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三大张寅德教授解读“学术共通体——中国文学在法译介研究反思”

发布者:肖文鑫发布时间:2020-11-30浏览次数:273

11月18日下午,法国巴黎三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寅德应院人文大讲堂之邀,在腾讯会议平台上开展了一场题为“学术共通体——中国文学在法译介研究反思”的讲座。本次讲座由院李建英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七十余名师生参与。

张寅德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关于东方主义的相关讨论常常伴随着二元对立的讨论,仿佛“他者”眼中的“我”,尤其是西方眼中的东方必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烙印而导向狭隘的偏见,相形之下只有我们眼中的“我”是真实的存在,似乎一旦否定这种二元对立,就会带来自我“异化”。

谈到“学术共通体”,首先要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东西方学者的交流。其次要注意社会制约与汉学家个人风格之间的张力。张教授谈到了制度规范和主体自由之间的关系。他说具体来看,个人情趣和学科的框定有时存在矛盾,比如班文干熟悉中国民间艺术,涉猎广泛,他自称以泛代专是出于对学院风格的反叛,突破了学院派框定的学科范畴。最后,张教授以马古烈的翻译观说明了文本的个体性。按马古烈所处时代的标准,翻译应当写作规范的法语,体现法兰西文化的优越性,故而往往倾向采用意译的方式。但马古烈在法兰西帝国辉煌的时期拒绝时代认同和时代氛围,以直译的方式翻译《桃花源记》汉语文本,与当时流行的文风完全不同,归根结底,这是为了展现原文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