的文化底气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拿来主义备课札记[J].湖南教育(语文),2007,7.
[51]陆维天.中学鲁迅作品详析[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52]薛绥之,柳尚彭.鲁迅作品教学难点试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53]复旦大学,上师大中文系.鲁迅作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4]薛绥之.鲁迅作品注解释义[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55]郑心伶,王祚庆.鲁迅作品赏析与教学[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56]许锋.鲁迅作品教学质疑[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7]安永兴.中学鲁迅作品讲解[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58]秦亢宗.鲁迅作品教学问答[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59]绍兴师范专科学校.鲁迅作品教学研究[M].绍兴师范专科学校,1981.
[60]林志浩.鲁迅杂文选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2]徐州师范中文系现代文学组.鲁迅杂文浅析[M].徐州:徐州师范中文系现代文学组,1978.
[63]邱文治.鲁迅名篇析疑[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4]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鲁迅杂文选讲[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65]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鲁迅作品教学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66]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鲁迅作品选讲(上)[M].河北: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
[67]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室.鲁迅作品注析[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68]仲真.鲁迅作品试析[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9]四川省鲁迅研究学会.鲁迅作品手册[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70]徐中玉.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即其他[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
[71]王献永.鲁迅杂文艺术论[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
[72]张梦阳.鲁迅杂文研究六十年[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73]李国涛.stylist——鲁迅研究的新课题[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74]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杂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5]王铁仙等.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6]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必修四)(课标本)[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7]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必修第二册)(大纲本)[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8]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三)[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9]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必修四)[Z].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附录1:《拿来主义》原文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附录2:
表格6 教学实录中主旨和艺术手法分类汇总

编号

执教者
教学目标
主旨
艺术手法
1
于漪
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收精华,提出糟粕。
理清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
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2
杨协成
 
比较“形象说理”和“抽象论证”的不同特点和效果。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揣摩用词灵活的特点。
3
沈健
接受鲁迅的文化主张,拥有这样的文化立场。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4
胡根林
 
以课文为样本,认识和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
5
段生亮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批判地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原则立场、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
知识与能力:掌握鲁迅杂文形象推理的艺术特点,培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3.揣摩形象、生动、含蓄、幽默的语言,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比法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形象推理的艺术特点。2.通过具体的语言操作,理解并赏析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
6
朴吉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取舍方法。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破例结合的论证方式;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幽默犀利、反讽的语言风格。
7
胡明孝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能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8
陶健
 
把握《拿来主义》的文本思路结构。
9
卢廷顺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10
刘晓红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应该如何“拿来”
 
11
刘俊
认知目标:品味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体会鲁迅杂文严谨、生动的论证艺术。
技能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研究性小论文。
认知目标:品味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体会鲁迅杂文严谨、生动的论证艺术。
技能目标:掌握结合具体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涵义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12
余诗明
 
体味鲁迅杂文的幽默和冷峻
13
王伟
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理解反语等幽默手段、领会运用比喻阐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14
邱之宁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15
丁立新
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16
徐燕
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重点)
尊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冷静而不失开明地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品味鲁迅杂文严谨生动的论证艺术,形象讽刺的语言艺术;(难点)
17
魏立艳
理解鲁迅批判继承外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透析鲁迅破民族之弊、立理性之人的追求。
了解鲁迅杂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领会鲁迅的思维方式。
18
上虞丰惠中学高一(1)班
 
学习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学习文章比喻论证的手法。
19
余逊云
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学习作者运用反语的写作方法。
20
刘祖平、段成素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
体会文章用比喻来形象化说理的写作方法。
21
万向群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22
李玉山
明确“拿来主义”要“拿来”的是什么(理解文章的主旨)。
怎样提出“拿来主义”的(理清论证思路)。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23
丁萍
 
使学生知道论题与论点的区别。
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写作方法。
体会文章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4
王荣生
明确杂文针砭的事实,把握咋问的主要观点。
认识鲁迅杂文“超越时空的意义”。
通过讨论,辨析《拿来主义》是否运用了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联系读过的鲁迅杂文,鉴赏文章的讽刺笔法。

 
 
表格7 通过文中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分类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特点
具体主张
后果
“闭关主义”
不送不拿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媚外求荣,贻害子孙。
“送来主义”
被动接受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文化堕落,主权丧尽,为帝国主义鲸吞蚕食。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自己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他占有,挑选。……”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表格8 品味杂文语言,构建《拿来主义》个性化阅读

原句

效果
作用
“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叫作“发扬国光”;
“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这种奖赏,……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不了了之,没有多大反应,讽刺当局热脸贴了冷屁股。
“几张画”说明数量极有限;“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说明国家多、线路长,面子丢大了,“捧”、“挂”等动词形象地刻画出其丑态。
“丰富”、“大度”反衬当时国库亏空、国力衰弱。
“摩登”、“发杨国光”、“进步”、“国粹”、“清醒”等词都是鲁迅运用反语进行讽刺,“摩登”实为“落后”,“发杨国光”意即“送去”或媚外求荣,“进步”实为“倒退”,“国粹”实为“糟粕”,“清醒”实为“糊涂”。
 
 
言外有意,绵里藏针,避实就虚地不直接就时局说事儿,而是单举文艺上的东西为例,敏感的读者必能读出其“醉翁之意”,耐人寻味。
体会鲁迅杂文“匕首、投枪”般的力量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徘徊不敢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不许”写出了“闭关主义”的实质,国力衰微,已经无法与外国接轨,却嘴硬“不许来”,写出了闭关主义者的可怜、尴尬的囧态。
“捧”、“挂”等刻画出了送去主义者毕恭毕敬的奴才嘴脸。
 
