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柳永词作品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5-10-08浏览次数:994

中学语文柳永词作品教学策略研究
黄润宇
摘 要
现代诗词教学中,想要让同学们对文本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不仅要回到作者那个时代,考察文本的起源,了解、推测、理解作者的原意,更要在解读过程中,和作者、和文本一起建构自身的澄明与显现。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读者本身的条件、所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直接相关。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大量的创新点,并且通俗易懂。当时,像如今的流行歌曲一样流传于市民大众之间,但又不失平庸,千古经典之作常有。他的作品开创了词曲在宋初的新局面,并为后世大量宋词名家的出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得宋词成为与唐诗元曲并行的历史经典,柳永对此功不可没。
柳永的词不仅有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更有哲学、深刻的人生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积极的人格很有启发。消解教师解读的话语权威,追求柳永作品教学真正的深入人心,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理念,也是挖掘柳永作品教学时代意义的必然选择。笔者试着借各类教学,尝试剖析中学作品教学现状,通过分析一系列不同风格类型的教学案例,辨析教学方法的优劣,并进行实践尝试,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图寻找柳永作品正确合理的教学策略。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研究背景、研究方式、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展开绪论的阐述。研究综述又分教学方面和文学角度做了阐述,虽然本论文的主线是教学策略探究,但对于文学方面的研究也必不可少,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同时为可以为我们找到教学策略的最优切入点。
    第二章通过谢桃坊前辈的《柳永》一书,以及一些论文著述,探寻柳永作品可以千古传颂的根源所在,即当今我们学生要学习他的意义。学生通过柳永的词作品可以学到什么,可以感受到什么,以及可以借鉴到什么。这不仅是我们传颂柳永作品的意义所在,更是我们柳词教学的意义所在。
    第三章分析了柳词教学的现状,即通过柳词在教材中的现状,在教学中的现状,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三个面中每一个面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如教材现状这个层面,笔者分析了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的出版情况,并进行研究;教学这个层面就当今教师在柳词授课时最常出现的三个问题进行评述;评价这个层面,则分析了其误区和基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的评价。
第四章是本论文最主要的章节,也是核心所在。这里通过作者、作品、文本鉴赏的研究,逐渐推导出柳词教学的一个普适策略。这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的策略。在教学目标的研究中,笔者通过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参中的教学建议,得出柳词优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同样探究了多个教案得出最优方案;教学评价,亦是如此研究。
    第五章则引入了一篇由教师们在备课会议上共同探讨的《雨霖铃》教学设计,并给予了评论,借此示例柳词的教学。
   
 
关键词:柳词教学 教学探究 教学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poetry teaching, to make students have a clear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the author not only to return to that era, the origin of text,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author, but also in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and the author and the text, together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larity and show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the condition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directly related to. Representatives of Liu Yong is graceful, his works have a lot of innovation,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t that time, like now spread of pop songs in public, but not mediocre, the eternal classic often. His works created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famous later. The song is in parallel with the Tang Yuan historical classics, Liu Yong work carried out.
Liu Yong's 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are not only beautiful language, rich content, more philosophical, deep life connotation, is very instructiv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motion and positive personality. The teacher read the resolution authority, people pursuit of Liu Yong works teaching, is in line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unique" respect the students' concept, 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mining Liu Yong's works teaching significance. The author try to use all kinds of teaching, t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writing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different styles of teaching cases,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e, summed up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find Liu Yong's works correctly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strateg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review on the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view of literature are described, while the main line of this paper is the inquiry teaching strategies, but is also essential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not only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xt,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find the optimal teaching strategy of the entry point.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the predecessors "Xie Tao Fang Liu Yong" one book, as well as some of the works, to explore the root of Liu Yong's works can be the most famous, which today we students should learn from his meaning. Liu Yong's Ci works by students can learn what you can feel, and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what. Not only is this where we told Liu Yong's works, it is where we Liu words teaching significanc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u Ci poem teaching, through the status quo in the textbook of willow, in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an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Three planes, each plane respectively from different angle analysis. As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tu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ublishing of PEP and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and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and the level of teaching research; review the teachers in the three questions most often Liu words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level of evaluation of the two perspective of the erroneous zone and base Yu Xuesheng, the teacher.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main chapter of this paper, is also the core of.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uthors, works, this text appreciation, a universal strategy gradually derived from the willow word teaching. It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reflection strategy.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target, the author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good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the willow word optimiz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process, also explore a number of cases the optimal solu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so is the research.
The fifth chapter introduces a joint study by the teachers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eeting "Yu Ling Ling" teaching design, and give comments to sample Liu words teaching.
 