“徘徊”刻画出了“孱头”的懦弱胆小,“放一把火烧光”写出“昏蛋”不辨是非的莽撞和蠢态,从“欣欣然”能看出“废物心里的自鸣得意,“蹩”字能看出“废物”怕自己得来的东西被人觊觎,猥琐心虚的样子。
“和朋友一起吃掉”说明拿来主义者不自私,会分享;不用来宴大宾体现出拿来主义者只愿意同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分享。“请她们各自走散”也可侧面反映出拿来主义的有礼有节、宽容有度量。
分析杂文批判和主张的人物形象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磕头讨喜”、“残羹冷炙”等词看出鲁迅对于“送去主义”的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先有……后有……”能读出鲁迅对于送来主义者阴险用心的警惕、憎恶。
 
 
亮出自己的态度,即只要能够拿来为自己所用,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先是要“占有”,再进行“挑选”,表现鲁迅对于“拿来主义”的肯定和期望。
表达鲁迅对于“拿来主义者”这些特质的高度赞扬,以及对“拿来主义”的提倡。
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是紧迫的、必要的(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怎样拿来?要“运用脑髓”,即思考甄别,“放出眼光”要求我们要目光长远,“自己来拿”强调“拿来”是主动的,自主的行为。
“拿来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
探究杂文的主旨深意

附录3:
沪教版、苏教版、人教大纲本、人教课标本、粤教版
(教材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汇总)
版本信息
收录情况
单元导语
课后练习
 
 
 
 
沪教版
 
 
 
 
高二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
    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制约着人类。置身于世界多元的文化之中,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胸去解读它们,同时立足于本民族发展的需要,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进行新的创造。不断的文化创新过程也就是人类发展自身的过程。
一、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为什么开头部分却不谈“拿来”,只谈“送去”与“送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
二、文中有许多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仔细体味下列语句,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1.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4.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三、借助形象进行说理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请从本文入手,再结合课外阅读,对此作一个专题探究。
苏教版
高中必修三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 拿来与接纳)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从中外学者有关文化的讨论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们分析与辩驳的智慧,面对复杂的论题,简单地赞成或反对并不能解决问题,它需要负责的态度、科学的观点、翔实的材料与有效的论说方法。
【问题探讨】
1.阅读《拿来主义》的相关部分,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联系鲁迅《拿来主义》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孱头、昏蛋、废物和“拿来主义”者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立场?文章是怎样运用总体设喻和分类相比的方式,把深刻而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
2.麦当劳来到中国,它本身起了哪些变化?它又怎样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作者分析这些现象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作简要说明。
3.本版块的两篇文章(另一篇是《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翁乃群),分别论述了两个不同时代外来文明对中国固有文明的冲击以及所引发的反响及变化。请你结合作品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积累与应用】
1.以社会文化现象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小组合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文化的中与外、古与今、雅与俗之间的影响与渗透、交流与融合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2.从网络与文献中检索中外文明通过交流融合得到发展的资料,制作卡片或笔记,结合本专题学习的文本来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3.本专题收入的文章都是议论文,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梳理一下,看看从这个专题的学习之中领会到哪些方式方法。
人教大纲本
高一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杂文古已有之,到20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阅读杂文,要联系时代背景,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含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感受寓庄于谐的情趣,还要细心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一、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阐释拿来主义的含义,并说说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
二、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写作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
四、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试加以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人教课标本
高中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八课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方向。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一、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总体把握文章,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二、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句子同旧版)
联系实际,全班或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粤教版
 
 
 
 
 
 
 
 
 
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议论文)第六课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多姿多彩的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生动课堂。本单元的议论文,正是作者们在社会课堂中实践的收获,他们或思索日常生活蕴藏的丰富含义,或追问心灵迷惘的原因,或探究国家发展的方略,或找寻美的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构成的动态社会,牵动着作者敏感的神经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用理性的分析和热烈的情感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体察。
    议论文是人们用以发表见解的文体。优秀的议论文,是理性思维鲜丽的花朵。在这一单元,我们涉足议论文的领地,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在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的同时,掌握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
一、鲁迅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现实状况提倡“拿来主义”的?“拿来主义”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分别采取怎样的态度?
二、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说理,细细体会:“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有什么论证效果,试用比喻论证手法写一段议论的文字。
三、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指出它们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1.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4.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四、21世纪的中国应该怎样“拿来”?谈谈你对新“拿来主义”的看法。
 
 

致谢
本论文是在郑桂华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无论是论文的选题、框架的设计,还是修改定稿,郑老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郑老师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她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我;在生活上,郑老师更是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借此机会,向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两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人文与传播学院的詹丹老师、郭开平老师、程稀老师,在学习、生活以及论文的写作上均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同专业的几位同学也给我的生活和学习很多帮助,在此对大家表示感谢。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亲朋好友,他们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是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动力和保障。
最后,我要感谢各位审阅我论文的老
师们,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Copinism, written by Lu Xun, has high combative and artistic features.It is also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with sound argumentation, careful deduction and vivid reasoning.Therefore, the question of what has to be conveyed to the students, how to analyze this text,and in what ways shall this text be interpreted deserves for further intensive research.This essay, combining the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pinism, will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teaching value of The Principle of Copinism based on five different versions of senior high Chinese textbooks and 24 live Chinese teaching videos and teaching designing.This essay has found out that, scholars,textbooks and teachers have invariably given too much focus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nner connotations of this text, its way of argumentation, its methods of reasoning,its vivid logic and its language feature of being ironical and insinuative.However, what is new is that it tries to make clear that the teaching of this essay should be put into the background of all essay learning, in which individualized reading can be well achieved from the angle of language appreciation.
Keywords The Principle of Copinism, text analysis, teaching value, the core value of teaching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