 
Keywords: Liu Yong's 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柳永与生俱来的才气和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使他成为开一代词风的词坛名家,虽然一生仕途蹭蹬,常陷于羁旅困顿,他一生写就了许多不同于唐五代词风的新词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促成了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转变,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力,打破了词在宋初既没有自己的时代风貌,又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的局面。使宋词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轨道,对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应该说柳永在词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宋词发展中一座不可忽视、不可绕过的丰碑。对于这样一位大家的作品的教学,绝不可以等闲视之。笔者曾在上海市曹杨二中任教期间,教授了《雨霖铃》一词,在备课过程中对柳永以及他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极大兴趣,故以此为契机,开始探究中学阶段柳永词的教学教学策略。
柳永所处时代环境与现代高中生的生活千差万别,怎样促使学生真正读懂柳永文本、读懂柳永呢?这就要从柳永的个人的思想入手,解其思想产生的根源。这不仅需要借助历史资料,挖掘作者、文本所处的时代等信息,还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让读者发挥自身的背景知识、学识修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合自身的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构建文本的意义,形成历史的、客观的、既普遍又独特的理解,并成为自身的思维的一部分,从而达到所谓的读者与文本、与作者共鸣。反映在中学语文柳永作品教学语境,这就需要消解教师文本解读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对话柳永、对话柳永文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借助文本、历史资料、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一种“以心接心”、“自读自悟”的语言实践活动。他们自然沉浸其中,自主发现,自助玩味,从而达成对与柳永、与柳永文本的深度理解。
1.2 研究意义
在柳永作品的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意识到柳永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践上却走向了共鸣的背面。习惯固执“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从柳永背景资料的搜罗入手,借助网络,尽可能占有各种有关苏轼文本教学的案例、文本解读的实践与学术资料,采取“百家讲坛式”的教学方式,一股脑地将柳永作品、人物对比分析以及各种文艺评论塞给给学生,试图把那个所谓最具考据式的柳永及其作品呈现给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教师总是在讲,学生总是在听”,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全无功效。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体验,这样极易让学生忽视了对柳永作品的情感体验,然而我们知道柳永作品的一大亮点即是情感丰富。本文针对柳永文本教学的弊端,寻求一条提高柳永文本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让柳永文本焕发时代的光芒,更让高中语文焕发诗意的魅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采用、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汲取唐诗宋词的文学精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柳词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唤起人们对诗词教学的重视,真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1.3 研究方式
笔者通过翻阅多本关于柳永的教学著述,追索到了柳永词的教学意义。并通过探索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教材对于柳永作品的引用情况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另外通过实地调研和师生访谈,对柳词的教学现状有了基本认识。 从中充分的了解到柳词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诗词的文体特征,着重于诗词文学知识的介绍和内容的讲解,使诗词教学类似于记叙文、散文教学,忽视了诗词的节奏、音韵、意象、意境等因素;有些教师则像讲文言文那样作逐字逐句的解释,破坏了诗词整体的意境美、情感美,以致于把诗词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分解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将美好的诗意世界分解成一堆概念术语,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激荡、精神的愉悦等都丧失殆尽。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习柳词词,不能有效地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长久以来,还越发降低了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笔者翻看了大量名师关于柳词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雨霖铃》、《八声甘州》、《蝶恋花》、《望海潮》这四篇出现在教材中的柳词名篇,并结合教参,对柳词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做了一个系统的探索,产生了一个普适认知。还通过分析课本中出现的柳词的文本,以及鉴赏方式从文本并结合教学共同探究。最后以《雨霖铃》为例重点探究了柳词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为今后执教柳词的老师以及研究者提供更加详尽的教学启发,从而对柳词的教学尽献绵薄之力。
1.4研究综述
1.4.1 柳词的研究
在目前诗词教学中对柳词教学策略的专题研究所占比重还不大,但都略有涉及,一般是在诗词教学研究综述中有所提及,多是就柳永词的某一点作为探究对象,吴益先生曾在1994年发表文章《“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一文,其中提出将可以代表豪放派的苏轼作品和可以代表婉约派的柳永作品比较教学。也自此柳词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专题教学方法的探究上。又如陆精康在《酒柳水月:古代送别诗四大意象》一文中有涉及到柳词的送别意象教学;另外关于柳词的意象教学的文章还有谢慧明的《柳永词的景语研究》、杨显志《宋词中的“风”情》、张庆的《长亭、帐饮、折柳》等文章。此外,还有如唐东娥的《浅析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一文提及了柳词教学对中学生爱情观养成的意义;陈晓华《唐诗中的“点”和“染”》一文提及了柳词中“点染”的艺术手法,;王成杰的《虚实相济 情深迢远》则提及了柳词教学中的虚实相济。这些对于学生的写作经验的积累极有利处,并可以对柳词的教学起到借鉴的作用。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所站角度不同,但他们都在认真审视中学柳词教学并尝试丰富、改进柳词教学的内容方法。纵观这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柳词教学方法的研究,大致都围绕这“情感”、“艺术手法”、“意象”这样三个方面。而且围绕这三方面的教学理念而不断产生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编订,语文教学的文学功能逐渐凸显,柳词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便成了诗词教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多位研究者都强调柳词教学要发扬“诗教”传统,充分发挥其文学功能,着力培养中学生的想象体验能力、审美欣赏情趣、人生高远理想、人格健康素养等。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柳词教学的研究起到了很有意义的例证作用,对目前的中学诗词教学极具指导意义。值得借鉴之处很多,但如何使好的方法真正落实内化成学生的基本能力仍是一个值得继续努力的方向。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的角度对柳词在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研究。
然而,当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大量的课余时间被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挤占,阅读时间少,爱好文学成了一种奢侈,没有阅读量的“厚积”,很难想象会有文学鉴赏和写作的“薄发”,所以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亦是可忧的。对于目前堪忧的现状,一大批有识之士已针对中学诗词教学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探索,以图提高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效率。如曹根元的《诗词教学要树立五种观念》、刘春苗的《想象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张利娜的《诗词教学三步法初探》、方智范的《节奏与情感—古代诗词教学新视角之六》、等论著都多有涉及。这些对于我们后辈研究诗词教学都大有裨益。
1.4.2 文学意义的探究
对柳永及其词的研究,在五四运动以前主要是词话、笔记。对柳永及其词的评价,虽不乏精到之见,但也有不少偏执之说。有学者认为其词与花间词是同一品格;或是拘泥于传统的认识,囿于柳词的“雅俗”之辩而忽略其词作中的大量脍炙人口的精品;或是津津乐道于柳永蹭蹬的仕途和沉沦下僚与歌妓为伍的经历,从而鄙薄其为人和作品。这几个方面虽然也是柳永词研究的环节,但是有失偏颇,并不足以概括词人柳永开一代词风的贡献。五四运动以后的三十年间,出现了十篇左右的学术论文,主要是柳永生平事迹和介绍和考证。可以说,这是对柳永及其词比较深入研究的开创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柳永及其词研究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有近七十篇之多.论述的方面比以前更为深广,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例如唐圭璋先生的《柳永事迹新证》,考定柳永大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约卒于宋仁宗皇佑末与至和初(公元1053年左右),这种观点为许多人所采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间,是柳永及其词研究的极盛时期。这期间发表的有关论文近两百篇之多,其中有影响的论文也多了,而且这期间还出版了多部研究柳永及其词的专著,有叶慕兰的《柳永词研究》、梁丽芳的《柳永及其词之研究》、曾大兴的《柳永和他的词》,书中对柳永的家世、生平作了较为周密的考证,并考察了词人生活的时代氛围,根据其生活、政治经历和他在创作上的发展、变化过程,论述了柳永创作道路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政治态度,并且对柳词的“雅俗”之辩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观点,认为“柳词虽具有雅与俗的两面性,但以俗为主。即使是柳永的雅词,若以之与周邦彦、姜白石的‘雅词’相比,柳词几乎完全可以归入‘俗’的一类。”这就解决了词学界历来关于柳词的雅俗之争。最重要的是,曾大兴这本书高度评价了柳永对宋词和中国文学史的贡献,他认为柳永的贡献在于扩大了词的社会基础,丰富了词的美学风貌,把词从士大夫的歌筵舞席重新引向勾栏瓦肆、山程水释乃至一切有井水的地方,并得出柳水在词史上和苏轼处于前后辉映的地位的结论。他还从历史的高度看到中国文学由雅变俗,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的过程是合乎规律的,认为柳永与白居易、关汉卿、冯梦龙一样是中国俗文学发展史上的四大旅程碑。中华书局出版的薛瑞生校注的《乐章集校注》不仅辑录并注释了柳永的所有词作,而且将历代对柳词的评论汇集在一起,资料性和参考性非常强,是研究柳词必备的参考书。日本学者宇野直人先生的《柳永论稿—词的源流与创新》,这部专著材料丰富,思考深细,见解新颖,他着重论述了柳词的“平叙”的特点和对句法以及柳词所用的词牌,他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
观点,认为柳永为咏物词的发展开辟了新路作出了贡献。这些论著增进了我们对柳永及其词的了解,也推动了柳永及其词的研究。
第二章 柳词的教学意义探究
2.1 北宋慢词的新篇章的开辟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它和小令一样是宋代词人常用的曲调形式。慢词最早叫“慢曲子”,说的是那些依据慢曲所填写的有着长调和缓慢节拍的词作。慢词主要是依据曲调缓急而定的,虽然字数较多,但它与依据体制长短而作的长调不同。与小令相比,慢词一般要比其长数倍,旋律也较多变,并有更丰富的情感。慢词的字数通常在九十字以上,最短的一首《卜算子慢》也有八十九字,最长的《莺啼序》,甚至可以到达二百四十字。
慢词的出现并非起于柳永,在柳永之前,词坛上已出现不少慢词了,比如唐代西北民间的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内家娇》、《倾杯乐》等等,晚唐杜牧的《八六子》,宋初聂观卿的《多丽》,这些时期都有一些慢词出现,但没有什么出彩、惊世之作。因慢词在构思、表现方法、布局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柳永之前鲜有人能把握其创作特点,而直至柳永,慢词的创作也才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的重视。清人宋翔凤说过:“余谓慢词当始耆卿”。近代世词学家吴梅也说过:“惟北宋慢词确创自耆卿,不得不推为大家耳”。正是因为柳永的创作,慢词才能展现出它的特有的艺术魅力。所以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说,慢词源于北宋,其开创者也正是柳永。
柳永创作慢词主要的依据来自北宋建国几十年来的民间流行的新乐曲,这种新乐曲大多属于隋唐以来的燕乐系统,但其已和当时我国的传统民间乐曲相互融合,与原来胡邦乐曲成分很重的唐朝燕乐有了区别,也不同于我国更传统的古代音乐。这种新乐曲的兴起以表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并在当时的民间广泛流行。这种新乐曲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每个词调自成一个格式,赋予变化,且悦耳动听。它的内容也是“优杂荒艳” ,并伴有“闾巷谐隐之事” ,所以非常受欢迎。
柳永的慢词词调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便是填写新词,柳永与民间歌妓和教坊乐工都很熟,并且精通音律。所以,每当教坊乐工得到新的乐曲,就找来柳永谱写新词。这样便成就了柳永许多在歌楼酒肆或瓦市中演唱流传的新词。例如《黄莺儿》、《昼夜乐》、《望海潮》、《竹马子》、《锦堂春》等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慢曲子。而这第二个来源便是改制,所谓改制就是将旧时词调进行修改,成为新的样式。比如柳永将晚唐五代以来流行的小令,进行增衍,成为慢词。即原来是单调的可以增为双调或者三叠,原来是双调的可以为其增加节拍和句数。例如:《女冠子》双调,原来四十一字,增为一百一十一字;《浪淘沙》原来是双调,有五十四子,后经柳永改制成为三叠,一百三十字。在柳永这样的新谱和改制下,出现了大量的慢词,并使得许多慢词词调由此定型,还改观了一次慢词有声无词的状态,慢词的形式也渐渐成型。
总之,柳永大量的慢词的创作,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大的贡献。也是自柳永开始,“宋词才显现出自己的艺术面目,才渐渐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
2.2 促使通俗白话文学形式的流行
柳永的词多善于从宋代社会、市井琐事、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白话口语,甚至地区俚语中汲取养分。通过取用其中的丰富的词汇,使得词作通俗易懂,这对词的传播和流传有着极大的裨益。同时也成就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的佳话。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经学为核心的,所以儒家思想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并历来被统治者所推崇,它也成为了封建社会文人们道德观和精神定位的基本标准。另外,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也被大肆推广。在这样的尊儒崇经的风气下,文学家们多致力于儒家经典中字词的研究,对那些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俗词则置之不顾。然而,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柳永可以不弃这些白话俗词,让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实属不易。诸如动词“抵死”、“消得”、“都来”、“看承”等,副词“慈”、“怎”、“争”、等,代词“我”、“你”、“伊家”、“自家”、“伊”、“阿谁”等的反复运用,使得平民百姓也可以理解其词作,柳词也因此而受到了社会下层人民的喜爱,甚至连不认识字的民众也追捧。
将白话俗语运用到词作中,看似随意而为,实则是一个选择、提炼、加工,并使其规范成为文学语言的繁杂过程。如果滥用俚俗之词,不仅不会使作品生动,反而会使作品显得粗俗、累赘,破坏了其艺术效果,使之与那些市井里巷的低俗流音并无异处。这方面,柳永则体现出了他那高超的文学素养。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皆为白话所描写,没有运用华丽的言语所修饰,却仍旧可以将当时恋人离别时的景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并且将离别时的伤感丝毫不差的流露出来,使读者不仅“身临其境”,而其深受其感。这样直白描述所带来的效果,即使运用华丽的辞藻也不一定能达到。但若将句中“凝噎”一词换做“哭诉”“啜泣”,则体现不出恋人相别时欲哭无泪的痛楚,这里也显示出了柳永深厚的文字功底。
另外,柳永在创作儿女情感的词作时,也有其独到之处。柳永擅长用含蓄婉转的手法来表现儿女情长,如“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此句本应是“每日思量,攒眉千度。”柳永的改编使得主人公的情感更加的深刻隽永,也使得语言充满了生机活力。这种俏皮委婉的语言,正是来自乐府民歌。柳永使用这样有表现力、生动活泼的话语,似是向人直接对话一样,使读者看后无比亲切,也可以更好的接受。柳永能够达到这样,也与其离开达官显贵的歌筵闺房,走向社会的中下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柳永的入世,才能将落败失意的文人、青楼舞妓、市井平民等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清晰的反应与词中,表情达意,引起人们的共鸣。
2.3 多使用生动形象、细致确切的语言
柳永不仅善于吸收市井的白话俗语,其引经据典的功夫也是着实了得。比如:《倾杯》中的“梨花一枝春带雨”,便是直接用的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原句。也是同一作品中的“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出自于屈原《九歌》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另外,《八声甘州》中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出自谢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最经典的是《满朝欢》中“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源自于崔护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题都城南庄》中的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古为今用的融合,在柳永的笔下,似拥有了新的生命。它们在柳永的词作中并不显得多余和矫揉造作,反而让人感到贴合的如此自然、如同己出。单凭这点,柳永的水平可见一斑。
另外,柳永的很多词句也使颇有文采、雅致的,让人读起来既通俗易懂,又文采非凡。例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醉蓬莱》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满江红》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售烦暑。-----《竹马子》
遥山万叠,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留客住》
像这些词句,柳永的作品中还能找到好多,它们或清新秀丽、或气势宏伟、或美艳动人、或闲情雅致,这些词句都被历代的文人墨客所称赞,津津乐道,甚至模仿。它们没有像南宋雅词那样一味地追求典雅、朦胧、昧涩、雕饰,使之过分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其通俗易懂的基础上,略加修饰,从而达到有文采但不失自然的境界。让读者让容易贴近词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词作的主题,以及所展现的意境。
柳永在突出词句文采的同时,也不忘体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偏能做,文人谈笑”出自《两同心》一词,这里就抓住了当时追究风雅之态的民间歌妓大的生活状态。《六幺令》中“秣马巾车催发”则体现了羁旅劳义之人的急迫与艰辛。还有《荔枝香》中写道“时揭盖头微见”体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出游的景况。这些景况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印证,宋金盈说:“诸妓多能文词,善谈吐,以平衡人物,应对有度”可以对应《两同心》一词中对歌妓的描写。“将盖头背系在冠子上,少年狎客往往随后。”可以对应《荔枝香》的描写。这些词句不仅有生活气息,也在细节描写方面大做文章,是柳永的又一大写作特点。
柳词也正因为这些特点,才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往往很简单的一句,就能给人以真实的形象的感受。这就是柳词的独特所在,不仅让平民百姓可以接受,同时又不落俗套,让人的精神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4 多用铺叙来表现事物
自唐宋以来,鲜有文人创作慢词长调,但都没有解决其中叙述语言的问题,都是以熟悉的小令的表现手法来写作,故长调终未有有成就之作。直至柳永,他从民间词和民间唱讲文学的叙述方法中汲取营养,才使得长调在艺术表现上有所创新。即柳永从民间通俗语言中挑选准确、明晰、生动的词字,并组织成为规范的词句,使其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意思明确,使其成为了一种表现力极强的文学语言,也拥有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前人评柳词“序事闲暇”、“平铺直叙”、“平叙见长”、“铺叙委婉”。此法即铺叙,这与我国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赋”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国古代对“赋”的解释为“直铺陈”,“铺也,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等意。这也可以理解为,柳永的铺叙也是对古代“赋”发展。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平铺直叙的方法将词意或某一意群予以展开、发挥,给人以较为具体的感受。这只有意群容量较大的长调才最适合采用。它使词可以表现比诗更为复杂细致的思想情感,更具体而丰满的形象。”
柳永可以很自然的在词作中运用到铺叙,进而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多样的心理,如:“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带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秋夜月》)。这里表现了民间歌妓若与人恋爱,她的处境是有特殊困难的,因为许多事不能由自己作主;她知道曾经有过对不住恋人之处,如果恋人对她的情感是真实的,也就准备“收心相待”了。以上此作深刻反映了都市下层妇女的思想感情,这是单一的意群单位,即表示一个意思,作者进而可以娓娓道来,充实细腻。又如“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剪云鬟。几时得归来,香阁深关。待伊要,尤云滞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向伊,今后更无端”(《锦堂春》)。这是由三个小意群构成一个较大的意群。它们之间的联系紧密而连贯,思妇的内心也被表现得具体而真实,并个性使然。这些词句运用平叙铺展的手法,显得朴直、有力。另外还有以铺叙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如:“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艳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合欢带》)。这里描写了一位容貌才艺俱佳的歌妓形象。还有以铺叙手法描写景物的,如“熙景朝升,烟光昼敛,疏雨也来新霁。垂杨艳杏。红软霞轻,绣出芳郊明媚”(《内家娇》)这里写了清明时节清新秀丽的京郊晨景。又如“惨黛娥,盈盈无绪。共黯然销魂,重携纤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倾杯》)这里运用铺叙,写了情人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还有“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前驱风触鸣珂,过霜林渐觉惊栖鸟”(《轮台子》)这里用铺叙写了羁旅中的清晨赶路。以上例举的词句都是只运用了平叙,好似素描清新、干练、细腻的刻画。这里没有极为浮华、夸张的雕饰,但取得的艺术效果确实真实感人,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
2.5 多种唱调形式的运用
慢词长调创作时的谋篇布局、整体结构都要比小令复杂,并且它的每一调又要求独具声情特点而自成格式。所以怎样来处里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怎样使字、句、意群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怎样处理抒情、叙事、写景的相互关系,这些都是词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柳永在这里创造了艺术结构变化多样、和谐完整、层次清楚的长调,开拓了专属于柳永的长调体制,并确立了宋词长调的基本形式。以下便是三种常见的长调体制。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如: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
这首词上片描写凄凉的深秋,下片进而触景生情,借此来表达词人的思乡之情。这样的安排使得整首词结构严谨、妥帖。另以暮雨为首,制造悲秋气氛,又以倚栏凝愁为结尾,过度自然。词中还有“不乏唐人高处”的警句,就使得全词更为生色了。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由追忆往事回到现实,如: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曲玉管》
这首词结构较为复杂,整首词以别后相思为线索,通过“凭栏远眺”、“忍凝眸”等一系列行为营造出估计之感,又通过萧索的秋景渲染悲伤的氛围,由此而引出对京都恋人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下片开始追忆往事,感念人生悲欢离合。最后的结尾回到忧伤的现实,满是感怀。词尾通过这种往事与现实的对比,使得情感升华到高潮,给读者以深刻的体会。
全词结构单一,通篇倾诉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如花貌。当来便约,永结同心偕老。为妙年、俊格聪明,凌厉多方怜爱,何期养成心性近,元来都不相表。渐作分飞计料。
        稍觉因情难供,恁殛恼。争克罢同欢笑。已是断弦尤续,覆水难收,常向人前诵谈,空遗时传音耗。漫悔懊。此事何时坏了。
-----《八六子》
本词作者运用铺叙来展开内心的独白,全词连贯而下,看似平淡,却常有小波澜的起伏,并用“何期”、“渐作”、“常向”等词来展示人物情绪的变化。这种“静中有动”的写法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深发掘,摒弃了凝重、单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6 柳词于中学生爱情观的确立
爱情总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更是文人笔下不朽的主题。爱情在无比美妙的光坏背后也充满着很多对人们的困扰。过去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尤其是对处于很多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爱情在学习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神秘的面纱,那些想要得到又不知所措甚至犯糊涂的行为,那种自以为是却不被学校、老师、家长支持以至于对教育的叛逆,还有经营所谓爱情的同时面对着的应试压力等等,都让很多中学生倍受困扰,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可能会有一种朦胧的憧憬,那种强烈却又很陌生的情感也许会让他们茫然失措,而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自然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柳永的词多涉及爱情题材,其中最常见的要数“离愁别恨”一类的作品了,诸如《雨霖铃》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柳永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现得缠绵徘侧,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无处不凄凉。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的画面,写尽了凄清、冷落、离愁,也成为了千古名句。在赏析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词人与恋人难分难舍以及分离之后的痛苦,纵有良辰美景、纵有千种风情也只是虚无,在这里,我们还需了解到作者离开的原因有一个是官场的失意,被迫离京,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相爱都要、都能在一起,爱情不是部分同学象牙塔里的美丽故事,如果一味地以为爱情最大,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不顾不管、无拘无束,那必将承受无尽的痛苦,当然,不是说柳永在这里无拘无束了,我们只是借用柳永别后的伤感来告诫同学们爱情可能带来的离愁别绪,尽量去避免在不久的将来不必要的伤离别,因为中学生们始终是要毕业、要分离的,对于友情,我们还可以不用诉离疡,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于单纯的朋友就没有复杂的牵挂、多余的想法,对于爱情,就不一定了,到那时候,伤心的还是自己,何必呢?
综上,通过对饱含离愁别绪的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是非,爱情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爱情也绝不是部分同学简单理解的朝朝暮暮,实际上,对于中学生来说,同学们也不可能朝朝暮暮,即使现在也许可以瞒着家长老师早恋,到中学毕业的时候,依然免不了要分离,而分离之后,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分离之后的结局几乎都不会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所以,如果真的产生了那种朦胧的感觉,不如将其培养成光明正大的友谊,这样的友谊比所谓的爱情来得更加牢靠、更加长久,至于恋爱,那是成年以后再考虑的事了。
第三章 柳词的教学现状分析
3.1 教材层面的现状剖析
教材的设计理念还是教学的第一步。教材的理念是否科学先进?教材设计的合理与否?操作性是否强?这些都是左右教师教学的首要参考依据。“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要兼顾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教学内容的编排在保证系统性和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加强内容整合,保证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泰勒认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单元”,包括对主要目标的论述,对相应的课程内容的描述,列出有助于编制这个单元的资源材料,包括书籍和其他参考资料等。制定“资源单元”的目的,“在于提供大量可能取得的材料供教师选择用于任何特定小组的学生”。找定位好的教材,需要合适的多方位的资料,需要遵循学习者的心理规律,遵循学习者和文本之间科学的接受方式。
笔者查阅了苏教、沪教、人教三个版本的教材,发现对柳永的词作都有涉及,其中《雨霖铃》一篇每个版本,都有出现,可见身为“宋金十大金曲”的《雨霖铃》不仅是代表了柳永词作的风格,也代表了以柳永为主的婉约派的风格,那种温婉细腻、离愁别绪、儿女情长在此作品中都有充分的涉及。另外,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引用柳永词作最多的要数沪教版了,在中学阶段总共涉及了三篇,这也体现了沪教版更注重引导学生们对于儿女恋情、羁旅愁思的情感引导。以下便是三个版本引用词作的一个总结:
表3-1 教材中的柳词

             教材

          
课文
人教版
沪教版
苏教版
《雨霖铃》
高二下
高二上
高二下
《望海潮》
高二下
 
 
《八声甘州》
 
高一下
 
《蝶恋花》
 
七年级下
 

  
下面,笔者将对每个版本的教材编写情况做一个简析。
3.1.1 柳词在人教版中的编写情况分析
在人教版中,柳词总共出现了两首,即《望海潮》和《雨霖铃》 ,两首词皆为柳永遗世名作,一篇写于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少之时,一篇写于历经磨难之后的天命之年,分别代表了词人人生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而此单元中与柳永一同选录的还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些宋词名家的代表作品。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
对于单元的教学建议,人教版指出教学可以有不同的课型,或以串讲大意为主,加上名句赏析;或以诵读指导的方式为主,带动对诗词内容和主要写法的赏析;或将诵读和鉴赏交互运用,由教师讲解分析作品;或让学生提前准备,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一篇作品或介绍一个作家……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先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教学本单元课文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作,并试着把它们背诵下来;每首词在课堂讲解之前都能做到大体熟读成诵,要养成强记的习惯;教师要做示范背诵。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练习,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不能等闲视之。
这里人教版还给出了几种教学方式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如《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的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如《永遇乐》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做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如《定风波》就是用最后一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概括了词人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二、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鉴赏,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四、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好的鉴赏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无形中学会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1.2 柳词在沪教版中的编写情况分析
在沪教版教材中,柳永的词出现了三首,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的《蝶恋花》、高一下册的《八声甘州》、高二上册的《雨霖铃》,三首词被安排在了不同的年级中,自然承担了不同的任务。
 在七年级下册中《蝶恋花》被教材安排到了第六单元中,这一单元主题设定为“宋词集萃(上)”,它的阅读重点为:整体感悟,理解作品的大意;初步学会吟诵,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整体感受宋词所特有的画面之美、情感之美和这里之美。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上面的重点为:摘抄好词,初步学习点评古人诗词(从感悟出发,力求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初步学会在不同语境中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感价值的重点为:感受宋词所表现得美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纵观三个方面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出对情感的理解成为了初中柳词学习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将教参中的教学目标做了一个整理,用以教学研究需要。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沪教版指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注意词和诗的区别及词和诗的不同读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感受、品悟作品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增加积累,初步体会语言美和意境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每首词的大意;反复吟诵。直至背诵,在诵读中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画面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体味其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高一下册中,柳永的词篇出现在了第五单元的选读课文中,虽为选读,但此篇目《八声甘州》仍具有代表意义,这是柳永羁旅词篇的代表作,这也是柳永人生中一个重要时期的作品的代表。而第五单元的阅读专题名为“亭台楼阁”,这与词篇也很应景,而整个高一下册的写作目标是把我几种常见的文章结构布局方式和写作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口语交际的目标是通过复述练习训练记忆能力和记忆方法。综合学习的目标是了解上海建筑的特点,感悟它们蕴涵的文化意味。知晓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理解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沪教版指出此单元以“亭台楼阁”为意象选取一组经典诗文。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人重要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文人们为后代留下了大量著名的诗文,它们同历史故事一起,为亭台楼阁平添了深沉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我国古代一道独特魅力的人文景观,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宇宙、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而《八声甘州》则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思。通过这些词曲感受古代文人以亭台楼阁为生活空间,来抒发情志的特点。初步感受“记”、“志”文体的不同特点;能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中“亭台楼阁”的意象;懂得中国古代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和古人登高临远的意趣。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词性活用现象。
高二上册的单元专题名为“词曲及其赏析”,本册的写作目标为学会曲折波澜地叙事,并且在描写人物、景色、事物能抓住特征。本册的口语交际目标为培养学生明确、清晰地说明事物,准确、得当地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看出对于感情的表达已从上一册的感悟,升级到了这一册的表达。而在综合学习上面高二上册的目标是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及其多元象征意义,明白我们应当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守护人,并体会汉语之美和民族文化之美。
对于本单元沪教版指出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把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体会词曲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美。本单元为文言文文体单元“词曲及其欣赏”,所选课文是宋词和元曲中的代表性作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词、曲的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教学建议是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夏承焘、吴熊和的《次的起源与特点》,使他们对词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具体教学《宋词四首》时,要求能够背诵,扣住题材和意象,深入领会词的意境。并指导学生积累本单元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3.1.3 柳词在苏教版中的编写情况分析
苏教版中,柳永的词被编写在了高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这里引用了一首词,即千古名篇《雨霖铃》。因苏教版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字,所以《雨霖铃》被编写在了“笔落惊风雷”这一单元。这一单元中与《雨霖铃》共同入选的还有《氓》、《蜀道难》、《虞美人》等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都可谓是各自所在时代的代表之作,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对于这一单元,教参中解说到: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言志”、“诗缘情”,是中国诗歌表现得人性的主张。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古代诗人创作了流芳百世的诗篇,或抒发了身世家国之慨,或展现了美妙的艺术境界。自《诗经》开启了风雅比兴的诗歌传统,继之以《楚辞》中美人香草的寄托和骚人词客的情怀,经过汉魏乐府、中古五言诗的酝酿,至唐诗而声色大开,格律诗的成熟使得中国的诗歌形式进一步完善,而宋词又是诗歌与音乐融合后形成的更为丰富的抒情诗歌。
本专题分三个板块,选取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中国诗歌的巅峰时代的杰出作品,展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脉络和艺术成就。分别是选取《诗经》、《楚辞》的“风骚比兴”板块,选取唐诗的“诗从肺腑出”板块,选取宋词的“词别是一家”板块。《雨霖铃》正是出现在了最后一个板块中。这一板块主要选取了四首婉约风格的宋词,体现了宋词的主要格调,或蕴籍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流落,酣畅淋漓,令人情志向往。三个板块的重点在于理会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的辨别能力,掌握中国诗歌分析与鉴赏的一些基本术语和方法。
可以看出,苏教版更重视学生的自我研习和自主鉴赏能力的形成,并且将丰富自身情感作为目标,这在人教版中是不曾提及的。另外,苏教版还提出通过自主研习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苏教版更重实践一些。
 
综合三个版本的柳词分布,我们可以看出,柳词的教学多疑专题形式出现,一般与同类型的词作品共同教学,这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这样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并使得词曲的教学不至于枯燥乏味。另外,可以看出从初中的《蝶恋花》,到高二的《雨霖铃》,柳词的教学方式逐渐从老师引导教学,转向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而教学的内容也逐渐从直观的情感体会转向了复杂的写作技巧的掌握与借鉴。教材的自学引导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3.2 教学层面的现状剖析
杜威曾提出一系列教学论课题:“怎样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怎样在教学中统一儿童与学科?怎样在教学中统一儿童与社会?这些都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过程动态建构,学习者的视域在不断扩张,最后和文本达成融合。达成视域融合后,学习者以一种崭新的精神状态出现,使学习和生活达成统一。那么,在柳永文本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把所感所悟化为自身的行动,使文本和学生生活体验统一起来。但囿于教材编制的局限,以及教师本身因素的制约,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教教材”阶段,都在教柳永的作品,而不是用柳永的作品教,于是目标模糊笼统、内容僵化,而教学内容又形态各异,往往凭主观想象和个人臆断,教学目标又是很难达成的。下面就来说说当今柳词教学的误区所在。
3.2.1 注重教师的讲,忽视学生的悟
教师主导整堂课。问题的提出、教学的思路、文章的解读,从根本上都是教师的设想,是教师意识的展现。只是表现的途径不一样,有的显性,有的隐性。比较极端的如某位教师上《雨霖铃》时,从字词讲到语句翻译,讲到故事脉络时,很混乱地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了一次比较教学,最后归纳全文线索,整整一堂课,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是云里雾里,甚至得苏轼和柳永的作品特点又说混淆。这位教师扮演着导游的角色,全然不管游客接受如何。这种完全忽视学生的满堂灌,使语文变得面目馄饨。所以一堂课下来,学生只学到了大概,但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却没有很好的理解。
以苏教版为例,其中就将到在柳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教师应该是这场文本研习的参与着和引导者,千万不要成为文本研习结论的判定者。教师应该紧扣专题的人文内涵,在传统文本解析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突破,尽可能地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探讨研习的基础上对文本形成个性的、多元的解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个性的、多元的解读不是凭空的想象和任意的解说,一定要让学生在文本的框架内实现教学目的。文本研习需要学生不断地阅读和品味文本,不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文本研习就不可能对文本有真正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可能有真正个性和多元的分析与鉴赏。
归根结底,都是教师关于柳永、柳永作品的理解呈现,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扩展。而教师本身对柳永作品理解也未完全或比较完全的透彻。对文本的理解,必须重视学生作为主体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他们参与其中,不断去开发、挖掘、建构,不断缩小和文本、文本作者的理解误差,才能最终实现视域融合。否则,只能是倾听者,被动接受者,很难在内部图式中建构其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3.2.2 审美教学的缺失
文学具有审美作用、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这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在今天的很多柳词教学案例中似乎有两种倾向,一是忽视了这些作用,二是对这几种作用理解的不全面。所谓忽视这些作用,有的把课中的作品分析讲成古代汉语课就是显著一例。当然由于宋词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讲课有时要或多或少地协助完成一些古汉语课的任务,但这毕竟是次要的。因此柳词教学课仅仅满足于弄懂字、词、语句、篇章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而对几种作用理解得不全面,问题就比较复杂。若干年来讲授古代作品除讲清字词语句、篇章结构以外,大抵不外进行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连人民性也避而不谈,至于,如何使学生从文学本身去体会审美价值那就更谈不到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例如《雨霖铃》一词,从内容来说它极力描摹的不过是一个落拓的知识分子和一个歌伎的难分难舍的离情。但这里表现出的丰富的离别悲愁之美确实让人心旷神怡的,而那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被看作婉约词中有代表性的名句。那种虚实结合的意境,配以杨柳、残月、晓风这样的离别意象,瞬时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那种孤舟远上的寂寞与凄凉瞬间侵袭你的心悸,这恐怕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应该承认柳永《雨霖铃》之所以受到后世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的赞赏,就在于它满足了人们精神广泛需要的审美追求。
如何在古代文学课中加强美育教育,引导学生较深刻地体味到古代作品的审美价值,这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全而贯彻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美育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意境美,主要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创作思想,而境则是指文章表现出的情景,主要包括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整个意境就是艺术家在一定的素材基础上处理得到的艺术境界。而诗词的表达中诗人往往将情感寄托在客观事物当中,即为各种意象,从而赋予客观意象以情感,让自然与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当人高兴时,表现出的自然环境也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而如果是友人分离等悲伤场景,诗人表述出的情绪就会呈现出哀伤的色彩。例如《八声甘州》中上片,以“对”字开篇,循序渐进,层层铺写。先是洋洋洒洒的“潇潇暮雨”,然后以“渐”引出寒冷无比的“霜风”、“关河”,甚至连阳光都是残缺的,到处都是肃杀、凄凉的秋景。虽说江水仍在流淌,但也是“无语”的。当这样一幅“秋景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即使还未抒情,作者心中的黯然与惆怅已是流露无遗了。因此在情景的不断转化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渲染达到了极致,凸显了情景美。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这类情景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情景当中获得更多的意境美,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文章内容熟知,并能够精心思考,在结合作者生活背景的前提下开展灵活的思考,最终达到美育的教育目标。
3.2.3 不能结合现实,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
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往往沉浸于古籍之中而导至脱离时代、脱离广大学生。今天的青年学生,他们每天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气息。如果我们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教导他们应如何重视古代文学的学习;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分析史和作品,则势必会事倍功半,或竟使他们产生消极对待的情绪。如果我们在授课时首先明确必须联系实际从今天出发,并尽可能使用当前人们正在使用并在作进一步探索的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尽可能做到与时代合拍,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起他们自觉地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什么叫作从今天出发?例如我们讲古代诗歌,首先应了解今天的新诗潮。今天的新诗潮,一是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在此基础上还要表现诗人自我的心灵,不同意诗歌仅只服从于眼前斗争需要的价值观;一是随着经济的开放,向
着世界诗歌寻求改变自己那老一套的方法,使中国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意识融合起来。明确这些,我们才不会把现代新诗和古代诗歌对立起来,才不会形成顾此失彼局面。
例如讲到《蝶恋花》一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王国维先生对于人生成事三境界的叙述,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现代各种媒体中常见的引用,用于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兴趣高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何乐而不为呢?
3.3 评价层面的现状剖析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而在柳词教学的评价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现行的评价考试制度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正确运用鼓励和批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出发,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
3.3.1 柳词教学评价误区
忽视教学评价。上完一堂课,效果到底如何?目标达成了吗?从参阅的几十篇教学案例、设计来看,无论教学思路多么独特、方法多么新颖、过程多么生动,但很难看到一篇有专门论述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
评价模式单一。泰勒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都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既然教育目标本质上是指人的变化,即所指向的目标是学生的行为模式中产生所期望的某种变化,那么评价就是确定实际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问题。”然而,现行的评价模式非常单一,就是考试,其他的评价跟学科无关,或者有也是形同虚设。涉及到柳永文本教学的评价更是如此,考的也就是某些名句的背诵,某些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某些句子的理解,而文本中更重要的人格情操方面是不涉及的。上完课后能评价的也就是这些内容,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人格情操方面的重要性,在课上也花挺多的精力在这上面,但课后却不会去评价,考试体系也不会要求教师在这些方面去做评价。
缺乏科学评价。有的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凭空猜测,主观臆断,缺乏依据。语文课在社会面前不堪一击,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现状忧虑不安,对这种状况也有诸多无奈。学生真的一到社会上就把语文课中得到的完全抛弃了吗?怎么证明?若真是这样,那这堂语文课也是失败的。而什么是科学的教学评价呢?
3.3.2 基于教师角度的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不同于习惯评课,它要求预先设计好一套具有客观、公正的简单易行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语文教学课堂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统领作用,全部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评价要从是否全面、具体两个角度来进行。全面是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文本形成互动,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终身发展的语文基础。具体是指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重难点,考研教师是否可以准确找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教学重点切人文本精华并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所教知识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想教的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一致,力争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教学氛围,倡导教师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方式和过程,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如听说读写能力和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
三、教学效果
即考验老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知识建构,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是否各层次学生均学有所得,教学实效高,学生知识内化,学习策略优化,学力提升;是否使学生增强自信与责任感,获得成功感、满足感。
四、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问题是老生常谈了,这是作为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是关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立场坚定;专业能力素质,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语言精炼,普通话清晰,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良好的人格。
而关于具体的评价措施可以见附录的教学评价表。
3.3.3 基于学生角度的评价
学生角度的评价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考试,我们一生要经历许多形形色色的考试,而针对柳词的测验也是难度各异、角度不同、标准不一。而怎么才算是好的柳词测试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标准化的教学测量要考虑“四度”,即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
难度就是指考试的难易程度,通常都是用答对人数的百分比来决定的。
区分度,就是指试题对考生水平高低的区分性能。考生都会答或者都不会答,这样的试题区分度都不高。区分度高的试题可以将学生的成绩拉开差距,清晰的显示高、中、低档。
所谓效度,说的是试题的有效性,也就是看它能不能把想要测量的东西准确地测评出来。如用体重计来测量学生的身高,即不可取,也没有效果。语文考试也一样,想要测评学生的鉴赏能力,就必须让试题拥有这方面的效度,如果测到其他能力上面,就失去了有效性。
信度,是指试题的可靠性。一次考试所得的成绩,应该同其他类似考试的成绩具有同质性。同一个考生参加多次同类的考试,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应该是大体相同的,这样才能说,这个考试的信度比较高,也就是比较可信。
在80年代以前我国语文的高考采用“主观性”题型,最大的问题就在它的“四度”非常难以控制,所以,才选择了“客观化”的道路。而柳词教学评价的问题正集中在这里,一般老师都会以主观性的鉴赏来评议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客观性上给出评议,如何才能制定出符合四度的教学评价,笔者认为主客观的结合势在必行。运用主观试题来检验学生对于柳词的情感掌握情况,而运用客观试题则可以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引:百度百科)
少年时期的柳永也是勤学好读的,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便像许多封建士大夫家的子弟一样,将从政作为自己一生的唯一追求,并致力于科举事业的学习。他饱览群书,通晓音律,并热爱作词,在少年时期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在其家乡崇安五夫里,还流传着许多他勤奋好学的故事,甚至将他读书的地方命名为蜡烛山和笔架山。
人至青年,柳郎也踌躇满志的身赴汴京赶考,但自负的他并没认真备考,相反却沉迷于了烟花柳巷,致使出师不利,第一次考试宣告不中。面对失利,心灰意冷的柳郎写下了那首影响其一生的《鹤冲天》,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尽显了他的恃才傲物,他第二次的赴考,也因此词而再次未中,同时也换来了那个著名的“奉旨填词,柳三变”。可见这《鹤冲天》为其忐忑的仕途埋下了不幸的种子。但在那个文人以科举为毕生追求的年代,柳郎表面虽狂妄不羁,但内心却依旧有着对功名的极大渴望。以至于不惜,穷困潦倒,委身晏府,改名应试,这才勉强中第。可这时的柳郎已经是年近半百了。柳永蹉跎考场三十载,到最后也只是官至屯田员外郎,从六品,为京官中最低的官职。
柳郎不仅仕途不济,生活上也是极其潦倒无奈的,以致于一生清贫,至死都身无分文,下葬的钱都是当时的歌妓因痴迷于他的才华而拼凑的。因为《鹤冲天》的缘故,使得柳永将精神寄托于那些歌妓身上,为了让自己生活下去,柳郎开始以卖词为生。为了让自己的词作有市场,柳郎的素材大多来自广大的平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这才有了“凡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柳郎多运用真情实感描写歌妓的生活,歌妓们也在他的作品中有真切的感触,二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一样的悲惨命运也让他们互成知己。
从人品上看宋代文人中,争议最大的要数柳永了,后人评其“薄于操行”、“淫冶讴歌”、“词语尘下”,这主要是说的柳永品行差,沉醉于花街柳巷,令人厌恶。但纵观北宋,社会安康繁荣,歌舞升平,享乐气息浓厚,说文人沉醉于花街柳巷并不少见,甚至当时的文学大家欧阳修也作小词歌颂着粉艳的社会,可为何单单柳永的批评声最重呢?这怪就怪在柳永于晋官之前就纵酒狎妓、放荡不羁,这样必将葬送自己的仕途前程。当时的社会规定,能够享受这样美酒歌舞的是那些已经进入官员体制的执政者,对于这些人朝廷不仅不反对,还尽力提供有利条件来安抚和优待,至于那些平民百姓则很少有机会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而作为一介公子的柳永却忽略了这一点,一入京城便纵情于声色不能自拔。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有云:“(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这里正印证了柳永在京的行为举止。而柳永也没有避讳这段风流艳史,如《戚氏》所云:“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正因为柳永这样的直性子、不避讳才使才华出众的自己葬送掉了大好前程。
从文品上来看,柳永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未晋官就沉迷花街柳巷,而又因为他的才华与不避讳,所以在柳永未晋官之前他的词作已经名声在外。这些词作大部分是涉及对歌妓感情牵系的艳词,同时期文人对其的评价多半是排斥和厌恶地,如北宋王灼《碧鸡漫志》认为柳词有“野狐涎之毒”,诗人严有翼《艺苑雌黄》评柳词是:“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蝶之语。”等。有这样的评价并不是因为柳永的艳词是独树一帜,而都是因其的未晋官与不避讳。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是一个“务本向道”的正统皇帝,为了维护道德,他怎么会启用柳永这样一个狂妄自负,平行不高洁的人呢?
不管怎样,柳永为宋代词坛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所创作的词调之多,两宋词坛无人可比;他也是将宋词全面改革的第一人,为宋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所作的词数量众多,但流传至今的也只有区区200多首,其中按照叙述内容可分为三类:
这些词句多涉及他们的离愁别绪,以及男欢女爱。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那脍炙人口的《雨霖铃》了:
寒禅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幕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这类词句都反映了市井男女的相思离别之苦,写出了他们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爱情,即便是最后结局惨淡也不后悔。这些词句虽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背离,但却被市民群众所理解和喜爱,所以流传甚广。这些词句中还有些是专写歌妓色艺的,如: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华胭。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应是西施姣困也,眉黛双颦。
-----《浪淘沙令》
这里细致的描写了一位歌妓翩翩起舞时的艳容华态,赞美了她的色艺俱佳。而在当时,如果有歌妓能得到柳永的赞美,是会身价翻倍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柳永与众歌妓之间的关系微妙。同时也通过这些词句我们似乎可以依稀的看到一位细腻多情、风流倜傥的才子柳永缓缓走来。正因为他的才华与多情,才引得女子们为其倾心、眷恋不已。
    在柳永未中进士之前,有一个流落京华,漫游江南的时期。因“奉旨填词”一事,致使柳永心灰意冷,遂选择离开令人伤心的都城,在旅途中寻找心灵的宽慰。古时的交通状况大家可想而知,除了颠簸崎岖的土路,便是漂泊不堪的水路。加之少了京城的繁华,充裕的物资以及佳人的陪伴,旅途上孤独寂寞之感定会充斥身心,令人困苦不已。纵使身处风景秀丽的江南,也会不禁黯然伤神。有诗云:
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前驱风触鸣珂,过霜林、渐觉惊栖鸟。冒征尘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行行又历孤村,楚天阔、望中未晓。
念劳生、惜芳年壮岁,离多欢少。叹断梗难停,暮云渐杳。但黯黯销魂,寸肠凭谁表。任驱何时是了。又争似却反瑶京,重买千金笑。
-----《轮台子》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正值人生壮年,本应成家立业、施展才华,却不幸流落旅途,承受着背井离乡之苦的柳永。他失望、他伤心、他没落,他的足迹遍布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在其诗文中都有所反映),他就像那飘落的树叶,没有依靠,没有人在意,他就那样一直下坠下坠,等待着没入土壤、被人遗忘。长时间的漂泊让柳永身心俱疲,眼看青春年华纵逝,自己却“一事无成”,不得已回到了那个令人伤心的京城,决定再战考场,赢取功名,而这时的词人已年近半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烟雨江南,秀丽的风光、多情的少女,这里不仅是柳永的伤心地,也是柳永的留恋所。词人对她的眷恋热爱,皆在词中尽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望海潮》)这是词人在杭州拜访友人时创作的。鸣珂碎撼都门晓,旌幢拥下天人。马摇金辔破香尘。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临江仙》)这是写繁华的风月之城扬州。古繁华茂苑,是当日、帝王州。咏人物鲜明,风土细腻,曾美诗流。寻幽。近香径处,聚莲娃钓叟簇汀洲。晴景吴波练静,万家绿水朱楼。(《木兰花慢》)这是写六朝古都、金粉依旧的金陵(南京)。三首词写尽了江南的繁华与美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江南的一草一木融入自己骨髓,并深深热爱着的伟大词人。这里的柳永,少了细腻的儿女情长、少了风流的狂放不羁,有的是气吞山河般的豪迈胸襟,难怪很少赞扬别人的苏轼在读其词句后会拍案叫绝,道是:“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
从柳词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我们可以看出,鉴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也是高考语文的必备题目,所以对其方法的掌握,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然而,于词曲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结晶,它是中国文学大观园中一处靓丽的风景,怎样才能更好的欣赏它的美丽呢?我认为对其有韵律的吟诵,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对其中词句准确运用的推敲,以及对其语言内涵的理解是我们鉴赏的立足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入手,深究词曲的鉴赏之道,希望可以给予大家的诗词学习以一定的帮助。
不同作者的因为其性格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写作风格。而同一作者因为其情感的不同,又会有不同内容的作品。所以想要真正读懂一首词作品,就必须了解这个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如苏轼,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豪气冲天、动人心魄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阳刚壮阔、热血报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清新秀丽、情感充沛的《水调歌头》,然而想要充分、深入的了解他的作品还要知道苏轼的出身及生活经历。苏轼出身文学世家,才华横溢,胸怀大志,曾在科举考试中以第二的成绩,名动京师。他的文章清新脱俗、洒脱不羁,颇得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做官后,其仕途却并未一帆风顺。因其语言的犀利,在官场上,他遭到了很多反对派的排挤,被一贬再贬,他也因此郁闷不已、报国无门,所以才写下众多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文章,一吐自己希望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愿望。《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在被贬黄州时,看到祖国的河山的壮丽,不禁让他想到三国时大败曹操、奠定鼎足之势的英雄人物周瑜,进而心生崇敬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还未能干出一番事业,就被贬他乡的郁闷。
因此,在赏析词曲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是会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文意的理解的。
有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熟练的诵读对于诗歌理解是大有裨益的。词曲更是如此,对于每一个想要学习宋词的人,诵读都是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理解方式。老师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最好配之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将词曲中的神韵和意境渲染出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明白词曲不分家,并感受其中和谐的韵律、优美的音调,最后让学生带入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或齐读,或分组读,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好的投入到文章的学习当中来。
    诗歌最美的地方是它的语言,尤其是唐诗宋词,它们的每一句话都极度的精炼概括,但却表达着丰富的内涵,所以鉴赏词曲最重要的便是鉴赏它们的语言。通过品读语言,深度挖掘整首词的内涵,然后按图索骥,就可以逐步的理解词曲。而对于语言的分析,应从意象、意境、修辞四方面入手。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的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论述。在王国维看来,诗歌中写到的物体都是主观和带有情感的。而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也必定会将情寄托于物象之上。“象”即世间万物,如风、花、雪、月等,“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如喜、怒、哀、乐等。顾名思义,二者结合起来便有了“意象”。“物象”说的是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但它出现在诗中绝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再现,而是寄托了作者感情的。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它也是构成诗歌的基础和诗歌的灵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陨,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这首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运用到了六个意象,即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六个意象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幅孤苦无援、凄清冷落、空虚哀愁的作者晚年生活之图,同时也充分的渲染了气氛。“酒”便是“愁”,借酒浇愁,而一个“淡”字更是让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这里并非因为酒淡,而是因而愁情太重,酒力已压不住了。“秋风”扫落叶,苍凉、伤感之情也在不经意间被吹起,无线悲苦。秋“雁”南飞,每每看到秋雁,总是能激起游子的思想之情和羁旅的伤感,期待可以回归故土。“黄花”即菊花,这里作者以残菊自比,表现了韶华逝去、青春不再的哀伤,也突出了自己坚贞高洁,不愿亡国的心情。淅沥沥的“细雨”,就如同那剪不断的愁思,落在窗外,也落在心头,无限哀伤。最后一叶知秋的“梧桐”更加深了作者的痛苦。通过这些意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人,而这些忧愁,也构成了她作品的主要基调。这就是意象起到的作用,而在赏析作品的时候,我们就要捕捉这些意象,来深入领会,从而进入领悟意境的层次。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而在诗词作品中,“意境”便是“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通俗点讲就是我们通过阅读理解诗歌作品,在脑中形成的画面便是意境。例如《声声慢》一词中,“凄凄惨惨戚戚”就展现出了女词人晚年的悲惨状态,因自己沦落天涯,丈夫离他而去,家道逐渐中落,国家的衰亡而带来的人生遭际,全部可以体现在这六个之中,这又是一幅多么让人心境悲凉的画面呢?这种“愁”又与少女、少妇时期的相思闲愁不一样,那时的“愁”中多少还掺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甜蜜爱情的回忆。而现在惟剩下国破家亡、思念故土、生离死别、孤苦无助之愁,这种悲惨的境遇,读至此处可想而知。另外,一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的深入人心,这里的秋雨滴滴落下,不单是打在了梧桐叶上,也打在了作者心中,不停的触及女词人凄凉的心弦,让其痛苦不已,却又无法解脱。我想这雨同时也打入了读者的心中,引起人们黯然伤神的情感共鸣,怎一个“愁”字了得。而我们通过领悟意境而产生联想,进而进入那个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广阔的艺术氛围,才能领略那个真切的作者,亦或是作者所阐述的生命、社会和自然。
说到修辞,古诗词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针、双关等。这些修辞手法很大程度的决定了诗歌语言的含蓄和意味深长。如马致远的《汉宫秋》中写道“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里运用了顶针修辞的回环跌宕和对仗产生的语言美,完美的结合了各个意象,表现了汉元帝的相思不断、离恨未已、百转千回的忧愁。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通过美丽的语言,我们可以领略诗歌中最真挚情感,真正的可以让枯燥的文字活跃起来,或谱写一首动听的音乐,或描绘一幅美丽的图画。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在诗海中杨帆,去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
经过以上三步,对词曲的理解已非常深刻了。这时老师可以从词曲的表达技巧入手,来明确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创作的,通过挖掘词曲的表达技巧,学生们也可以在日后的自我创作中来进行运用,来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积累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代表作,或者将不同的作家拿来比较,来充分的感悟作者们的精神世界。并进行课后的拓展研究,培养学生们的定向自学、比较提炼、思考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另外可以将创作性的写作活动加入进来,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情的过程中得到思维和知识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也使得思考更丰富、严谨、深刻。
不管怎样,词曲鉴赏是一种审美体验,除老师有效的指导外,学生的阅读经验及情感体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学生也应及时拓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把握好诗词鉴赏的切人点,同时在阅读中融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发挥再创造的才能,那么在诗词鉴赏时定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于《雨霖铃》中柳永与其恋人的分别故事版本众多,但最著名的一版说的是他与名妓谢玉英的悲欢离合。相传当时柳永中举而赴余杭上任,途径江州结识了因自己作品而爱慕自己已久的谢玉英。当柳永得知谢玉英为其用蝇头小楷抄录“柳七新词”成册,而与其一同读赏,两人最终新生爱慕,才情相配。但柳永终将赴任离去,在临走时,柳永便留下《雨霖铃》这首千古名篇,以表自己的衷心,望两人互相记挂永不变心,遂才不舍而别。
此词最出彩的地方,当属其中各种意象的联动表达了,“景语即情语”。“象”是一切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活的基本细胞,而“意象”就是“意”的“象”之意,是作者从客观事物中提炼的可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它是真实存在的,可感知的,但它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抽象的,需要人们用心来体会。意象、意境是诗歌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创作和鉴赏的重点。所以要想欣赏本词,只要深刻领悟多个意象便可清晰知晓。
寒蝉:即秋后的蝉,这种蝉是活不了多久的,等到寒风过后,秋雨一落,它们就伴着断断续续的哀鸣死去。故寒蝉也就成了悲凉的象征。如唐骆宾王《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这里就用寒蝉来表达自己在狱中怀念家园的忧伤。而《雨霖铃》用寒蝉开篇,渲染气氛,以至还未写到离别,但凄凉、哀伤之感已充斥读者内心。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来供游人和旅客休息、送别。所以文学作品中,长亭即代表了分别。李叔同一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画面仿佛是你站在长亭中看着一位自己的挚友或爱人渐渐远去,身影依稀模糊,忧伤之感油然而发。《雨霖铃》中的“对长亭晚”,也带着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酒:酒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时与友人的欢庆之酒;有“千里莺啼绿映红,谁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的喜悦之酒;但也有《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送别忧伤之酒。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作者想通过酒精来麻醉自己而使自己能够忘却烦恼,岂不料当酒醒时,孤寂之感却加倍袭来。
杨柳:“柳”即谐音“留”,古人在与友人分别时往往折柳相送,即表示“挽留”之意,又因柳树易生长,多枝繁叶茂,所以也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故在很多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有出现,最有名的要数《诗经》中的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和不舍,同样的《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正是分别所,处处流露着不舍。
月:正应了苏轼的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既是夜晚到来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世事无常,变换难全。这里不仅寄托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也道出了作者希望再次与恋人见面团圆的美好愿景,同时这那种夜晚的孤寂之感也尽数袭来,充斥着读者的内心,渲染了气氛。
   《八声甘州》一词是柳永叙写羁旅苦闷,并述发对怀才不遇的痛苦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著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词作。此篇词作写于柳永因考场失利,遭当权者挫辱,郁郁不得志,而离开京都,远走江南,浪迹天涯,饱受孤苦之时。词中写尽了词人的孤独、愤懑、不得志,苏轼:“不减唐人高处”的感叹正是源于此词。此词中,柳永摒弃了往日的清新秀丽、浓情腻语,以冷落清秋的宏大意境统领全词,词人心中寂寥与环境的肃穆形成相互呼应,令读者不禁感慨于他的悲惨境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再再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尚远,望故乡渺邀,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八声甘州》
本词上片,以“对”字开篇,循序渐进,层层铺写。先是洋洋洒洒的“潇潇暮雨”,然后以“渐”引出寒冷无比的“霜风”、“关河”,甚至连阳光都是残缺的,到处都是肃杀、凄凉的秋景。虽说江水仍在流淌,但也是“无语”的。当这样一幅“秋景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即使还未抒情,作者心中的黯然与惆怅已是流露无遗了。
本词下片,由“不忍”二字统领,表现了“登高”处即是伤心处的忧愁,抒发作者心中的三大苦闷:一是“归思难收”,写出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故乡的心情;二是“苦淹留”,写出了作者居无定所,羁旅漂泊,前路未知迷茫的痛苦;三是“想佳人”,希望能有佳人陪伴,除却寂寥,不再孤独的愿望。
作者于本词中写尽了羁旅之苦,以景衬情、以情映景,也反映了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所有的意象都给人一种震慑心灵的凄美之感,令人肃然起敬。
   《望海潮》一词有传说的是与柳永有布衣交的孙何任两浙转运使,柳永路经孙何的府前想要拜访,却因为严厉的门禁被挡了回来。于是柳永便在当地青楼创作此词,经歌妓们的唱诵宣传,最终流传到孙何的耳中,孙何这才得知柳永的到来,遂两人得以见面。但也有故事说柳永拜见的不是孙何,而是另一位钱塘守帅,总之是拜谒之作。但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柳永做此词时年仅十五岁,如此年少,便能写出这样气势磅礴之作,足以可见他的文学底蕴之深厚、胸襟之宽广。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钱塘(杭州)繁华。作者动用笔墨,似乎是用文字将一幅“清明上河图”展示在我们眼前。这里有富实充足的城市、美丽动人的西湖、壮观惊人的钱塘江潮、生活劳作的劳动人民、享受潇洒的富家子弟,这一切似乎都活跃在了作者的笔墨之中,让人身临其境。词的下片通过描写如:戏水、采莲、泛舟、垂钓、骑马、奏乐、赏景等一系列景象,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让这副画面更加生动起来。
这首词气势宏大,却不失细腻处的描写,粗中有细,包罗万象,字字珠玑。难怪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便激起了当时的金废帝完颜亮兴起兵南下的野心。而这首词也打破了“此为艳科”的藩篱,将词的内容境界延伸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宋代描写城市风光的新格局。
相比《八声甘州》时期的柳永,写《望海潮》时柳永尚年轻,没有历经挫折苦难的心灵感叹,有的只是年少的懵懂和轻狂,所以《望海潮》中没有抒发太多的情感,而单单只是一首纯粹写景的词,在缺少情感抒发的内容下,可以将钱塘之景渲染到这个的地步,柳永真是无愧“宋代景词第一人”了。
柳永常出入歌馆青楼,饮酒狎妓,不少词以写歌妓舞娘的艳丽著称,但本词却绝无此痕迹,而只是写了词人对所倾心的佳人的深深思念与依恋之情。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词的开头一句便展现了词的写作背景,习习春风中,词人独自久立高楼之上,描绘出了一种登高眺远、凭栏幽思的意境。伫,久立。倚,靠。危楼,高楼。高楼之上因久立而倚靠。倚靠高楼而望远,凝神静思。“风细细”将无形无状的风赋予了一种质地,让风变得可观可览,可触可感,这种具化的意象描绘很容易的把读者引入词境,“细细”二字本来平实,放入词中却演化出绝妙的效果。至此看来,此句中词人无一字无用意,字字在为下文张本。词人极目远眺,春景满眼,胸中却没有一丝丝的浪漫温情,反倒有无限的愁苦盈怀。目之所及,所有景物由清晰至黯淡,最后融入天际,浓浓的春愁也随之弥漫开来,似更无边无际。草色烟光,本应是春之美景,却映于“残照”之中。词人眼中有这些的景色,只是因心中有无尽的愁苦,便把它们都著上了一层悲凄的色彩。绵绵不断的春愁,挥之不去,待要说时,却无人倾听。即便有人倾听,这无尽的愁苦又如何能讲得出,说得完呀。即便是能尽情描述,又有谁能真正领会。词人只能选择“无言”,任无法排遣的愁萦绕于怀,如酒般愈酿愈浓,此情何其苦?此苦何能堪?
词人因愁而感,因感而伤,便有了下阕中欲把酒寻乐、借酒浇愁之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醉解千愁”,词人愁极,便有此意,欲以酒后的疏狂替去愁思,但又想到“举杯消愁愁更愁”,以酒作乐之后将会更加的索然无味。词人生活随意,洒脱不羁,而此时心中却举棋不定,矛盾重重,只是为愁所困,为情所迷。词的最后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对此举最好的诠释。句中一个“终”字,写出了词人的执著与深情。衣带渐宽,斯人憔悴,皆是为伊,上文所极力渲染的无边无际的春愁也全是为伊!伊为何人,让一代浪子如此动情,顿时让读者产生不尽的想象,至此,一波三折,构思奇巧的《蝶恋花》便以此至情之语结束全词。
奥苏泊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己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泰勒也提出:“在确定学习者的需要时,常见的错误是漠视学习者的需要,并且把成人的需要等同于学习者自己的需要。”而好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要优先考虑学习者的需要的,故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情况是重中之重。鉴于此种考虑,在课前可以用预习作业的形式,向学生们提问问题,来了解他们对柳词的知识中我情况,比如向学生们布置如柳永在你心目中的印象是什么?在写作中会运用到柳永的作品么?对柳永的作品都有哪些认识?……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来更好的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系统提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加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知识与技能”是指语文学科中对学生比较有价值的知识点,包括语文课的核心知识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困惑;“过程与方法”既指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过程及具体方法,也包括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过程及具体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包括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这三个维度虽然有别,侧重点不同,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文知识、技能中同时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学者指出,“通过语文教学,从小就应培养少年儿童通过听说读写主动获取信息,并能分辨正误、好坏,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做到互相理解和关心。……这类目标己不单单是技能培养,而是一代好文风、一代好人风的培养。”
表4.1 关于沪教版中引用的三首柳永词的教学目标参考

 

所在年级
所在单元叙述
教参建议教学目标
《蝶恋花》
初一下
宋词集萃
理解词中的“春愁”所表现的情感;品味柳永词语言凝练、抒情的特点。
《八声甘州》
高一下
亭台楼阁
学习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雨霖铃》
高二上
词曲及其赏析
重点:了解宋词的相关知识。学习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如《雨霖铃》中即事抒情的白描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雨霖铃》和《苏幕遮》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难点:四首词同为婉约派词作,其抒情风格却有细微的差别。
 

   
下面罗列一些一线教师教学目标设定。范增礼老师在《雨霖铃》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品味词作的语言,把握词中意象,领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悟和品赏婉约词的能力;背诵全词。教学重点:品味柳词的语言和意境美,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情感品味。张洪静老师在执教苏教版的《雨霖铃》是给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形象,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态度情感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诗词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郭熠老师的教学目标:感知作品内容、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通过鉴赏意象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难点:理解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可以看出在教授《雨霖铃》时多从词的意境着手,逐渐引导学生理解柳永的情感。
关于《八声甘州》,韩雯老师的教案这样给出教学目标: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从对面写来”的抒情方法;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的感情;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以及“从对面写来”的抒情角度;理解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感情。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刘文志老师这样写道,教学目标: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明确景物描写的特征与作用;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这里刘文志老师给出了两条教学重点。而其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可以看出《八声甘州》与《雨霖铃》一样,落脚点为作者的情感,只不过前者更偏重与羁旅怀乡,而后者为离愁别绪。
   《望海潮》一词,因是柳永早期的作品,所以其中蕴涵的情感不如前几首那样复杂,而多是一些奢华美景的描写,以及豪情壮志的抒发,将其归入豪放派的行列也不足为奇,对于这样一首词,老师们的教学目标多放在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背诵送上,如龙婷婷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把握节奏和押韵,感知本词的声韵之美;体悟词中包蕴的情感;赏析本词精巧的艺术构思;体会本词写景的技巧。教学重点:体会词中包蕴的情感;赏析本词精巧的艺术构思;体会本词写景的技巧。金卫老师在执教苏教版的《望海潮》时写道,教学目标: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卢爱琴老师则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总结各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我们发现想要学好柳永这位一生漂泊,情感发杂的才子词人的作品,对其多样的写作艺术手法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对其作品中丰富的意象所构成的美好的意境的体会更是重中之重,最后最难得要数感悟他那细腻的情感了。而根据教参和各位老师的设计,下面以《雨霖铃》和《望海潮》为例对于柳词的三维目标做一个总结:
表4.2 《雨霖铃》和《望海潮》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雨霖铃》
深入阅读,感受《雨霖铃》中的表现出的凄美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雨霖铃》中白描铺叙、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通过深入阅读和合作探究理解文句,让学生掌握多种艺术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诗词美的体验。
《望海潮》
了解柳永的生平,理解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体会这首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体会语言美,运用联想体会词的意境美。
 
领悟少年柳永对大好河山的礼赞和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极进取的情感。

4.5.2 关于柳词的教学过程
一、“找诗眼→寻意象→探意境”法
找诗眼。古典诗词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能揭示反映作品主旨。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词的主旨,实际上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意脉,这样就不至于把古典诗词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能给学生较为整体的审美印象。读《雨霖铃》,找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诗眼”,就可以明确本词抒发了恋人之间因离别而感伤的情怀,整篇词必然是围绕这一情感进行意象的选择的。由此可见“抓诗眼”的重要意义。
寻意象。通过“诗眼”的找寻,大致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之后,第二步就是要寻找诗词的意象。因为古典诗词往往是靠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一般情况,意象的情感色彩是一致的,如《雨霖铃》要表达离别的伤悲,上片撷取了“寒蝉”、“长亭”、“骤雨”、“晚”、“兰舟”、“千里烟波”、“暮霭”、“楚天”等冷色调的意象刻画了离别时分凄凉、感伤、迷惘的典型环境,紧扣了“诗眼”中的“伤离别”。但也有意象的色彩基调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反的,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反衬。此外,有一些诗歌语言中往往融入了典故,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诗句时,要让学生关注典故,调动知识积累,进行理解,这样有利于了解词人深沉而丰厚的旨意。
探意境。意境是词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实在的细小单位。《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侧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一兰舟己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更凉,不但不能借酒销愁,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当我们把握了一首诗词的意境基木可说是读懂了这首诗词了。
二、“细诵读→善想象→巧鉴赏”法
细诵读。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柳词多为抒情类文本,尤其需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声音的节奏和抑扬起伏中感受词人的情怀。从更高的要求看,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熟读、美读、心读。当学生在读《雨霖铃》时,开篇全是仄声调结音,押的是开口度很小的“i”,就给人一种幽咽压抑之感,恰好跟诗人要传达的离别时分的感伤相契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柔缓的节奏,低回的吟唱,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柔肠百转的离愁别情。至于如何诵读,就要根据意义的表达划分结构了,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体味和理解深入领悟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些话早就向我们表明了诵读是学习诗词的有效策略之一。
善想象。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学生置身诗境,经过细致诵读对诗词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跳跃,还原诗词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雨霖铃》要体会诗人想象的意境之美和离情之苦,不妨让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想象。有学生这样描述道:“深秋晓寒,江风袭人,诗人睁开迷蒙的双眼,只见一轮残月孤零零地挂在微明的西天,江边垂柳摇曳,像在诉说无边的离情之苦;江上孤舟自横,恋人不再斯人独憔悴。”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才能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木意义。
多鉴赏。鉴赏是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深化和提高,前面的诵读和想象还都属于诗歌的理解层面,只是让学生大致读懂诗歌的意思,只有鉴别和欣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才可以领悟诗歌的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利用好教材中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提炼出鉴赏柳词的方法。比如,教学生读题目了解柳词的内容或情感;抓关键字词理解柳词语言的精妙;析艺术手法品味古典诗词表情达意的魅力等,让学生深入、品味文木,获得独特的美感和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如鉴赏《雨霖铃》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追问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启发学生规范鉴赏。
三、“细咀嚼→多比较→勤点评”法
细咀嚼。柳词语言含蓄蕴藉,留有大量的空白和跳跃,也常常出于音韵或是修辞的需要颠倒语序,所以教学时首先要对古典诗词的语言多加推敲,仔细咀嚼。读解柳词当从细微处把玩,如一个虚词、一个叠词、一个意象、一个细节等,往往有着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捕捉意识和把玩能力。如《雨铃霖》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一细节。男女主人公紧握住对方的手,四目相对,泪眼婆娑,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己经到了硬咽不能语的地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态的画面一下子具有了生动的活力,在这种相对无言的静默中,离别的惆怅却似阴霆一样,从一双有情人的心间弥漫开去,遮蔽了整个世界,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怎一个相思了得啊!正是这种最具生活意味的细节的选取,才使词作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涵,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巧比较。比较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教学《雨霖铃》,可将课文与未定稿进行比较细读。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定稿前为“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未定稿的“千语叮咛”太直白了,仿佛是父母的临行嘱咐,缺少意味,很难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课文“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表现的是恋人的离别,这是情到深处,大爱无声。在比较细读中,学生领悟了语言的优劣、情感的深沉。柳词文本细读的对比,还可以采用换字法,如让学生讨论把“晓风残月”换成“清风冷月”又会有什么表情效果。通过语言的比较,学生领略了柳词语言之美,提高了审美能力,切实培养了鉴赏占典诗词的能力。
勤评点。柳词的阅读要真正地让学生建构文本并达到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能鉴赏评价文本,一个有效的策略是评点,即批评或批注,是读者对文本有了细致的阅读之后的所思、所感,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直接写在书页上。如读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有学生点评道:“‘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情景。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是写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点评得可谓到位。
    四、“自主探究→合作研习”法
自主探究。在柳词的教学建议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编撰者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随着年级的提高在逐渐强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如沪教版高二上册教参中对于《雨霖铃》所在课文的建议教学课前准备中这样写道:请同学们课前阅读四首词,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将同学按照喜好分成四个小组;请各组同学分别课前收集该词作者简介及本词创作背景。这样既引导学生们对于柳永的词作有了初步概念的了解,不至于在授课时一头雾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而至于资料的来源,既可以通过教师向学生印发关于作品与词人的文献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教参或图书自行了解。
合作研习。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如黄正瑶老师在《〈柳永词两首〉备教策略》中多次让学生们进行集体探究讨论,如黄老师提出集体讨论:词作上、下两片各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意象?词中描写的具体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词中描写的画面体现了什么特点?对于这些问题,黄老师建议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的方法组织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对两首词不同的意境进行准确描述,通过讨论掌握两首词不同的主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让学生采用自己分析交流、相互评价的方法,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所谈的四大文本教学的运用策略,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在教学中一旦强化迁移,也就能让学生有效掌握典诗词的鉴赏技巧,切实感受典诗词的意韵和情味了。
4.5.3 关于柳词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前,老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这三维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地阅读理解类似文章,最终实现自我学习。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就成为高中生必修的内容。
古典诗歌教学要紧扣“怎样读,怎样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怎样读”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如在《雨霖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入手,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体会婉约词缠绵徘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样,在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自然引导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体会渲染出的那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最终感受作者那浓浓的别离之情。之后还可引导学生联想依前学过的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清泉、翠竹、明月、碧莲”等意象也营造出空山秋天恬静、清幽的意境美。只要抓住关键的意象词,通过联想,举一反三,易于阅读理解。
古典诗歌是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诗歌的语言典雅、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在诱导和启发思维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定会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扎实有效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样,在中国古典诗歌面前,我们的学生也就不会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
反思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鼓励学生自由质疑、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不能因为古诗产生的年代距今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创建宽松的环境、自读自悟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书中的注解找寻答案,从课外收集的资料中筛选信息,从课堂聆听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灵感……学生就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古诗的理解。
在柳词教学时注意调动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认为,还可以进行一些这样的教学设计:进一步启发学生做拓展思维训练。比如,同样是写离别,柳永的《雨霖铃》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显得黯然销魂,那我们学过的有关反映离别主题的作者作品诗句又有哪些,风格又如何呢?通过收集与回忆,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诗句:屈原有《离骚》“悲莫悲兮生别离”,显得幽愤悲苦;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显得积极乐观;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显得飘然脱俗。你看,一句话,同是离别,诗人的语言特色、性格情怀与人生感悟不同,格调也不同。又如,柳永《雨霖铃》“杨柳、晓风、残月”,虽然也是融情于景,但那种愁绪,总给人一种软绵绵愁戚戚的感觉。而苏轼《水调歌头》“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却创造了一种开阔的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大气,通过多向比较,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自由地推敲诗人独特的语言魅力,自觉地走近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自主地品味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在不同格调的离别情怀中,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我们应当承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会使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有所认识。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孩子的感性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为后面真实有效地展开学习过程打开局面,真正演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反思三:关注孩子的思维水平
语言与思维与生俱来,如鱼与水关系密切难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听、说、读、写的培养和训练,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和训练学生深刻的、灵活的、独创的思维能力。面对柳永的《雨霖铃》,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幅画,或写一首歌词配上画面把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展现出来。相信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灵活多变的课堂设计,远比教师一板一眼地讲解要有趣得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受,对通常提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反馈的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像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教师要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享受浓浓的审美乐趣。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问题的启发性又是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说,一位教师预设主动学习过程的艺术性,也是这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五章《雨霖铃》的教案探索
5.1 《雨霖铃》教案展示
    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实相济的特点。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大家说说宋词有哪些派别?(豪放派和婉约派)
    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展示苏轼问幕士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这两个流派各自的特点(婉约词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第二步,关于柳永(幻灯3)
    展示柳永的相关文学知识
    先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汁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第三步,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欣赏这首flash歌曲,根据画面内容,想想这词是写什么的。答: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1)写作背景(幻灯4)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2)所以,这首词的的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的。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情感了。
    (3)听一次朗诵
    (4)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第四步,疏通词句,串讲文意
    第五步,鉴赏
(一)我们刚才说过,这首词写的是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词又分为上片和下片。
思考: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
    幻灯5: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京城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二)(幻灯6)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
    1.上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明确: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地点(长亭)和天气(大雨后)。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②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己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傍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的感觉。
    ③起首句己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这写什么?答:写情,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②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大家看这幅画面(幻灯7),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景。“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得非常深刻。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请同学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幻灯8)
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有千里的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森,去程的遥远;有沉沉的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
作者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是否是衬托词人前途的广阔无量?答:不是,表现的是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答: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念去去”几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这几句写景,又写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
    2、下片: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片,说出你喜欢下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幻灯9)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己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答: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答: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①词中有什么画?答: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的晨风吹拂萧萧的柳树,一弯残月高挂在杨柳的梢头。
    ②景中含什么情?答:画面是出现在词人“酒醒”之后,他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己经无绪。(幻灯l0)
    ③感受画面色调。
    ④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⑤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答: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⑥“念去去……”一句与“今宵……”一句同样是写景,写离愁,这两副画面有什么不同?答: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有千里的烟波,有沉沉的暮霭,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后者就好象是工笔小画,无比清丽,有柳、风、月,点出离别的冷落、凄清。
    (3)“此去……”
    ①“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②这首词以问句做结,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更留有无穷意味。
    3、小结(幻灯13):
    (1)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2)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实写?答:别时情景;哪些虚写?答:别后想象。
    (3)再想想词中的几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5.2 教案评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提到:“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这条建议就给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以很好的指导。以上教学案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这种精神,做到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落实了知识教学的目标。
《雨霖铃》一般出现在高二年级的课本中,上文所选的这篇教学案例就紧扣单元说明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就紧紧围绕单元说明的指导来设计。教学的古诗文知识主要有下列一些内容:首先,以文学知识导入教学,涉及的内容有宋词的流派类别(豪放派与婉约派)及其特征、代表作家;作者柳永简介;《雨霖铃》这一词牌名的来历及其特征。接着,进入文章知识的教学,主要有文章背景知识(即词的写作背景)、文章意义(即词的感情基调、词的上下片的写作内容、词作抒发的感情、意象寄托的情感)。然后,进行文章表达方式的鉴赏,主要涉及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两种表达方式。而对表达方式的鉴赏始终没有脱离文章上下文背景,并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融合在文章表达方式的鉴赏之中。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本教学案例兼顾了古诗文语言文字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而又做到了重难点突出。
    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来落实知识教学。先以历史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宋词的两大流派的区别,紧接着由婉约派词的特征转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然后深入鉴赏文章内容和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技法,深入体会词中的情感。整个过程设计十分流畅,让学生的理解与品味由浅入深而又环环相扣。教学中还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各种助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但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意蕴、思想感情,品读其艺术手法。

结论
本文立足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采取案例研究的范式,对柳永词作品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研究,同时,尝试运用普适的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之道与实践操作之策。结合成功案例的解剖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研究发现,中学语文教师若对语文育人功能有高度的认识和责任感,并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下功夫,探索言语实践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机制,要实现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作者的意识交汇还是可能的。当然,首要的条件就是中学语文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文本的意识、作者的意识与教师自己的意识发生联系,教师沉浸在文本、作者的意识里,对话作者、对话文本,他才具备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作者意识的能力。如果师生双主体与文本、与作者及其彼此之间均能做到这样,那么语文课就会展示出它的生命活力,学生就会在文本中真正学到知识,甚至悟化出新知识。    
探索之路是艰辛而快乐的。思考肩上的责任,实践的探索,也让我倍感压力。在学校的实习活动期间,我教授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程,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以及同学们的配合下,我对中学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实践,并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知。我体会到,柳永词作品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怎么能让学生们刚好的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并且不被遗忘,在以后的生活中还可以运用于实践,这应该是教学的最好的效果了吧?
另外,课堂上的互动很难充分地展开,师生互动容易,生生互动较难。若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自由互动,引导他们讨论各自提出的问题,分析解读文本内容,自然达成共识,更好的得以认知,那即提高了效率,又收获了满意的结果。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字面上的,通过纸质平台检测。这和学生的心理实际还是有差距的。学生生活中的表现是不是真的有变化,人生观是否真有改变……等等,是需要长时间观察并且客观的记录和评价的。
如果语文教材进行更加合理的编制,比如经典类文本,采取专题式编制,提供丰富的资料,设置合理的思考问题。考察教师教学效果手段多元化,多从学生人格角度测量,不以分数论英雄。语文教师对语文的育人功能有自觉的认知,有高度的责任感,能自觉地利用好经典的文本,把发挥经典文本的育人功能作为最终的目标。那么通过以上教学策略,不断尝试,语文课的价值将大大提升,希望我们人民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而不是教书与育人分离。
参考文献
学术著作
[1] 谢桃坊.柳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82.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5~88.
[3] 蔡永刚.谈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M],北京:中小学教育,2014.
[4] 吴洪成.有效教学的技能与艺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27.
[5] 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5~30.
[6]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0~298.
[7] 郭开平.语文八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26~30,
[8]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63~180
[9] 元坤.千年第一情种柳永[M].北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0] 罗立刚.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1] 卢红.《雨霖》与《声声慢》铺叙手法之比较.语文教学与研究[J].2011,09:28~29.
[12] 杨彦科.比较鉴赏《雨霖铃》与《套权娇·赤壁杯古》.备教导航[J].2008,04:39~40.
[13] 胡映芳.《雨霖铃》教法之新尝试.语文·科学视点[J].2014,01:5~6.
[14] 常婉英 刘辉.运用“三主教学法”.教学实践[J].2009,01~02:14~15.
[15] 范增礼.《雨霖铃》教学设计.实用案例[J].2007,06:77~78.
[16] 郭熠.《雨霖铃》教学设计.语文建设[J].2013,01:14~16.
[17] 王红梅.《雨霖铃》教学构想.文学教育[J].2009,01:104~105.
[18] 张小莉.《雨霖铃》课堂实录.新课程学习[J].2011,01:130.
[19] 程振理 黄振宇.《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语文教学通讯[J].2011,04/A:18~20.
[20] 刘海.《雨霖铃》的意象及情感.语文教学与研究[J].2008,03:43~44.
[21] 李国举.难状羁旅之苦,难达离情之情.文学教学研究[J].2010,05:147~148.
[22] 张玉慧.千种风情话离别.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7,05:165~166.
[23] 柯迁娣.浅析柳永《雨霖铃》的艺术技巧.池州学院学报[J].2009,02:65~69.
[24] 陆精康.酒柳水月:古代送别诗四大意象.中学语文园地[J].2009,05:41~42.
[25] 唐冬娥.透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教材新探[J].65.
[26] 殷晓光.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宋词审美鉴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2,21:94.
[27] 陈晓华 陶晓跃.唐诗中的“‘点”和“‘染”.现代语文[J].2012,11:38~39.
[28] 周咏梅.柳永《八声甘州》赏析.世纪桥[J].2010,01:46~48.
[29] 金卫.《望海潮》教学设计.中小学教学研究[J].2010,07:41.
[30] 谢懿维.和谐的音普 ,都市的乐章.现代语文[J].2011,02:25~26.
[31] 黄正瑶.《柳永词两首》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J].2008,07~08/A:72~74.
[32] 谢慧明.柳永词的景语研究.文史研究[J]:98.
[33] 邓海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师道·教研[J].2011,07:42.
[34] 张海燕 杜晓霞.凡有井水砍处,即能歌柳词.语文学刊[J].2012,09:07~09.
[35] 李军.论柳永其人.语文教学通讯[J].2014,05:87~88.
[36] 龙杰.论柳永思想的矛盾二重性.凯里学院学报[J].2008,05:129~131.
[37] 严田田.“奥尔夫节奏训练”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文化教育[J]:241.
[38] 王凤喻.“读、思、写”结合的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课外语文[J].2014,09:
58~59.
[39] 李哲.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模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4,12:13~14.
[40] 谢献华.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探究.素质教育论坛[J].2014,13:70~71.
[41] 程高夫.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育科学[J].2014,07:135.
[42] 张洪静.《雨霖铃》教学案例.科教文汇[J].2014,06:142~156.
[44] 刘志文.《八声甘州》教案.OL.百度文库.2010,11.
[45] 从艳丽.《蝶恋花》教案.OL.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2012,02.
[46] 卢爱琴.《望海潮》教学案例.大语文论坛[J].2009,10:86~87.
[47] 龙婷婷.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都市家教[J].2012,12:74.
[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9]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4~172.
[50]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一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0~169.
[51]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七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90~104.
[52]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7~96.
[53] 江苏凤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Z].第五版.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77~98.
[54]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0~35.
[55]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0~65.
 
学位论文
[1] 李宗凤.初中豪放词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图书馆:鲁东大学,2012.
[2] 朱桐.《陋室铭》所在单元框架编写与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张文.新课程理念探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本位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崔莹.高中古代诗文教学探究[D].宁远师范大学图书馆:宁远师范大学,2013.
[5] 肖桂姣.高中古诗文知识教学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师范大学,2013.
[6] 曹文生.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探究[D].渤海大学图书馆:渤海大学,2012.
[7] 廖雪琴.柳永词研究[D].南昌大学图书馆:南昌大学,2005.
[8] 曹倩倩.论如何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爱情观[D].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贵州师范大学,2014.
[9] 韩鸿伟.苏轼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2011.
[10] 孙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2013.
[11] 张海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 项慧.新时期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2012.
[13] 张凝珏.《岳阳楼记》的文本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2014.
[14] 郝君.中学古代散文教学探究[D].延安大学图书馆:延安大学,2014.
[15] 喻佳.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2011.
[16] 彭英.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贵州师范大学,2014.
[17] 练善德.走向视域融合的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策略的研究[D].宁波大学图书馆:宁波大学,2014.
[18] 杨晓芹.诗词教学中三维目标实施方案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2010.
[19] 历建云.高中唐诗宋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图书馆:聊城大学,2010.
附录A 人教版教参中关于柳永词作品的教学建议
柳永词音律和谐,在当时是可以和乐而歌,广为传唱的。今天朗诵起来,还是很入耳动听的。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体味其语言的特色。
要在理解作品的情感、把握作品意境方面下功夫;要结合内容和词调,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查找一些表现离别相思题材的古代诗词作品,并分析一下它们在情感、格调上的异同,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这里,人教版有这样几类的问题探究
分析词作内容
分析词作中抒发的情感
分析词作的写作方式
分析词作的意象,以及展现出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情感,并查找相关词句,写文章以记录 
这些问题,有些可以从文中直接得到,有些则需要学生们凭借课文的知识积累,以及自身的研讨能力来做出回答。通过这些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研习探究能力,为培养自学能力打下基础。 
如课后练习一的问题:《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练习二的问题是《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又如练习三《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不过,同是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再找出一些来,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赏析短文。
 这个练习是我很欣赏的,因为古代作品中同题材的名句名篇很多,这里可以帮助学生以此为契机,引出其他相关的积累,达到旧知和新知的融合。
附录B 沪教版教参中关于柳永词作品的教学建议
《蝶恋花》教学建议
重点:理解词中的“春愁”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难点: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春愁”的;理解“春愁”与“怀人”的关系
教学设想: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节奏、韵律和情调,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进而领略作品的意境美,感受作者满怀离愁和自誓甘愿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的感情。
品读关键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是名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决难点:作者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表现春愁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把“春愁”视觉化、形象化。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隐含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下片以抒情为主,从作者态度来表现“春愁”,“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挫,写词人欲借疏狂,谋求一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其实是怀人)的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的果决态度:“终不悔”,表明其情深志坚。
这里可以看出教材希望在教学时可以突出教学词作的语言美、意境美。 
   
《八声甘州》教学建议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而本课中出现的其余三首词分别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黄庭坚的《登快阁》这些都是登高抒怀的名篇,让学生们可以充分的体会古人的忧思愁情。
 
《雨霖铃》教学建议
重点:了解宋词的相关知识。学习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如《雨霖铃》中即事抒情的白描手法,《踏莎行·郴州旅舍》所采用的因情设景、即景抒情的手法,《苏幕遮》中描写夏初荷花的艺术手法及《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三句的抒情作用,“梧桐更兼细雨……”三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雨霖铃》和《苏幕遮》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四首词的抒情方式的比较等。
难点:四首词同为婉约派词作,其抒情风格却有细微的差别,《声声慢》一词甚至流露出豪放的韵味。
从教学的重难点可以看出,高二年级的教学中心已经转移到了词作的写作手法上面,而而在教学思路上,沪教版甚至给出了示例:
 
《雨霖铃》单元具体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课前阅读四首词,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
2、将同学按照喜好分成四个小组。
3、请各组同学分别课前收集该词作者简介及本词创作背景。
名句鉴赏
1、请各组同学分别汇报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一首诗或词真正能够流传千古或者真正为人们广为流传的往往是其中的名句,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原因有哪些。
参考:典型情感的准确描绘,使得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得描述画面生动、传神,从而感染读者……
请同学们指出哪些技巧可以使文学作品达到感染读者或使之产生共鸣。
请同学们找出每首词中的名句,分析它们运用的艺术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分析后请同学们带感情地朗读全词,体会该词的艺术魅力。
举一反三,以点带面
1、换位学习,各小组交换学习内容,找出值得鉴赏的其他语句。
2、分析交流研究成果。
3、深入研究,比较鉴赏
4、四首词都抒发了作者的愁绪,但其中有怎样的差别?
5、四首词都注重运用物象营造意境,其意境氛围又有什么不同呢?
提示: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出《声声慢》一词与其他三首词在情感和意境中的巨大差别,指出其带有豪放的特色。
经验总结,效果检验
1、请同学总结本课的 学习成果和学习感受。
2、课后作业:从四位作者中任选一位,另找其他的一首词阅读,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附录C 苏教版中关于柳永词作品的专题以及板块教学建议
专题教学目标:理会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的辨别能力,掌握中国诗歌分析与鉴赏的一些基本术语和方法。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对中国诗歌“笔落惊风雷,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能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学生能供借助文本研习的方法,对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诗文进行体味、鉴赏,从而丰富真的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能够选择一位作家或作品作深度探究,并能与同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专题教学建议: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专题内涵的探讨研究不能脱离文本。教师应该紧扣专题的人文内涵,在传统文本解析的教学方式上力求有所突破,尽可能地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探讨研习的基础上对文本形成个性的、多元的解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个性的、多元的解读不是凭空的想象和任意的解说,一定要让学生在文本的框架内实现教学目的。文本研习需要学生不断地阅读和品味文本,不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文本研习就不可能对文本有真正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可能有真正个性和多元的分析与鉴赏。鉴于本专题的选文都是古典作品中德名篇杰作,因此,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历来的相关评价等尽可能多地去阅读和了解,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研习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教师应该是这场文本研习的参与着和引导者,千万不要成为文本研习结论的判定者。对于本专题来说,文本研习式的学习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对作家品格的审美体验能力以及对一些细腻的表达能力。因此,建立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穿插一次作家作品鉴赏座谈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与认知,同时在无形中培养他们阅读古诗文经典的兴趣,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文本研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中得到体现。
文本研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前三个模块的学习,研习的相关方法学生应该基本掌握,因此,在第四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研习的方法和结果都要看重。就本专题来说,建议以一种研习方法为主,辅以多种研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第一模块中,曾经运用过评点法,为了巩固这种很有用的读书方法,建议在本专题以评点法为主要研习方法。
研习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和对话,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专题的指向,按专题指向研习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在教学活动中,对“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中心内涵的理解,要做到环环相扣,逐步加深。前面已有交代,本专题所选文本皆为中国古代诗文名篇杰作,分为唐诗、宋词和唐宋文三大部分,有重点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训练学生把握古代诗文特有的阅读鉴赏技巧与感受。所以,除对文本人文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这一重点外,还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以及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文的赏析方法上,借助有效的研习,充分体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
本单元的教学还应主要以学生们的自主研习为主,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教学建议:本版块是四首词。宋代文学诗歌成就总体上不如宋词,从呈现我国古典文学不同的巅峰形态的目的出发,教材编写者选择的是宋词而不是宋诗。需要说明的是,李煜是五代词人中杰出代表,唐代的民间曲子词到李煜等人手中,变成了文人大夫词,因此,应与宋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作品也选入了教科书。由于教科书在第二模块已经选录过宋词中的豪放词,因此本版块就全选了婉约词。另外,把婉约词作一整体的形式呈现似乎也更能体现这一流派的完整风貌。
诵读仍然是这一板块要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与诗歌比较,词更易于吟诵。教师同样可以找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在这里更应该展开广泛的朗读经验交流,在不停地朗读过程中完整地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
这一板块的四个词人,基本可以代表婉约词整体的文学成就,在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上,基本是按词人在世的时间顺序,尽管有可能柳永要早于晏殊,但由于柳词在词调、词法以及审美趣味上的开拓,教科书编写者把柳词放在了后面。词在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细腻的情绪变化上有独特的艺术手段,一般来说,诗重在“言志”,词重在“言情”。言志是抒发“大我”的情感,言情往往是抒发“小我”的情感,因此,词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研习,可以通过诵读来品味,也可以抓住关键的意象来揣摩、推断,反复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以达到研习文本的目的。
这一组词作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情感表达,在研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对前后词作比较阅读研习,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教师要注意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尽快掌握文本的主题内涵。由于这些词在理解上难度都不是太大,教师可以选择一首到两首词作示范式的研习,然后把剩下的作品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评点法去完成研习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在第一模块学到的读书方法,也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四首词,前两首在词境的开拓上有大气魄,境界阔大深远;后两首词在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方面有独到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和体会。词作的基本字词应由学生自主理解掌握,个别地方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科书编写者一直在期待一种专题式的教学形式出现,如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先从局部打通,有一个整体的教学观或者说教学实践,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尝试。比如这一板块的四首词都表现了人物不同程度的孤独与痛苦,教师能否以此为一个突破口作一番整体教学的尝试呢?再比如,这一板块命名为“词别是一家”,“别是一家”的道理何在?能否以四首词为例,引导学生做一番研习和探讨呢?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这一板块的文本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都不难理解,建议可以让学生任选他们中的一位,在课外就其整体的创作写一篇文论,或就其某一篇作品用评点法进行点评。
附录D 教学评议表

授课教师

 
授课学校
 
执教年级班级
    年级    班级
执教时间
 
执教课题
 
听课人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权重
得分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客观、准确、科学。
10
 
能力目标
符合学生实际,促进能力发展。
情感目标
定位合理,情感、态度、价值有机统一。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能准确把握所教学科一内容的重点、难点,与语文课程目标达成一致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讲授系统、准确,容量适度,难易适当,以生为本,设计合理,处理得当。
 
45
 
教学组织
准备充分,环节紧凑,节奏适度,气氛活跃,善于反馈调整,应变力强。教学氛围和谐愉快,师生交流默契、融洽
 
教学方式
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方法的努力,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和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点评到位、激励学生,体现人文关怀。
 
多媒体、演示、板书
多媒体课件选择恰当,制作精美;演示操作娴熟。板书布局合理,内容精要恰当,书写规范美观。
 
教师素质
基本功
教态自然、得体、有亲和力,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练、生动、有启发性,有感召力。
 
15
 
思想
为人师表,政治立场坚定,良好的人格。
 
情感
增强自信与责任感,获得成功感、满足感
 
教学效果
达标
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建构,学生不同梯度提高。
 
30
 
提升
知识内化,学习策略优化,学力提升。善于与人合作,协作气氛和谐、热烈,讨论效度高、注重体验、感悟。
 
简评
 
 
量化总分
 
 

附录E 冯新海《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 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柳永 ,名三变,字耆卿。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三、由作者介绍向《八声甘州》过渡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人一样,内心世界有着缠绵不尽的羁旅愁情。
他很早就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求宦之路,仕途无望后,他转徙于各地,似蓬草一般听凭命运的拔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疲惫不堪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给他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他以阅历和深沉。正是在这漫漫的旅途中,在悠悠的乡梦中,在浓浓的愁情中,才会有《八声甘州》,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交流展示】
    四、读
    1、请学生朗读此词
    2、请学生评价此朗读并说说朗读的注意事项
    教师补充:节奏、感情基调
    五、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明确:正恁凝愁
    六、词人因何而愁?
    1.羁旅悲秋2. 思乡怀人3. 功业未就
    七、“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 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紧”字好。因为柳永在这里是把感情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正面写感情。不同于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柳永是把深刻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
    “惨”字是写感情的字词,而且太重,用在这里情调不调合。
    “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进而表现词人内心浓重的羁旅愁思。
    八、教师对原词作修改,请学生说说改得如何?
                      八声甘州   柳永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 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教师先说明修改的理由:
    1、看,领起字。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照应下文“望故乡渺邈”的望字。
    2、清秋。清,清爽明朗的意思,与意境不合。深秋,秋愈深,愁情也愈深重。
    3、渐,仅起到连接的作用。觉,感觉到。是一种心理感受,故比“渐”好。
    4、“霜风”改为“西风”。刚下过雨,并没有霜,故不能说“霜风”。
    5、将“无语”改为“滚滚”,更能突出水流之迅疾,更加深切地写出,一切美好的景色,包括美好的时光,都在迅速地流逝。
    6、将“妆楼”改为“高楼”。高楼,“高处不胜寒”,无所依靠,更衬托出女子的孤独。
   (二)学生自由讨论后交流,然后自由发言,评论老师修改的得与失。
    【精讲点拨】
     九、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上阕:借景抒情。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用典、拟人)
    下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十、课堂延伸
   (一)虚实结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在诗歌中,“虚常”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2、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
    3、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思想情感。虚实相生能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
     十、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诗句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4、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附录F 金卫《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②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③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1)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2)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3)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1)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2)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3)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逸通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臾莲娃。”(朗读) 

 
 
 
2015年5月5日
前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朗读)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板书:点染)
    1、解释“点染”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呼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1)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3)繁华—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4)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雯莲娃。
    四、思考、领悟
    有人说柳永的《望海潮》是投赠之作。这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讨论)(主旨的多元解读)
    意见一词的结尾格调不高,冲淡了这里的诗情画意,难怪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柳永“格固不高”。(《教参》的看法)
    意见二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词的结尾写到的一个地方官吏的形象,和词中描写的“钓臾莲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美丽壮观的景象,繁荣富足的生活,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纵使盼望或即将进人中枢的地方官吏也流连忘返。“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不过从侧面衬托了此地湖山的清嘉。曾经住过杭州的人,或是在杭州当官的人,即使高升了,又如何舍得这里的青山秀水美人呢!只好将它画了下来,带进京去,夸示于同僚了。
    五、应用、拓展
    比较阅读柳永《望海潮》与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描写杭州的作品,看看它们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课堂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句改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附录G 从艳丽《蝶恋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鉴赏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词《蝶恋花》。
   (二)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qí qīng,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三)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读出情感,学生读完后进行简单指导。
 2、强调以下词语的含义:①伫:久立。②危楼:高楼。③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④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⑤强乐还无味:又。⑥消得:值得。
 3、疏通大意: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4、整体感知:
 思考:这是一首抒发了什么感情内容的词?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
 ①感情内容:思念意中人,抒发刻骨相思之情。
 ②感情基调:低缓,哀愁。
(四)第三教学板块――自学思考,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2、学生思考——讨论
 3、自学检测
(1)出示问题: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①提问——教师板书,分析
 ②出示答案:
 明确:“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2)师问:词人此时是一种愁苦孤独的心情,那么他是如何排遣这种“春愁”的呢?
①学生稍思考——齐答——教师点拨
    明确:借酒浇愁,对酒当歌。
②师再问:这种排遣方式有没有效果呢?
③学生思考——齐答——教师点拨
    明确:这种排遣方式没有效果。词人想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的痛苦,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样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
    (3)出示问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①提问——教师点评
②教师明确: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
   (4)探究:“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伊”你觉得还可以指什么?
    明确:事业、理想、追求等。
   (五)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情景交融”,那么,哪位同学能说说是怎样的情景交融?
 明确: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从凭栏的所见所感,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点出愁字而不说破愁之内容。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含蓄。下片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 全词曲径通幽,曲折达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小结】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抓关键句,赏味情理
(六)总结: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阙写登楼伫望的情景,以“春愁”为核心描摹春愁之景,笔意婉约含蓄。
下阙先写词人欲借醉酒狂歌来解相思之苦,但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一再铺垫,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但词人 “终不悔”。全词曲折达意,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七)拓展阅读
蝶恋花(晏殊)
 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1、起句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作者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本词的“词眼”是哪个词?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思考——交流——师提问、点拨
 (3)出示答案:
  1、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哀愁。采用的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离恨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